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嘉 宾:著名历史学家 阎崇年
主持人:中央电视台《商界传奇》主持人 温梦欣
“学术研究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自强勉力,不有止息。”这是阎崇年给自己的新著《阎崇年自选集》(九州出版社)写下的批注。著名清史专家阎崇年读史阅世六十载,八十高龄仍笔耕不辍,著作等身,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出版专著70多种。1月7日下午,在“红沙发”系列访谈活动的现场,耄耋之年的阎崇年谦虚地说道:“我这个人比较实际,既喜欢江又喜欢河,所以我就这么写了。”
难忘中国书店“蹭书”经历
学历史、研究历史最是要甘于寂寞和清贫。当年阎崇年受中学一位历史老师的影响,学起了历史。最早学先秦,看了3年诸子百家的著述,1962年开始研究清史,一直以来都是在家里的饭桌上完成大作,80岁才真正拥有了一张属于自己的写字台。谈起对自己职业生涯影响比较大的历史书籍,阎崇年讲起了他在北京琉璃厂中国书店“蹭书”的故事。
阎崇年家离北京琉璃厂很近,一到周六下午有空闲了,他就到琉璃厂的中国书店看书。那时的新华书店,书架前都有柜台挡着,他去的中国书店是开架的,伸手就能拿到书,《资治通鉴》《战国策》《论语》等都是拿起来就看,也没人管。
他最喜欢看的一本书是司马迁的《史记》,线装书,普通人家买不起,他就在那里看,中午也不回家。尽管书店离他家不算太远,每次他就带一个窝头,中午的时候把窝头搁在书店的煤球炉子上烤,书店的店员特别好,给他端来一杯热水。阎崇年说:“他跟我谈看什么书,我也问他一些书。我就一边吃窝头,一边喝白开水,吃完了喝完了接着再去看书。”
令阎崇年印象最深的是,书店里有沙发,他可以把书拿到沙发上看,还可以做笔记。那时候做笔记就是写卡片。如今,积累的卡片装了家里的一柜子,柜子就跟药铺的抽屉一样,分门别类地把不同题材的卡片放在不同的抽屉里。一个暑假,天天早晨去,晚上回。做学生那段时光看的书,对阎崇年后来的发展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谈起中国书店两位知名的古籍专家,阎崇年非常感慨,“当年中国书店有两个人,一个叫孙殿起,编著过《贩书偶记》,一个叫雷梦水,著有《古书经眼录》等书,他们很用功,一边卖书一边做笔记,最后卖书卖出了两位大专家来。所以,用心记学问,只要用心就能做出好学问。”
写史最难在新观点新史料
阎崇年为央视《百家讲坛》主讲过“清十二帝疑案”“明亡清兴六十年”“康熙大帝”和“大故宫”等系列讲座,拥有很多粉丝,被誉为《百家讲坛》的“开坛元勋”。
《百家讲坛》一场45分钟,要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讲好历史,从何开笔,怎么浓缩大段历史,如何吸引观众,阎崇年背后付出的精力和时间只有他自己清楚。他最大的感受是半夜经常醒来,白天没想明白的,夜里突然想明白了,然后赶紧披上衣服打开电脑,记下点什么。
“我有时候夜里两三点钟就醒了,为什么醒了呢?就是白天一天老解决不了的那个问题,夜里突然想明白了。”阎崇年说,“这个时候不能睡觉,一睡觉就忘了。”
阎崇年举例说道,有一天一个编导跟他说,最后一讲是大结局,就给他32分20秒,要把明亡清兴这段历史说清楚。“明朝为什么亡了,能写一本书,清朝怎么兴的,也能写一本书。给100多万字都描述不完,但要在32分钟内把这段历史说清楚,太难了。”
那天夜里两点多,阎崇年突然醒了,想明白了,特别高兴,打开电脑就打了四个字:三分三合,然后关机睡觉。第二天早上起来,他洗了脸吃过饭打开电脑,大概5个多小时把文案写完,6000多字把明朝亡了的“三分”:民族分、官民分、宗权分,清朝之兴的“三合”:民族合、官民合、君臣合,表述清楚。
