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徐芳答/贾平凹
■恐怕专写散文,也会常写常不新。我不主张把散文老是当作小品文和散文诗去写。散文观要改变。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散文路子要改变
■散文写作有无限的可能性,但真情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没有真正触动你的东西,没有你体会的东西,就不要写散文
警惕“常写常不新”,
散文观要改变
朝花周刊:常听到有阅读者说这个作家有“语言”或没“语言”,您的“语言”向来被称赞为“好”,这当中的趣味和取向是偏向传统的美感意识吗?古典诗与文人笔记那一路对您也有影响吗?
贾平凹:我的“语言”说不上什么,它是写作最基本的东西,我仅仅是学习而已。我在初学写作时,是喜欢古典与文人笔记那一路的,近些年来,又有意识地避开一些明清时期的东西,担心写得太轻太柔,就向汉以前的东西靠近。
我第一次读《古文观止》的时候,喜欢张岱和归有光的作品,里面有两三篇。我读的时候,就感觉文章好得很。后来就想收集他俩的全部作品来读。我就把张岱、归有光的文集找来,很厚的。看了一遍后,发现也就是《古文观止》里的几篇散文特别好。他们一生就写了这几篇散文,当时我很吃惊。我说,为什么这几篇能写得那么好?他们大量的还是诗啊、词啊,谈天说地的文章。真正的抒情散文,就那么两三篇,全部收入《古文观止》里了。老抒情,哪有那么多情要抒?大量的还是关于人生的、社会的内容,在这基础上,有感情要抒发了,写上一两篇,就写成了。如果一辈子写散文,还是按原先的那种套路写,唯美的、抒情的,把路子越走越窄的那种,也就没什么可写的了。
我接触过许多画家,那些画家一上班就在那里画。我也问过一些画家:“有没有没什么可画的时候呢?”他说,是没什么可画,但这是我的工作,每天还得拿起笔。后来一位老画家讲:“常画常不新。”我想,恐怕专写散文,也会常写常不新。我不主张把散文老是当作小品文和散文诗去写。散文观要改变。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散文路子要改变。估计现在的散文家都不愿意写这种东西了。
没有真正的触动,
就不要写散文
朝花周刊:写和读乃至走,是否会有矛盾?“深入生活”以及各种会议事务种种,需要您花时间花力气,那么花在写作上的时间,就必然要减少。很多您的读者为一个问题纠结不已:您究竟是什么时候,一字一字“手写”出高产又优质的新作?怎么看待“作家中的劳模”的称呼?您的下一本会写啥?
贾平凹:现在干扰确实是多,没办法。我是尽量推开许多杂事,为此不知得罪了多少人。如果正常写作,我是上午九点至十一点,下午三点至五点写。上午十一点至十二点,下午五点至六点,用来接待人处理事,一天一定要保障四个小时写作时间。我不是什么“劳模”。我的优点是能很快安静下来,进入写作状态,全神贯注,心系一处。酝酿和构思时间长,写起来就快。
我是靠体验与经验更多些。我不太去一些热闹地方,却喜欢两三人去那些一般人不去的县上、镇上和村上,我去那里没有应酬,身心放松,能看到许多事,能思索许多问题。写作是一生的事。下一本可能写过去的事,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现在还不知能写出什么样的。
朝花周刊:曾经有人拿您的小说和散文相比较,得出一个结论:您的小说其实就是优秀的长篇散文。您上世纪八十年代创作的“商州系列”等,是作为小说文体突破的一种革命范式,被叫成散文体小说,或叫笔记体小说;而您的很多散文名篇都进入了中小学教材,被孩子们吟诵着。散文的作者、读者群体最大,品种最多,您觉得它是否也该有一定的规定性?
贾平凹:我从不主张专门写散文,那样容易越写路越窄。我也说过这样的话:如果小说是一本戏曲,散文就类似戏曲中的那些唱段。古代戏曲中的唱段很多都是心理描写。散文写作有无限的可能性,但真情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没有真正触动你的东西,没有你体会的东西,就不要写散文。它如现在的摄影一样,人人都会,但要拍摄出好东西,又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的。
针对一味抒情唯美,
我提出“大散文”
朝花周刊:您曾经提出“大散文”的口号,是要主张什么呢?
贾平凹:在我原先办刊物的时候,是有个想法,小说界的革命较早,革命的力量也特别大。在小说界,你几年不写就没人知道了,旧小说的观念不停在变。但你写过几篇有名的散文,几十年后还有人知道你,这说明散文界革命成分太少。我一直在想,散文界也应该来一场革命。
我在办《美文》杂志的时候,提出过“大散文”写作。“大散文”当时是从体裁和作品境界两个方面来强调。当然,这概念还有些大而无当,不好把握。现在大家对散文的看法,据我观察,基本上都是统一的,也不可能再写那些花花草草的,或者是那些太小的东西。原来《美文》提出“大散文”的时候,也有不同的争议。争议最多的,就是关于“抒情”。一谈散文,好像就是类似当年杨朔的散文,就是抒情的,特别讲究,特别唯美的散文。当然,那种散文主张,好是好,但写得时间长了,就越写越矫情了。当时,就是因为有关于“抒情”的争论,我才提出“大散文”的概念。
朝花周刊:您的散文逸笔草草,神韵盎然。长篇小说《极花》借用此技法心法,染上了具有主观意识的水墨的迷离色彩。一些作家会觉得起书名很难,对于出了上百本书的您来说,这是否也是个小小的难题?
