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三晋都市报
晋中市灵石县有个会写小说的续海亮,4岁那年,一场持续的高烧,令他患上了很严重的小儿麻痹症。异乡人朱小兰怀揣文学梦想,通过征婚广告,嫁给了有着共同爱好的山西青年续海亮。十几年过去了,他们在灵石一个小村庄过着踏实而艰难的生活,难能可贵的是,他们的文学梦想从未停歇。
续海亮是个要强的人,童年时不能站立行走,靠哥哥姐姐背着上学,到初中辍学回家,以顽强的毅力进行肢体康复锻炼,之后拄着双拐开始了他跌跌撞撞的人生。父母对他格外怜爱,但再绵长的父母之爱都无法永续自己的人生。续海亮曾写道:“爹,你别跟着我,月光这么亮,我能看清路。”他没有听从父亲的劝告,学医当一名乡村医生,而是选择了文学创作这条清贫而艰辛的人生之路。也正是因他有写作能力,镇政府录用他当了话务员,兼做写通讯报道和总结材料的工作。
文学搭桥,秦晋之好
朱小兰是陕西省汉中市人,她一条腿有残疾,爱好文学,最喜诗词。1997年,她在《女友》杂志上看到一则征婚广告:双腿残疾,镇政府临时工,立志小说创作,希望找一个愿吃苦、重感情的女子为妻。在众多虚夸的征婚广告中,“双腿残疾”“临时工”“愿吃苦”三个显示艰难的词语,打动了朱小兰。
续海亮立志小说创作,也给了朱小兰无限期待。共同的命运和爱好,让她给续海亮写了一封信,表示愿意做笔友。欣喜的续海亮很快就回了信,他的钢笔字写得很漂亮。在那个通讯靠书信的年代,鸿雁传书是最好的媒介,两人隔着黄河,开始讲述彼此的生活、工作,倾吐思念和钦慕。
续海亮的信写得很勤,几乎两三天就一封,其中意蕴深厚情真意切的文字,深深打动了朱小兰。两人发展到了谈婚论嫁的阶段,自然也受到了女方家长的极力反对——因为朱小兰只有一条腿残疾,不影响干家务,生活也能自理。续海亮身体差很多,还大了11岁,双方经济条件也有差距。但朱小兰还是爱上了这个山西青年。
“我觉得海亮就是我要找的人。我母亲听我说过他残疾严重,怀疑他的生育能力,我说做名义夫妻我也认了。父母见我铁了心,只好答应。”朱小兰当时已经27岁,她的决定不是草率的,更不是一时冲动。
寻常夫妻,柴米油盐
结婚不久,朱小兰就怀孕了,妊娠反应很厉害,加之生活习惯差异,过得并不如意。续海亮悉心照料,除了做饭,什么也不让朱小兰插手。那时他行动还比较方便,洗衣服、收拾屋子、看火封炉子都包揽了。儿子出生后,尿布都是自己洗。他说只要自己能干的事,就决不要别人帮忙。然而一个事事追求完美的人,却不得不忍受病痛的折磨。每一次走路跌倒后,续海亮都会情绪低落,脾气很差,气自己的身体不争气。对自我的苛责,让续海亮情绪经常大起大落,有时说话比较尖刻,好在他们夫妻感情很好,很少闹矛盾,彼此都很珍惜。
由于屋里没有卫生间,厕所又离得远,续海亮上厕所就很困难,特别是下雨、下雪天,地上湿滑时,他有好几天得在屋里大小便,还得让小兰给他端饭。厨房与卧室相隔三孔窑洞,续海亮觉得让妻子辛苦,便没了好心情。他最担心麻烦别人,更何况妻子也是个残疾人。
别说撮炭、倒垃圾、倒脏水这些重活,即便是取东拿西,在正常人看来很简单的事情,朱小兰都要费很长时间才能完成。续海亮每次看着朱小兰做饭、洗刷锅碗、归置锅盆碗筷,到最后就不忍看下去,恨不能帮一把,可他的身体更加不济,爱莫能助。
尽管续海亮现在行动已很不方便了,但还是要拿抹布抹家具——这是他唯一能分担的家务活。生活中虽然有很多困难,但除了出外跑腿办事或者买东西外,两口子都不愿意麻烦别人,就连春节前大扫除,都是朱小兰自己干。续海亮常说:“我们要尽量有尊严地生活,不能让人小看。”
醉心创作,心系他人