但这三分三合的讲稿行不行,他心里没数。正好有人请他作报告,于是他就讲了这三分三合的明亡清兴的这段历史,讲了两次,每次40分钟,效果都出奇的好。在央视正式录制后,这场讲坛后来竟然成了样板。
在阎崇年看来,写史书、研究历史最难的地方有两点,一是必须有新观点,人云亦云不行;二是必须有新材料,要用别人没有用过的,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见别人没有见过的历史材料。
书香社会从父母做起
如今提倡书香社会,全民阅读,阎崇年认为:“个人应当是书香人生,家庭应当是书香家庭。书香家庭首先要从父母做起。”他之所以有深切体会,是因为他遇到一件事。
老北京炸酱面是阎崇年的最爱。有一位朋友“五一”节要请他吃炸酱面,阎崇年觉得无功不受禄,肯定是有事相求。原来这位朋友的孩子要考学,就想请阎崇年告诉孩子学习有多么重要就行。孩子是阎崇年的粉丝,阎崇年的一句话顶父母一万句话。后来阎崇年得知,孩子的爸爸晚上爱出去串门,要不就喝得酩酊大醉才回家睡觉,孩子的妈妈晚上爱看电视,孩子做作业的时候,他妈妈通常都在看电视。阎崇年就出主意让孩子的父母每天看书看报纸看杂志,几天下来,孩子慢慢看书了。“这说明什么?就是父母读书会影响孩子。所以,要想成为书香家庭,首先要从父母做起,做书香父母。”阎崇年说。
过去阎崇年每周必逛一次书店,后来年纪大了,就打电话让人送书到家。“现在买书很方便,信息很发达,我需要什么书,早上吃早饭的时候在网上把书订了,下午就能送到,真是又快又好。”阎崇年觉得,社会再怎么进步,科技再怎么发达,纸质的书都不会被取代,会永远存在下去。
读书首先是一种享受。阎崇年说,“iPad也好,电子书也好,是书籍发行的一种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我自己不上网,家里人用iPad让我看,我觉得太不舒服了,即便用笔记本电脑看也太不方便。另外网上的一些东西太随意,顶多就看个信息、奇闻、异事。我觉得真正要提高文化水平,加强文化修养还是应该看书,看纸质的书。”(李彦)
主持人:中央电视台《商界传奇》主持人 温梦欣
“学术研究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自强勉力,不有止息。”这是阎崇年给自己的新著《阎崇年自选集》(九州出版社)写下的批注。著名清史专家阎崇年读史阅世六十载,八十高龄仍笔耕不辍,著作等身,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出版专著70多种。1月7日下午,在“红沙发”系列访谈活动的现场,耄耋之年的阎崇年谦虚地说道:“我这个人比较实际,既喜欢江又喜欢河,所以我就这么写了。”
难忘中国书店“蹭书”经历
学历史、研究历史最是要甘于寂寞和清贫。当年阎崇年受中学一位历史老师的影响,学起了历史。最早学先秦,看了3年诸子百家的著述,1962年开始研究清史,一直以来都是在家里的饭桌上完成大作,80岁才真正拥有了一张属于自己的写字台。谈起对自己职业生涯影响比较大的历史书籍,阎崇年讲起了他在北京琉璃厂中国书店“蹭书”的故事。
阎崇年家离北京琉璃厂很近,一到周六下午有空闲了,他就到琉璃厂的中国书店看书。那时的新华书店,书架前都有柜台挡着,他去的中国书店是开架的,伸手就能拿到书,《资治通鉴》《战国策》《论语》等都是拿起来就看,也没人管。
他最喜欢看的一本书是司马迁的《史记》,线装书,普通人家买不起,他就在那里看,中午也不回家。尽管书店离他家不算太远,每次他就带一个窝头,中午的时候把窝头搁在书店的煤球炉子上烤,书店的店员特别好,给他端来一杯热水。阎崇年说:“他跟我谈看什么书,我也问他一些书。我就一边吃窝头,一边喝白开水,吃完了喝完了接着再去看书。”
