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与译者林少华的名字紧密相连。从1989年一本《挪威的森林》开始,林少华与村上春树的作品结下了长达20多年的缘分。
3月26日,这位被誉为“最懂村上春树”的翻译家来到郑州纸的时代书店,为读者带来的不是新的译作,而是他最新的一部散文集《异乡人》。
用创作呼唤文化乡愁
《异乡人》不是林少华的第一部散文集,此前他已经出版了《落花之美》《为了灵魂的自由》《夜雨灯》等多部着作。《异乡人》收录了作者近年来对当下社会生活的思考和感悟,文字充满智慧与禅意。他说:“我创作的目的在于诉求社会良知,呼唤文化乡愁。”
林少华说自己出生在一个“穷得连乌鸦都会哭着飞走”的穷乡僻壤,村里只有五户人家。年轻时极力想逃出家乡,但现在看起来,永远也逃不出去,因为传统文化的基因在骨子里流淌。当前乡村的变化不仅仅是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更涉及文化根基建设。文化焦虑催生了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关注,认识到只有我们的传统文化才能与西方在文化上抗衡,逐渐找到了回归心灵的路。
林少华说:“消失的村庄让我这样一个从农村走向城市的知识分子感到深深的文化焦虑。这不是我一个人的焦虑,而是整个民族的世纪性情绪。”
村上和我本质上都孤独
翻译村上春树42本着作的林少华坦言,与村上春树相遇像是命运的安排。“我与村上春树见过两次面,我们对文学的态度十分纯粹,而且都不喜欢主动与别人套近乎,这种孤独感让我们一见钟情。”林少华说,“不过,别认为我只会翻译村上,我翻译了七八十本,只有一半是村上的作品,还翻译过夏目漱石、芥川龙之介、川端康成啊!”
之所以喜欢翻译村上春树的作品,林少华用“过瘾”二字表达了他对村上春树文字的喜爱。他说,村上春树的文字一改日本传统文学的“盆栽味儿”,简洁明快、幽默风趣,又充满节奏感和韵味,他对世界的理解某些地方与我的想法很一致,翻译起来得心应手。
村上春树的作品在国内掀起经久不息的热潮,林少华认为这与时代发展相关。改革开放初期,个性张扬的作品恰好符合国人的审美需求。我们经过30多年的飞速发展,如今村上春树过分强调个性,缺少对正面价值、理想、秩序的肯定,则成为他比较局限的部分。不过,任何人都有局限性,村上春树今年67岁了,能将良好的创作状态一直保持到晚年也不容易。
要让文字在纸上起舞
拥有翻译家、学者、教授、作家4个身份的林少华说自己最喜欢的是教学,因为每天都把年轻人“忽悠”得十分崇拜自己,心里很开心;而耗费精力和时间最多的是翻译。他说,翻译不是“英译汉”“汉译英”。“别人是翻译字面,我是翻译纸背面的东西,一纸之隔,那可是两个境界。”林少华说。
林少华认为,文学翻译方法一种是外语尽可能向母语靠拢,一种是母语尽可能向外语靠拢。彻底外语化和彻底母语化都不可取。翻译是二度创作,体现着译者的天赋、语感和艺术悟性,是一个向原作者无限接近的过程。
在林少华看来,做好一名翻译家关键在于提高母语水平。如果一个人不能用母语写一首漂亮文章,文学翻译水平提高无从谈起。64岁还保持摘抄美文美句习惯,并坚持手写创作的林少华希望每位中国人都要对本国的文字、文学有谦恭、虔诚的态度,要怀着敬畏之心和赤子之心。“因为在我们的文学、文字面前,每个人都是孩子。好的翻译要传达文字的表情、喘息、韵味,要让文字在纸面上起舞,传递文字的灵魂。”(刘洋)
3月26日,这位被誉为“最懂村上春树”的翻译家来到郑州纸的时代书店,为读者带来的不是新的译作,而是他最新的一部散文集《异乡人》。
用创作呼唤文化乡愁
《异乡人》不是林少华的第一部散文集,此前他已经出版了《落花之美》《为了灵魂的自由》《夜雨灯》等多部着作。《异乡人》收录了作者近年来对当下社会生活的思考和感悟,文字充满智慧与禅意。他说:“我创作的目的在于诉求社会良知,呼唤文化乡愁。”
林少华说自己出生在一个“穷得连乌鸦都会哭着飞走”的穷乡僻壤,村里只有五户人家。年轻时极力想逃出家乡,但现在看起来,永远也逃不出去,因为传统文化的基因在骨子里流淌。当前乡村的变化不仅仅是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更涉及文化根基建设。文化焦虑催生了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关注,认识到只有我们的传统文化才能与西方在文化上抗衡,逐渐找到了回归心灵的路。
林少华说:“消失的村庄让我这样一个从农村走向城市的知识分子感到深深的文化焦虑。这不是我一个人的焦虑,而是整个民族的世纪性情绪。”
村上和我本质上都孤独
翻译村上春树42本着作的林少华坦言,与村上春树相遇像是命运的安排。“我与村上春树见过两次面,我们对文学的态度十分纯粹,而且都不喜欢主动与别人套近乎,这种孤独感让我们一见钟情。”林少华说,“不过,别认为我只会翻译村上,我翻译了七八十本,只有一半是村上的作品,还翻译过夏目漱石、芥川龙之介、川端康成啊!”
之所以喜欢翻译村上春树的作品,林少华用“过瘾”二字表达了他对村上春树文字的喜爱。他说,村上春树的文字一改日本传统文学的“盆栽味儿”,简洁明快、幽默风趣,又充满节奏感和韵味,他对世界的理解某些地方与我的想法很一致,翻译起来得心应手。
村上春树的作品在国内掀起经久不息的热潮,林少华认为这与时代发展相关。改革开放初期,个性张扬的作品恰好符合国人的审美需求。我们经过30多年的飞速发展,如今村上春树过分强调个性,缺少对正面价值、理想、秩序的肯定,则成为他比较局限的部分。不过,任何人都有局限性,村上春树今年67岁了,能将良好的创作状态一直保持到晚年也不容易。
要让文字在纸上起舞
拥有翻译家、学者、教授、作家4个身份的林少华说自己最喜欢的是教学,因为每天都把年轻人“忽悠”得十分崇拜自己,心里很开心;而耗费精力和时间最多的是翻译。他说,翻译不是“英译汉”“汉译英”。“别人是翻译字面,我是翻译纸背面的东西,一纸之隔,那可是两个境界。”林少华说。
林少华认为,文学翻译方法一种是外语尽可能向母语靠拢,一种是母语尽可能向外语靠拢。彻底外语化和彻底母语化都不可取。翻译是二度创作,体现着译者的天赋、语感和艺术悟性,是一个向原作者无限接近的过程。
在林少华看来,做好一名翻译家关键在于提高母语水平。如果一个人不能用母语写一首漂亮文章,文学翻译水平提高无从谈起。64岁还保持摘抄美文美句习惯,并坚持手写创作的林少华希望每位中国人都要对本国的文字、文学有谦恭、虔诚的态度,要怀着敬畏之心和赤子之心。“因为在我们的文学、文字面前,每个人都是孩子。好的翻译要传达文字的表情、喘息、韵味,要让文字在纸面上起舞,传递文字的灵魂。”(刘洋)
[ 编辑: 何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