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轩(左一)和评委会主席(右一)在奖项宣布后现场合影 4日晚,整个儿童文学出版圈沸腾了!正在意大利举行的第53届博洛尼亚国际童书展上,素有“小诺贝尔奖”之称的“国际安徒生奖”揭晓,中国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摘得殊荣,成为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中国人。
1
获奖理由
诗意如水的笔触
真实哀伤的瞬间
创立于1956年的“国际安徒生奖”今年已经来到第60个年头,这是世界儿童文学领域的至高荣誉。1990年,第一次有中国作家获得提名,是《小布头奇遇记》的作者孙幼军和书画家裘兆明。这次,已经是二度入围该奖项的曹文轩终于创造了历史。
国际安徒生奖评委会主席帕奇·亚当娜说,曹文轩“用诗意如水的笔触描写原生生活中一些真实而哀伤的瞬间”。然而,在这些“瞬间”背后,其实有着一种永恒。“悲悯”、“孤独”和“苦难”与“蓝天”、“白云”和“流水”一样,是曹文轩小说的元素;而这些元素的核心,指向的是“无法消解的人性”以及对“未来民族性格”的主张。
曹文轩在获奖后接受采访时表示,“之所以会评上我,可能是我的作品和他们的不一样。”此处的“他们”是指同时获得提名的美国作家路易斯·劳瑞和德国作家米亚姆·普莱斯勒等四位作家。
据悉,2016年国际安徒生奖颁奖礼将于8月在新西兰国际儿童读物联盟大会举行。
2
创作来源
记忆深刻的贫穷 感动人心的故事
从1983年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没有角的牛》开始,曹文轩的作品就以其浓浓的乡情、质朴的情节和流动的美感,形成一种“纯美”的小说风格。这位从苏北农村走上北京大学文学讲堂的教授作家,几十年如一日,执着于文字的纯美与记忆中的乡情。
据了解,曹文轩主要的儿童小说有《草房子》、《青铜葵花》、《山羊不吃天堂草》、《根鸟》等。其中,《草房子》是曹文轩最为人所熟知的一部作品。
作品以曹文轩自己的童年生活为素材,讲述了一个名叫桑桑的男孩在油麻地小学的六年生活中的种种故事和经历。他亲眼目睹或直接参与了一连串看似寻常但又催人泪下、感动人心的故事:少男少女之间毫无瑕疵的纯情,不幸少年与厄运相拼时的悲怆与优雅,残疾男孩对尊严的执着坚守,垂暮老人在最后一瞬间所闪耀的人格光彩,在体验死亡中对生命的深切而优美的领悟,大人们之间扑朔迷离且又充满诗情画意的情感纠葛。
曹文轩曾在《童年》中写到,“我的家乡苏北,是以穷而出名。我的家一直是在物质的窘迫中一日一日地度过的。贫穷的记忆极深刻。我吃过一回糠,一回青草。糠是如何吃的,记不得了。青草是我从河边割回的,母亲在无油的铁锅中认真地翻炒,说是给我弄盘‘炒韭菜’吃。”
而正是这些童年的记忆,成为了曹文轩写作的源泉。
3
他的观点
儿童文学 “苦难阅读”不可缺少
早在1995年4月在台湾访问期间的演讲《写童书养精神》中,曹文轩就指出:“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儿童文学是让儿童快乐的一种文学。我一开始就不赞成这种看法,快乐并不是一个人的最佳品质。并且,一味快乐,会使一个人滑向轻浮与轻飘,失去应有的庄严与深刻。傻乎乎地乐,不知人生苦难地咧开大嘴来笑,是不可能获得人生质量的。”
去年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曹文轩也指出儿童文学中“苦难阅读”不可缺少。让他感到奇怪的一点是,不少家长在避讳“苦难”这个主题。“家长们会把他们曾经遭受过的痛苦忘记得一干二净,倒觉得孩子苦得很。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困境,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绝不是从今天才开始。家长似乎认为,回避了文学作品中的苦难,好像孩子就没有苦难了。他们完全回避了今天孩子们的真实情绪、状况,也回避自己的过去。如果整个社会都强调孩子们太苦了,要给他们放松,这反而是不利于孩子们成长的。”
什么是好的儿童文学作品?曹文轩也在去年的采访中给出了他的答案:“首先必须是文学,这与其他类型的文学在标准上没有差距,只不过是因为考虑到儿童、少年读者的认知能力、欣赏能力,在语言的深浅上有所变化,但就文学性来讲,它没有任何差异。一部文学史,85%都是悲剧性的。儿童文学也不例外,当我们提到那些名着作品时,都是如此。比如安徒生童话中,《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都是给人带来忧伤和痛苦的。我还特别喜欢前苏联作家艾特马托夫的《白轮船》,通过一个七岁孩子的悲剧性故事,把富有寓意的神话、孩子五色斑斓的幻想与严酷的现实紧密交织在一起。当我们在说忧伤时,并不是让孩子绝望、颓废的,而是一种对生命的体验和认识,生活本来就不是很容易的事情,这是成长必须经历的阵痛。”