令阎崇年印象最深的是,书店里有沙发,他可以把书拿到沙发上看,还可以做笔记。那时候做笔记就是写卡片。如今,积累的卡片装了家里的一柜子,柜子就跟药铺的抽屉一样,分门别类地把不同题材的卡片放在不同的抽屉里。一个暑假,天天早晨去,晚上回。做学生那段时光看的书,对阎崇年后来的发展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谈起中国书店两位知名的古籍专家,阎崇年非常感慨,“当年中国书店有两个人,一个叫孙殿起,编著过《贩书偶记》,一个叫雷梦水,著有《古书经眼录》等书,他们很用功,一边卖书一边做笔记,最后卖书卖出了两位大专家来。所以,用心记学问,只要用心就能做出好学问。”
写史最难在新观点新史料
阎崇年为央视《百家讲坛》主讲过“清十二帝疑案”“明亡清兴六十年”“康熙大帝”和“大故宫”等系列讲座,拥有很多粉丝,被誉为《百家讲坛》的“开坛元勋”。
《百家讲坛》一场45分钟,要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讲好历史,从何开笔,怎么浓缩大段历史,如何吸引观众,阎崇年背后付出的精力和时间只有他自己清楚。他最大的感受是半夜经常醒来,白天没想明白的,夜里突然想明白了,然后赶紧披上衣服打开电脑,记下点什么。
“我有时候夜里两三点钟就醒了,为什么醒了呢?就是白天一天老解决不了的那个问题,夜里突然想明白了。”阎崇年说,“这个时候不能睡觉,一睡觉就忘了。”
阎崇年举例说道,有一天一个编导跟他说,最后一讲是大结局,就给他32分20秒,要把明亡清兴这段历史说清楚。“明朝为什么亡了,能写一本书,清朝怎么兴的,也能写一本书。给100多万字都描述不完,但要在32分钟内把这段历史说清楚,太难了。”
那天夜里两点多,阎崇年突然醒了,想明白了,特别高兴,打开电脑就打了四个字:三分三合,然后关机睡觉。第二天早上起来,他洗了脸吃过饭打开电脑,大概5个多小时把文案写完,6000多字把明朝亡了的“三分”:民族分、官民分、宗权分,清朝之兴的“三合”:民族合、官民合、君臣合,表述清楚。
但这三分三合的讲稿行不行,他心里没数。正好有人请他作报告,于是他就讲了这三分三合的明亡清兴的这段历史,讲了两次,每次40分钟,效果都出奇的好。在央视正式录制后,这场讲坛后来竟然成了样板。
在阎崇年看来,写史书、研究历史最难的地方有两点,一是必须有新观点,人云亦云不行;二是必须有新材料,要用别人没有用过的,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见别人没有见过的历史材料。
书香社会从父母做起
如今提倡书香社会,全民阅读,阎崇年认为:“个人应当是书香人生,家庭应当是书香家庭。书香家庭首先要从父母做起。”他之所以有深切体会,是因为他遇到一件事。
老北京炸酱面是阎崇年的最爱。有一位朋友“五一”节要请他吃炸酱面,阎崇年觉得无功不受禄,肯定是有事相求。原来这位朋友的孩子要考学,就想请阎崇年告诉孩子学习有多么重要就行。孩子是阎崇年的粉丝,阎崇年的一句话顶父母一万句话。后来阎崇年得知,孩子的爸爸晚上爱出去串门,要不就喝得酩酊大醉才回家睡觉,孩子的妈妈晚上爱看电视,孩子做作业的时候,他妈妈通常都在看电视。阎崇年就出主意让孩子的父母每天看书看报纸看杂志,几天下来,孩子慢慢看书了。“这说明什么?就是父母读书会影响孩子。所以,要想成为书香家庭,首先要从父母做起,做书香父母。”阎崇年说。
过去阎崇年每周必逛一次书店,后来年纪大了,就打电话让人送书到家。“现在买书很方便,信息很发达,我需要什么书,早上吃早饭的时候在网上把书订了,下午就能送到,真是又快又好。”阎崇年觉得,社会再怎么进步,科技再怎么发达,纸质的书都不会被取代,会永远存在下去。
读书首先是一种享受。阎崇年说,“iPad也好,电子书也好,是书籍发行的一种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我自己不上网,家里人用iPad让我看,我觉得太不舒服了,即便用笔记本电脑看也太不方便。另外网上的一些东西太随意,顶多就看个信息、奇闻、异事。我觉得真正要提高文化水平,加强文化修养还是应该看书,看纸质的书。”(李彦)
[ 编辑: 何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