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绿妖事隔十年,出版了她的第二本散文集《沉默也会歌唱》。经历了耗时五年、崩溃又重生的小说《北京小兽》,在外漂泊这么久,近三四年的绿妖,才终于像是要对自己青春期那场决绝的出走家乡,给出一个理直气壮的答案,尽管人们早就有共识:绿妖的文字,是真的好。聊天中,她身上那种感受力强又敏感异常的平静感,让人印象深刻——暗潮多汹涌,只有自己知道。
下周,绿妖的最新短篇小说集《少女哪吒》就要新鲜出炉了。我们的对话,也从根据这部短篇小说改编的新片《少女哪吒》聊起。
品
新片
这不是
向观众讨好的电影
都市时报:电影《少女哪吒》的排片并不理想,是否有过气愤和失望?怎么看如今的中国电影市场?
绿妖:《少女哪吒》公映第一天我写了篇长微博,阐释自己为什么支持这部电影:因为我希望在银幕上看到更多元的作品,为此我珍惜每一位电影探索者。支持文化的多样性是写作者的职责之一。想想看,如果有一天书店只摆放郭敬明和莫言,销量低于一百万的作家都不会被摆出,那样的书店将会多么可怕。而电影界正在发生这样的事情。
都市时报:你对电影《少女哪吒》有何观感?对李霄峰导演的改编怎样评价?
绿妖:这部电影有它自己的追求,你能看出来,青绿色的河堤野草下充满暗涌,冷静和留白之外,导演在努力地想表达着什么。这不是向观众示爱、讨好的电影,而是呈现灵魂、呈现格格不入的人是如何在世界上生存。我很高兴是这样一部真挚的作品,即使它技巧尚不圆熟,也不愿拿油滑而更热门的电影来交换。
都市时报:我看到《少女哪吒》这个名字时,第一反应是和蔡明亮导演的处女作《青少年哪吒》好像,事实上看过之后会觉得两部影片确有神似。人物设计上是否有自己的经历在里面?
绿妖:有。我在2002年曾经写过一篇散文,“沉默的年轻人”,这个故事在我心里继续生长,自己长出根须枝蔓,在差不多十年后的2011年,我又写了一遍,把它写成了小说《少女哪吒》。
品
生活
内心仍是一个
“晃膀子”
都市时报:《沉默也会歌唱》里你回忆了十几年前泡BBS的时代,很多鲜活的人物让人印象深刻,现在还会怀念当年吗?
绿妖:当然。写作时,过去在我的记忆里又活了一遍。记得当时李霄峰建了一个“晃膀子”同盟,都是一些年轻的电影爱好者,上面的人都有相似的气质。在当时,谁活得积极向上会被我们暗暗鄙视。那是还未被现实碾压的一段短暂的时光。直到现在,我的内心仍是一个“晃膀子”,过得漫无目的,全凭兴趣选择方向。我们这种因为自己性格也好,因为其他原因也好,从时代高铁上掉队下来的人,反而因为掉队而获得了东张西望的机会,看到了急匆匆按部就班所看不见的风景。
都市时报:你从河南的小城来到北京,之后去别的城市住过几年,又再回到北京。很多作家选择定居恬淡的小城,你选择北京的原因是什么?
绿妖:那些选择恬淡小城的作家往往是携家带口去的。如果只有一个人,住在北京,至少还有一些朋友。北京对我的意义,就是想宅可以宅到死,想跟活人说话,随时都能找到朋友可以陪你聊十块钱人生或者五块钱文学。当然,在这个狂欢的世界,我亦愿意去书写我沉默的、灰扑扑的、有时可笑有时失落有时悲怆的小县城家乡。
都市时报:你在微博上写,“那时大家文青得可怕。邦妮第一次见顾小白,拿出个小本说你给我写句什么吧,小白端端正正写下:等待是一生中最初的苍老……”你心目中的文学女青年是怎样的?
绿妖:奥斯汀说过,世界在理性的人来看是一场喜剧,在感性者眼中是场悲剧。总有一半的人不懂另一半。所以,很多人觉得文青矫情,这都很正常。作为写作者,我从来不忌惮承认自己是文学青年。但也会时时跳出固有的立场和角度,嘲笑一下自己过多的情感。
品
写作
像农民一样
缓慢耕作
都市时报:《沉默也会歌唱》里的文章时间跨度很大,你的创作也并非高产,这是刻意为之吗?你眼中的“写作”是怎样一种状态?