1
获奖理由
诗意如水的笔触
真实哀伤的瞬间
创立于1956年的“国际安徒生奖”今年已经来到第60个年头,这是世界儿童文学领域的至高荣誉。1990年,第一次有中国作家获得提名,是《小布头奇遇记》的作者孙幼军和书画家裘兆明。这次,已经是二度入围该奖项的曹文轩终于创造了历史。
国际安徒生奖评委会主席帕奇·亚当娜说,曹文轩“用诗意如水的笔触描写原生生活中一些真实而哀伤的瞬间”。然而,在这些“瞬间”背后,其实有着一种永恒。“悲悯”、“孤独”和“苦难”与“蓝天”、“白云”和“流水”一样,是曹文轩小说的元素;而这些元素的核心,指向的是“无法消解的人性”以及对“未来民族性格”的主张。
曹文轩在获奖后接受采访时表示,“之所以会评上我,可能是我的作品和他们的不一样。”此处的“他们”是指同时获得提名的美国作家路易斯·劳瑞和德国作家米亚姆·普莱斯勒等四位作家。
据悉,2016年国际安徒生奖颁奖礼将于8月在新西兰国际儿童读物联盟大会举行。
2
创作来源
记忆深刻的贫穷 感动人心的故事
从1983年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没有角的牛》开始,曹文轩的作品就以其浓浓的乡情、质朴的情节和流动的美感,形成一种“纯美”的小说风格。这位从苏北农村走上北京大学文学讲堂的教授作家,几十年如一日,执着于文字的纯美与记忆中的乡情。
据了解,曹文轩主要的儿童小说有《草房子》、《青铜葵花》、《山羊不吃天堂草》、《根鸟》等。其中,《草房子》是曹文轩最为人所熟知的一部作品。
作品以曹文轩自己的童年生活为素材,讲述了一个名叫桑桑的男孩在油麻地小学的六年生活中的种种故事和经历。他亲眼目睹或直接参与了一连串看似寻常但又催人泪下、感动人心的故事:少男少女之间毫无瑕疵的纯情,不幸少年与厄运相拼时的悲怆与优雅,残疾男孩对尊严的执着坚守,垂暮老人在最后一瞬间所闪耀的人格光彩,在体验死亡中对生命的深切而优美的领悟,大人们之间扑朔迷离且又充满诗情画意的情感纠葛。
曹文轩曾在《童年》中写到,“我的家乡苏北,是以穷而出名。我的家一直是在物质的窘迫中一日一日地度过的。贫穷的记忆极深刻。我吃过一回糠,一回青草。糠是如何吃的,记不得了。青草是我从河边割回的,母亲在无油的铁锅中认真地翻炒,说是给我弄盘‘炒韭菜’吃。”
而正是这些童年的记忆,成为了曹文轩写作的源泉。
3
他的观点
儿童文学 “苦难阅读”不可缺少
早在1995年4月在台湾访问期间的演讲《写童书养精神》中,曹文轩就指出:“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儿童文学是让儿童快乐的一种文学。我一开始就不赞成这种看法,快乐并不是一个人的最佳品质。并且,一味快乐,会使一个人滑向轻浮与轻飘,失去应有的庄严与深刻。傻乎乎地乐,不知人生苦难地咧开大嘴来笑,是不可能获得人生质量的。”
去年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曹文轩也指出儿童文学中“苦难阅读”不可缺少。让他感到奇怪的一点是,不少家长在避讳“苦难”这个主题。“家长们会把他们曾经遭受过的痛苦忘记得一干二净,倒觉得孩子苦得很。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困境,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绝不是从今天才开始。家长似乎认为,回避了文学作品中的苦难,好像孩子就没有苦难了。他们完全回避了今天孩子们的真实情绪、状况,也回避自己的过去。如果整个社会都强调孩子们太苦了,要给他们放松,这反而是不利于孩子们成长的。”
什么是好的儿童文学作品?曹文轩也在去年的采访中给出了他的答案:“首先必须是文学,这与其他类型的文学在标准上没有差距,只不过是因为考虑到儿童、少年读者的认知能力、欣赏能力,在语言的深浅上有所变化,但就文学性来讲,它没有任何差异。一部文学史,85%都是悲剧性的。儿童文学也不例外,当我们提到那些名着作品时,都是如此。比如安徒生童话中,《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都是给人带来忧伤和痛苦的。我还特别喜欢前苏联作家艾特马托夫的《白轮船》,通过一个七岁孩子的悲剧性故事,把富有寓意的神话、孩子五色斑斓的幻想与严酷的现实紧密交织在一起。当我们在说忧伤时,并不是让孩子绝望、颓废的,而是一种对生命的体验和认识,生活本来就不是很容易的事情,这是成长必须经历的阵痛。”
[ 编辑: 何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