随着年龄增长,续海亮走路越来越费力,只好坐上了轮椅。他辞掉了镇上的工作,躲在自家狭窄的房间,一席土炕就成了他的舞台,一张小炕桌就是他的战场,他常常蜷着腿趴在上面一笔一画地写作、修改、誊抄,一篇小说写下来就要用厚厚一沓稿纸……身边的方寸之地是他的天堂,他沉醉在文学的世界里,想象着窑洞外的世界,都是那么丰富多彩,充满了欢喜甘甜,掺杂着苦痛悲凉。
后来有亲戚拿来一台淘汰的电脑,续海亮的十根手指,只余下几根能动,他不怕辛苦,一个字符一个字符地敲击,比常人要付出很多才能完成一篇文章。但他生存的最大乐趣和意义,就在于将所见所听所思所想,化作文字,印在纸上。
作为同样爱好文学的朱小兰,她是丈夫最强有力的支持者,她鼓励丈夫,坚持写作,她有一句诗,表达了自己的喜悦和爱:“我愿用一生的画笔,画下你瞬间的神情。”
从1987年第一篇稿子在杂志上发表,续海亮坚持不懈,在文学创作的路上走得艰难而骄傲。
2014年在灵石县委宣传部的资助下,续海亮出版了小说集《夜晚为何虚掩门》。他的小说《找乡长》在《黄河》杂志发表后,获得市、县两级文学奖。短篇小说《嫌隙》《落寞的一票》,先后获得《小说选刊》首届、第二届全国小说笔会短篇小说三等奖、二等奖;《理发记》获得《华文文学》杂志“2012年全国散文、中篇小说年度评选”短篇小说一等奖,并被该杂志评为2012年最佳短篇小说……
2008年,续海亮在自家办起了农家书屋,灵石县文化局帮助他筹集了2000多册书,提供给村里的村民和孩子们阅读。他说,书籍于他是精神食粮,于农民而言也应当是改善生活、提升认识的工具。虽然现在电视、手机都有了,看书的人不多,但续海亮对知识的痴情从未改变。最近一段时间,他又与县里众多爱好文学的微信朋友合作,推出了一个以纯文学为主的微信公众号。在文字的世界,他才是一个富有的人。
在文学式微的年代,一个僻居乡野的文学爱好者,注定只能自娱自乐,自我疗伤。好在续海亮无怨无悔,乐此不疲。“哪怕是一段摸索,都希望靠自己去走,借着那扇虚掩的门透出的光亮,靠近和实现自己的梦想。”(记者 周俊芳)
晋中市灵石县有个会写小说的续海亮,4岁那年,一场持续的高烧,令他患上了很严重的小儿麻痹症。异乡人朱小兰怀揣文学梦想,通过征婚广告,嫁给了有着共同爱好的山西青年续海亮。十几年过去了,他们在灵石一个小村庄过着踏实而艰难的生活,难能可贵的是,他们的文学梦想从未停歇。
续海亮是个要强的人,童年时不能站立行走,靠哥哥姐姐背着上学,到初中辍学回家,以顽强的毅力进行肢体康复锻炼,之后拄着双拐开始了他跌跌撞撞的人生。父母对他格外怜爱,但再绵长的父母之爱都无法永续自己的人生。续海亮曾写道:“爹,你别跟着我,月光这么亮,我能看清路。”他没有听从父亲的劝告,学医当一名乡村医生,而是选择了文学创作这条清贫而艰辛的人生之路。也正是因他有写作能力,镇政府录用他当了话务员,兼做写通讯报道和总结材料的工作。
文学搭桥,秦晋之好
朱小兰是陕西省汉中市人,她一条腿有残疾,爱好文学,最喜诗词。1997年,她在《女友》杂志上看到一则征婚广告:双腿残疾,镇政府临时工,立志小说创作,希望找一个愿吃苦、重感情的女子为妻。在众多虚夸的征婚广告中,“双腿残疾”“临时工”“愿吃苦”三个显示艰难的词语,打动了朱小兰。
续海亮立志小说创作,也给了朱小兰无限期待。共同的命运和爱好,让她给续海亮写了一封信,表示愿意做笔友。欣喜的续海亮很快就回了信,他的钢笔字写得很漂亮。在那个通讯靠书信的年代,鸿雁传书是最好的媒介,两人隔着黄河,开始讲述彼此的生活、工作,倾吐思念和钦慕。
续海亮的信写得很勤,几乎两三天就一封,其中意蕴深厚情真意切的文字,深深打动了朱小兰。两人发展到了谈婚论嫁的阶段,自然也受到了女方家长的极力反对——因为朱小兰只有一条腿残疾,不影响干家务,生活也能自理。续海亮身体差很多,还大了11岁,双方经济条件也有差距。但朱小兰还是爱上了这个山西青年。
