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731-84324770


广告:
0731-84324770

金睿奖内部广告-60574-余少娜
默认广告

冯骥才:请中国富豪支持口头文学保护

2017-01-06 20:54 编辑:何雯
2016年刚开年,著名作家冯骥才就迎来了“大丰收”。在刚结束的北京图书订货会上,冯骥才推出了一系列新书,包括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俗世奇人》(足本);作家出版社的《俗世奇人(贰)》;文化艺术出版社和青岛出版社出版,被称为保护非遗“三大工程”的《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总目》、《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和《中国唐卡文化档案:昌都卷》;青岛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六卷本《冯骥才》文集以及《画史上的名作》。
  今年74岁的冯骥才,精神矍铄,笔耕不辍,自我感觉创作力还处在特别旺盛的状态,所以只出“文集”不出“全集”。近些年,他一直奔走于田间地头,为保护民族传统文化费尽心力,留给文学和绘画的时间并不多。他呼吁知识分子要走在普通大众之前,带头保护传统文化;同时又呼吁民间人士为口头文学遗产的出版出资献力,“让世界知道中国的文化有多大”。
  最新创作的《神医王十二》、《燕子李三》、《黄金指》、《冷脸》等18篇“俗世奇人系列”短篇小说,是冯骥才在2013年国庆期间一口气写的,他感觉当时这些故事就像从脑子里“涌”出来。在《俗世奇人》(足本)中,还独家配有他手绘的39幅插图。
  1
  谈《俗世奇人》:不想好结尾我不动笔
  羊城晚报:《俗世奇人》这名字很有意思,您为什么认定天津是俗世?
  冯骥才:法国有一个文化历史学派,叫年鉴学派,认为某个地域在某个时期,它的地域性会表现得特别充分。比如广州有广州人的性格,也叫文化性格,这种集体性格也叫集体无意识。再比如北京是精英城市,上海是商业城市,天津是市井城市,就是俗世。北京的城市性格在清末表现得最充分,你看老舍的《茶馆》,他有意识地写北京的味道,表现八旗子弟的那些东西写得最充分,北京也出了梅兰芳、茅盾、徐悲鸿这样的人物。上海最有色彩的时期是上世纪30年代,上海女人穿旗袍,那时候上海的味道是最足的,有周璇、张爱玲。《俗世奇人》写的就是天津人的集体性格。天津这座城市,性格反映最充分的是在清末民初,天津出了骆玉笙、马三立。
  羊城晚报:那应该如何理解“奇”呢?怎样的人才能称为“奇人”?
  冯骥才:小说出现之前是故事,我们中国过去不叫故事,叫传奇,所谓无奇而不传,传必有奇。奇就是非同一般,说白了就是让人想不到,不同于一般的人,或者不同于一般的事。现在网上流传的各种新闻也都是新鲜事,都有传奇性。但你要写得很单纯,因为单纯的东西才能口口相传,不能口口相传就不叫传奇。故事不能继续跟人讲下去,也就不叫传奇了。
  《俗世奇人》写的都是极短篇小说,几乎不超过两千字,有的就一千字。写一个人物,极短篇和长篇是不一样的。长篇往往需要读者花几天时间阅读,和人物长期相处;有的极短篇甚至几分钟就看完了,所以短篇要在瞬间给人留下非同一般的印象。这就必须传奇,要把故事写绝了,让人忘不了。
  最近我在网上看有人说,“冯骥才写的这是非虚构小说”。小说家虚构的东西让你感觉不是虚构的,这是最理想的评价。读者看完小说把书页合上,人物是站立在书上面的,那小说就写成功了。再者,作家写的人物是创作出来的,是无中生有的。你每写一个人物,世界上就多了一个人,那也是成功的小说。比如《红楼梦》读完,你会觉得身边真有贾宝玉、林黛玉。
  羊城晚报:您塑造人物有什么诀窍?
  冯骥才:写这类人物,我的经验就是用三个细节、或者三个情节把人物撑起来。人物的个性很重要,与其说写出好的人物,不如说是写出好的个性。还得有个好的结尾,这个结尾可能在某个细节里,可能在某个情节里,也可能在某个动作里。如果一篇小说不想好结尾,我是不会动笔的。
  羊城晚报:您的这些故事从不点破主题,都是让读者自己领会。
  冯骥才:我觉得小说的主题就是一个桃核,桃肉好吃,有的人把桃肉吃完就走了,把桃核扔了,但有心的人就把它留下来。有心人在桃核上面仔细琢磨,是不是还做点雕刻?更有心的人把桃核砸开,发现里边还有一个桃仁。好的小说家得是杂学家,比如《红楼梦》里不只有诗词歌赋,还有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都是桃肉,而桃仁是读者自己去体会的。
  2
  谈保护传统文化:
  知识界要走在大众前面
  羊城晚报:这些年您一直致力于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和传承,做这项工作的困难在哪?
  冯骥才:我的岁数越来越大,如果再年轻一点更好,因为想做的事情太多了。比如说村落,现在全国二百多万个村落,我们正在全面调查,把好的村落选出来,现在选了2555个,还有大量村落等待我们给它们做档案。这不是我个人,是这一代知识分子要帮助村落去找一个好的出路。在中国的传统村落里,有我们的民族记忆和精神传统,有我们民族的终极价值观、DNA和特有的审美,有我们丰富的、多地域的、多样的文化创造,这些东西必须保留,必须传承,不能失去。
  羊城晚报:为什么花这么大力气来做非遗保护?