绿妖:写作是生活这棵大树上结出来的花与果。生活是很慢的,写作也是很慢的。就像有机农作物产量是很低的,使用化肥农药可以大幅增收粮食,但代价是地力的透支、土壤板结、食材味道的稀释。我愿意像小农经济中的农民,不用化肥农药不批量生产,缓慢地耕种着自己小小的菜园。
都市时报:你既写小说也写非虚构,更享受哪种创作?
绿妖:写小说的过程,更能感受到创作的幸福——那是一种接近上帝的感受,当你写出一个真实可信的人物,当这个人不再受你控制有了自己要去的方向,那种幸福无可言喻:创造是给被创造者以自由;非虚构写作,是看向他人,理解他人的过程。你看到的通常是一段经过脱水的干燥的故事,需要用想象和观察把这段树干重新浸回生活的活水。这个过程也很迷人。
都市时报:你的笔名来自王小波的小说,他对你有怎样的影响?
绿妖:我永远对我十几岁时能读到王小波心怀感激。另外,华德福教育创始人斯泰纳说,人在少年时因为尊敬和相信而接受过的教育,在他三十多岁之后,其他领域的成熟会带来这一部分记忆的苏醒,那时的感受,就是生活的力量。我的少年,并未遇到可尊敬相信的权威,老师要么对学生不管不顾,要么粗暴专制。三十多岁时,回顾这些平庸与匮乏,我经常想,人在多大程度上能超越自己的童年?但是少年时的另一些东西逐渐浮起,除了县城的河流、河堤上的果园,还有我初中读过的金庸与古龙。后者是我当时能读到的最出色的文学作品。这些书中的某些东西成为我生命的底色,比如“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和“虽千万人吾往矣”。
品
过去
神往
另一个昆明
都市时报:这十几年,你做过工人、时尚编辑、电台主持人,还在乡村支教,这些经历对你的人生有怎样的影响?
绿妖:宗教思想家薇依主动去工厂做过工人,在繁重的体力工作中,思考是痛苦的,生活是绝望而黯淡的,精神是屈辱的。她的结论是不懂得屈辱无法理解自由。我做过三年工人,之后,自由成为我的一大人生命题。我想知道,在何种情况下,人才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显然财务自由并非真正自由。离开故乡是第一步尝试。之后很多行为也可以视作这个尝试的接续。
都市时报:你辞职专心写作之后,最近几年的生活在外人看来是跌宕起伏的,但好像你看起来很若无其事。这是你面对生活的态度吗?
绿妖:我的朋友陈思呈说,希望自己生活得更若无其事一些:“作为一个母亲,我自然不愿意我的孩子受苦,但相比于此,假如我把一种‘输不起’的情绪传染给了孩子,让他觉得生活是紧张的,我觉得这才是更大的伤害。”的确,希望活得更顺利、更幸福,跟更富有一样,都是一种欲望。凡是欲望,都是枷锁。你说我活得若无其事,我很高兴。
都市时报:你每天花在社交媒体上的时间大约有多少?它们影响你的阅读和写作了吗?
绿妖:如果计算起来,应该是一个可怕的数字吧,不敢计算。有一段时间,我几乎无法看书,所有时间都用来刷微博或豆瓣。并不是网上的信息有多吸引我,而是出于一种想跟人群保持联系的本能。所以换到图书馆,把自己置身在人们之间,现在已经好多了。
都市时报:你在大理生活过一段时间,对云南有怎样的印象?
绿妖:记得第一次到大理是秋冬季,好多花卉。那是我第一次有被大自然击溃的感觉:如此的生机勃勃,蔑视规则,不按理出牌。而我知道的昆明,是一个衣食住行的昆明,是又好吃,又好玩的昆明。但还有另一个昆明,那是书上的昆明,是西南联大的昆明,是鹿桥《未央歌》中的昆明,是赖声川《暗恋桃花源》中的昆明,是汪曾祺和同学在翠湖边茶馆吃完按碟算钱的瓜子花生,随手把碟子扔几个到湖里的昆明。这个昆明,总带着一抹倜傥,不怎么正经,却让人神往。(张阳)
名片
绿妖“70后”,河南襄城人,2001年开始“北漂”。作家,媒体人,现居北京。著有短篇小说集《阑珊纪》《少女哪吒》,长篇小说《北京小兽》,随笔集《我们的主题曲》《沉默也会歌唱》等。
【延伸阅读】
绿妖新书《少女哪吒》首发 称“书写是重新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