“我觉得海亮就是我要找的人。我母亲听我说过他残疾严重,怀疑他的生育能力,我说做名义夫妻我也认了。父母见我铁了心,只好答应。”朱小兰当时已经27岁,她的决定不是草率的,更不是一时冲动。
寻常夫妻,柴米油盐
结婚不久,朱小兰就怀孕了,妊娠反应很厉害,加之生活习惯差异,过得并不如意。续海亮悉心照料,除了做饭,什么也不让朱小兰插手。那时他行动还比较方便,洗衣服、收拾屋子、看火封炉子都包揽了。儿子出生后,尿布都是自己洗。他说只要自己能干的事,就决不要别人帮忙。然而一个事事追求完美的人,却不得不忍受病痛的折磨。每一次走路跌倒后,续海亮都会情绪低落,脾气很差,气自己的身体不争气。对自我的苛责,让续海亮情绪经常大起大落,有时说话比较尖刻,好在他们夫妻感情很好,很少闹矛盾,彼此都很珍惜。
由于屋里没有卫生间,厕所又离得远,续海亮上厕所就很困难,特别是下雨、下雪天,地上湿滑时,他有好几天得在屋里大小便,还得让小兰给他端饭。厨房与卧室相隔三孔窑洞,续海亮觉得让妻子辛苦,便没了好心情。他最担心麻烦别人,更何况妻子也是个残疾人。
别说撮炭、倒垃圾、倒脏水这些重活,即便是取东拿西,在正常人看来很简单的事情,朱小兰都要费很长时间才能完成。续海亮每次看着朱小兰做饭、洗刷锅碗、归置锅盆碗筷,到最后就不忍看下去,恨不能帮一把,可他的身体更加不济,爱莫能助。
尽管续海亮现在行动已很不方便了,但还是要拿抹布抹家具——这是他唯一能分担的家务活。生活中虽然有很多困难,但除了出外跑腿办事或者买东西外,两口子都不愿意麻烦别人,就连春节前大扫除,都是朱小兰自己干。续海亮常说:“我们要尽量有尊严地生活,不能让人小看。”
醉心创作,心系他人
随着年龄增长,续海亮走路越来越费力,只好坐上了轮椅。他辞掉了镇上的工作,躲在自家狭窄的房间,一席土炕就成了他的舞台,一张小炕桌就是他的战场,他常常蜷着腿趴在上面一笔一画地写作、修改、誊抄,一篇小说写下来就要用厚厚一沓稿纸……身边的方寸之地是他的天堂,他沉醉在文学的世界里,想象着窑洞外的世界,都是那么丰富多彩,充满了欢喜甘甜,掺杂着苦痛悲凉。
后来有亲戚拿来一台淘汰的电脑,续海亮的十根手指,只余下几根能动,他不怕辛苦,一个字符一个字符地敲击,比常人要付出很多才能完成一篇文章。但他生存的最大乐趣和意义,就在于将所见所听所思所想,化作文字,印在纸上。
作为同样爱好文学的朱小兰,她是丈夫最强有力的支持者,她鼓励丈夫,坚持写作,她有一句诗,表达了自己的喜悦和爱:“我愿用一生的画笔,画下你瞬间的神情。”
从1987年第一篇稿子在杂志上发表,续海亮坚持不懈,在文学创作的路上走得艰难而骄傲。
2014年在灵石县委宣传部的资助下,续海亮出版了小说集《夜晚为何虚掩门》。他的小说《找乡长》在《黄河》杂志发表后,获得市、县两级文学奖。短篇小说《嫌隙》《落寞的一票》,先后获得《小说选刊》首届、第二届全国小说笔会短篇小说三等奖、二等奖;《理发记》获得《华文文学》杂志“2012年全国散文、中篇小说年度评选”短篇小说一等奖,并被该杂志评为2012年最佳短篇小说……
2008年,续海亮在自家办起了农家书屋,灵石县文化局帮助他筹集了2000多册书,提供给村里的村民和孩子们阅读。他说,书籍于他是精神食粮,于农民而言也应当是改善生活、提升认识的工具。虽然现在电视、手机都有了,看书的人不多,但续海亮对知识的痴情从未改变。最近一段时间,他又与县里众多爱好文学的微信朋友合作,推出了一个以纯文学为主的微信公众号。在文字的世界,他才是一个富有的人。
在文学式微的年代,一个僻居乡野的文学爱好者,注定只能自娱自乐,自我疗伤。好在续海亮无怨无悔,乐此不疲。“哪怕是一段摸索,都希望靠自己去走,借着那扇虚掩的门透出的光亮,靠近和实现自己的梦想。”(记者 周俊芳)
[ 编辑: 何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