  冯骥才:在物欲崇拜的社会里,容易轻视精神事物的价值,对我们的传统容易放松。知识分子要关切社会,关切人的命运,更重要的是也要关切先民的命运。现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需要把我们生活里的文化,比如说春节,都当做文化遗产来传承。在这样一个时代,当普通的人们还没有这个自觉的时候,知识界就需要有先觉的思想,走到大众的前面,有思考,有行动,有方法。
  现在定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这些人,再过十年,一半以上已经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了,而新一代的传人怎么命名还不知道,所以中国的非遗虽是万余项,还有得而复失的危险,这些事情都压在我们身上。
  3
  谈民间文学:比非遗消失得更快、更残酷
  羊城晚报:刚刚您谈到了口头文学,您也花了很大力气做口头文学的遗产保护。
  冯骥才:我们在做的《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总目》数字化工程系统,包含116.5万篇(条)故事、谚语、神话、歌谣、史诗,叙事诗、歇后语、笑话、小记,我和我的团队对这些类别做了全面的梳理和调查。这是我国迄今为止第一部为各民族民间口头文学专门编纂的、按民间文学规律分类分层级编目、收录内容最齐全的作品目录,其中很多文学篇目没有公开出版过。我们去田间地头调查,调查结果经过专家整理,近十年来,我们到手的资料是20亿字,目前已编纂完成了8亿8870万字,我们要是把20亿字整理完了,可能会出20万字的一部书,将近一万册。
  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其特别的价值和内涵,抢救非遗,必须得走到田野里去,跟当地的老百姓融合,以他们的视角记下每一种民间文化。民间文学比非物质文化遗产消失得更快、更残酷。比如剪纸,可能没人学剪纸了,但剪纸还存在;但民间文学只要不流传了,它就没了,在什么地方终止都不知道。每个人都是民间文学的携带者。每两个人之间,就可以产生民间文学的传播。民间文学是民间文化中最深刻的那部分,很多优秀的作家都特别注重民间文学,从民间文学里吸取营养。
  羊城晚报:所以您也呼吁民间资本能为口头文学遗产的出版贡献力量。
  冯骥才:中国文学史第一部作品《诗经》就是口头文学集,我希望有眼光、有品位的中国富豪支持我们的文化。如果我们把这些口头文学的数据库整理出版,出版之后送给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法国国立图书馆、大英博物馆,让世界知道中国的文化有多大。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有这么大的文化创作。
  这项工作需要很大的资金支持,我呼吁过多次,更希望靠民间力量来完成。如果民间有这样文化自觉的人,那对重视民间文化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尽管我们现在喊,要重视传统文化,但我仍然认为传统文化是弱势的。每个人问问自己的内心,到底对中华文明有多热爱?一个民族是对钱崇拜还是对文明崇拜,这是大事。中国不缺拜金的人,但缺少对我们的文明有敬畏的人。
  4
  谈跨界:穿梭,有时刻意有时随性
  羊城晚报:您对文人画有不少研究,您是怎么为自己写的人物配插画的?
  冯骥才:写小说和画画,有一点是相同的,都是形象思维。我写一段风景,或者一个光线,哪怕一阵风,它都有给我形象的感觉。高尔基用了很多形容词写一个人很疲惫地坐在草地上,契诃夫说你没有必要用那么多形容词,你就说一个人疲惫地坐在草地上,他说文学就是要立刻生出形象。如果你没有形象,用多少语言都无益。我在写人物的时候,心中已经有了形象,但是不具体,他可能是变化的,我一旦把他写出来,形象就具体了,这时候画他很容易。
  羊城晚报:这些年您写小说好像写得少了。
  冯骥才:近二十年忙于遗产抢救,无暇写作,大部分小说都殁于腹稿中。每年只有国庆与春节的假日是空闲的,可以让位于绘画或写作。写小说和写文章,完全是不同的思维方式,你必须用虚构人物的个性思维来臆造一个世界。做文化遗产抢救的时候,最大的苦恼就是无法进入一个虚构的世界。我很艳羡作家贾平凹,常常一两年见不到人,再见面时就能拿出一个长篇。我则无法进入我虚构的世界,因为每天都有大量的民间艺术传人向我呼救。
  羊城晚报:保护传统文化工作占据了您大量的时间,会不会让您离文学和绘画越来越远呢?
  冯骥才:几十年里,我一直在几个领域齐头并进。虽然某一时期,数月或数年,我生命的重心看似驻足于某个领域内,然而我却从来没有淡漠对其他领域的关注与情怀。当一个人具备某一种艺术的素质,就会对于事物的这方面多一份敏感。比如绘画的人对色彩、光线和形象的敏感;比如写作的人对于个性细节、思想与心灵的敏感。他身上好像有这方面信息的接受系统,有意和无意之间都在工作,与写与不写、画或不画无关;笔不在写心在写,笔不在画心在画。只要写作和绘画不是职业,就不会中断。为此,我一直在这几个领域来回穿梭,有时是刻意的,有时是随性的。然而,只有这样才是我自己——充分和真实的自己。(何晶)
  冯骥才
  男,1942年出生于天津,当代著名作家、文学家、艺术家。早年在天津从事绘画工作,后专职文学创作和民间文化研究。创作了大量优秀散文、小说和绘画作品,近年来大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化保护工作。
[ 编辑: 何雯 ]
分享到:
微信二维码