贾平凹:我的书名,大多是两个字,我感觉两个字的名字沉稳,有一种东西在里边,又具体说不清到底是什么东西。我不喜欢书名的字数太多,太直白不好,太花哨也不好。就像人要憨厚一些,不是蠢,宁笨一点也不要轻佻。
■恐怕专写散文,也会常写常不新。我不主张把散文老是当作小品文和散文诗去写。散文观要改变。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散文路子要改变
■散文写作有无限的可能性,但真情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没有真正触动你的东西,没有你体会的东西,就不要写散文
警惕“常写常不新”,
散文观要改变
朝花周刊:常听到有阅读者说这个作家有“语言”或没“语言”,您的“语言”向来被称赞为“好”,这当中的趣味和取向是偏向传统的美感意识吗?古典诗与文人笔记那一路对您也有影响吗?
贾平凹:我的“语言”说不上什么,它是写作最基本的东西,我仅仅是学习而已。我在初学写作时,是喜欢古典与文人笔记那一路的,近些年来,又有意识地避开一些明清时期的东西,担心写得太轻太柔,就向汉以前的东西靠近。
我第一次读《古文观止》的时候,喜欢张岱和归有光的作品,里面有两三篇。我读的时候,就感觉文章好得很。后来就想收集他俩的全部作品来读。我就把张岱、归有光的文集找来,很厚的。看了一遍后,发现也就是《古文观止》里的几篇散文特别好。他们一生就写了这几篇散文,当时我很吃惊。我说,为什么这几篇能写得那么好?他们大量的还是诗啊、词啊,谈天说地的文章。真正的抒情散文,就那么两三篇,全部收入《古文观止》里了。老抒情,哪有那么多情要抒?大量的还是关于人生的、社会的内容,在这基础上,有感情要抒发了,写上一两篇,就写成了。如果一辈子写散文,还是按原先的那种套路写,唯美的、抒情的,把路子越走越窄的那种,也就没什么可写的了。
我接触过许多画家,那些画家一上班就在那里画。我也问过一些画家:“有没有没什么可画的时候呢?”他说,是没什么可画,但这是我的工作,每天还得拿起笔。后来一位老画家讲:“常画常不新。”我想,恐怕专写散文,也会常写常不新。我不主张把散文老是当作小品文和散文诗去写。散文观要改变。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散文路子要改变。估计现在的散文家都不愿意写这种东西了。
没有真正的触动,
就不要写散文
朝花周刊:写和读乃至走,是否会有矛盾?“深入生活”以及各种会议事务种种,需要您花时间花力气,那么花在写作上的时间,就必然要减少。很多您的读者为一个问题纠结不已:您究竟是什么时候,一字一字“手写”出高产又优质的新作?怎么看待“作家中的劳模”的称呼?您的下一本会写啥?
贾平凹:现在干扰确实是多,没办法。我是尽量推开许多杂事,为此不知得罪了多少人。如果正常写作,我是上午九点至十一点,下午三点至五点写。上午十一点至十二点,下午五点至六点,用来接待人处理事,一天一定要保障四个小时写作时间。我不是什么“劳模”。我的优点是能很快安静下来,进入写作状态,全神贯注,心系一处。酝酿和构思时间长,写起来就快。
我是靠体验与经验更多些。我不太去一些热闹地方,却喜欢两三人去那些一般人不去的县上、镇上和村上,我去那里没有应酬,身心放松,能看到许多事,能思索许多问题。写作是一生的事。下一本可能写过去的事,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现在还不知能写出什么样的。
朝花周刊:曾经有人拿您的小说和散文相比较,得出一个结论:您的小说其实就是优秀的长篇散文。您上世纪八十年代创作的“商州系列”等,是作为小说文体突破的一种革命范式,被叫成散文体小说,或叫笔记体小说;而您的很多散文名篇都进入了中小学教材,被孩子们吟诵着。散文的作者、读者群体最大,品种最多,您觉得它是否也该有一定的规定性?
贾平凹:我从不主张专门写散文,那样容易越写路越窄。我也说过这样的话:如果小说是一本戏曲,散文就类似戏曲中的那些唱段。古代戏曲中的唱段很多都是心理描写。散文写作有无限的可能性,但真情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没有真正触动你的东西,没有你体会的东西,就不要写散文。它如现在的摄影一样,人人都会,但要拍摄出好东西,又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的。
针对一味抒情唯美,
我提出“大散文”
朝花周刊:您曾经提出“大散文”的口号,是要主张什么呢?
贾平凹:在我原先办刊物的时候,是有个想法,小说界的革命较早,革命的力量也特别大。在小说界,你几年不写就没人知道了,旧小说的观念不停在变。但你写过几篇有名的散文,几十年后还有人知道你,这说明散文界革命成分太少。我一直在想,散文界也应该来一场革命。
我在办《美文》杂志的时候,提出过“大散文”写作。“大散文”当时是从体裁和作品境界两个方面来强调。当然,这概念还有些大而无当,不好把握。现在大家对散文的看法,据我观察,基本上都是统一的,也不可能再写那些花花草草的,或者是那些太小的东西。原来《美文》提出“大散文”的时候,也有不同的争议。争议最多的,就是关于“抒情”。一谈散文,好像就是类似当年杨朔的散文,就是抒情的,特别讲究,特别唯美的散文。当然,那种散文主张,好是好,但写得时间长了,就越写越矫情了。当时,就是因为有关于“抒情”的争论,我才提出“大散文”的概念。
朝花周刊:您的散文逸笔草草,神韵盎然。长篇小说《极花》借用此技法心法,染上了具有主观意识的水墨的迷离色彩。一些作家会觉得起书名很难,对于出了上百本书的您来说,这是否也是个小小的难题?
贾平凹:我的书名,大多是两个字,我感觉两个字的名字沉稳,有一种东西在里边,又具体说不清到底是什么东西。我不喜欢书名的字数太多,太直白不好,太花哨也不好。就像人要憨厚一些,不是蠢,宁笨一点也不要轻佻。
[ 编辑: 何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