微信平台

微信二维码

移动端

最新资讯
07:09 《人民文学》
《人民文学》
《人民文学》杂志封面  一九四九年十月二十五日,《人民文学》创刊,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办的第一份国家级文学杂志。  当时,应《人民文学》第一任主编茅盾先生之请,毛泽 [详细]
09:04 《长江文艺》
《长江文艺》
《长江文艺》杂志征稿启事 《长江文艺》创刊于1949年6月,被誉为新中国文艺第一刊。国内刊号CN42-1037/I,国际刊号ISSN0528-838X,邮发代号38-6。目前刊发精选小说, [详细]
16:59 深圳文学迎来“深圳蓝”
深圳文学迎来“深圳蓝”
回首刚刚过去的一年,深圳又有不少文学书问世,单就出版数量而言排在全国前列。不容回避的是,在宏大宣传的遮蔽下,自费出书和文化基金资助出版的丛书难有全国性影响力。当然 [详细]
12:08 《诗江南》
《诗江南》
《诗江南》征稿  《诗江南》是由浙江省作家协会,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期刊。国内刊号33-1034/I,国际刊号1001-6694,邮发代号32-79。  《诗江南》创刊于2008年底,开辟重点栏目 [详细]
21:15 《新余学院学报》
《新余学院学报》
《新余学院学报》征稿启事  《新余学院学报》杂志主管单位:江西省教育厅,主办单位:新余学院。国内刊号:36-1223/G4 国际刊号:1008-6765  《新余学院学报》由江西省教育厅主管 [详细]
08:03 小溪流·作文画刊
小溪流·作文画刊
C版《小溪流·作文画刊》征稿启事  《小溪流》C版(作文画刊版)是小溪流的低幼版,主要适合5—8岁的小学低年级和学前班的小朋友阅读。“作文串串烧”栏目的主要宗旨是:用简 [详细]
21:57 何志勇:聚焦“一带一路” 让四川出版、
何志勇:聚焦“一带一路” 让四川出版、
来源:四川新闻网   本期嘉宾: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何志勇  6月7日至8日,“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工作会议在成都举行。会议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 [详细]
02:33 语文周报·教研版
语文周报·教研版
《语文周报·教研版》征稿启事  《语文周报》是由河北省教育厅主管、河北师范大学主办的语文教学类报纸;面向全国公开发行,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13-0702/(F);创办于198 [详细]
15:03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吉林省教育厅主管、长春理工大学主办、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编辑部编辑出版的人文社会科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本刊于1988年创刊,双月刊, [详细]
00:37 《参花·小说》
《参花·小说》
《参花》杂志征稿启事  《参花》杂志是全国知名的老牌大众文艺期刊,是国家文化类重点期刊,创刊于1957年,隶属吉林省群众艺术馆,当时刊名为《说演弹唱》,1981年更名为《参花 [详细]
02:43 《电脑迷》
《电脑迷》
  《电脑迷》杂志征稿函  《电脑迷》是由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电脑报社主办,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省级期刊。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为:CN 50-1163/TP,国际标准刊号:ISSN 1 [详细]
07:06 小溪流·成长校园
小溪流·成长校园
《小溪流·成长校园》(B版)征稿启事  杂志简介  少年文学刊物《小溪流》由湖南省作家协会主办,是我国面向国内外发行的主要儿童文学刊物之一,是目前湖南省内惟一的纯少 [详细]
05:20 《花千骨》热播 十一师兄董春辉人气大涨
《花千骨》热播 十一师兄董春辉人气大涨
来源:北青网娱乐  由霍建华、赵丽颖、董春辉、马可等联袂主演的仙侠大剧《花千骨》正在湖南卫视每周日、周一晚22点档热播。最近的剧情中,十一师兄与糖宝couple感情升温,为了 [详细]
06:48 《中国铁路文艺》
《中国铁路文艺》
《中国铁路文艺》征稿启事  《中国铁路文艺》杂志是由中国铁路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中国铁道出版社联合主办,铁道部政治部宣传部直接管理的国家一类期刊。2006年起,《中国 [详细]
09:47 《西部素质教育》
《西部素质教育》
《西部素质教育》征稿启事  《西部素质教育》杂志为教育类学术期刊(G4),由青海人民出版社主管/主办,半月刊,大16开。国内外公开发行。国际刊号:ISSN2095-6401;国内刊号:C [详细]
回到首页 评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