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海观察 摘要:“四书五经”讲电视机原理,《弟子规》是电视机的应用手册。从一定意义上讲,不是每一个人都需要学习电视机原理的,但每一个人都需要学习应用手册,如果我们要看电视的话。
讲道不行道,是最大的恶人
徐芳:这些年您一直在讲一个字,中国的“中”。您说:我们要以能够生在中国感到庆幸。你看,印度人只对来世感兴趣,俄罗斯人有英雄情结,就是一个太南,一个太北,中国刚刚好。从文化上,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中庸,不左不右,不冷不热,不狂喜也不狂悲,不彻底消灭欲望,也不掉进欲望的泥坑,把一切都把握在一个刚刚好的状态?可是何谓“刚刚好”呢?传统文化又如何才能真正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呢?
郭文斌:必须知行合一。中华文化是力行文化,尤其强调知行合一。只有一边践行,一边领会,才能体味其中真味。如果不践行,只是研究,我们得不到利益。如果不践行,还以传统文化从事者的名义,享传统文化的福,不但没有利益,可能还有灾祸。
哲学家王凤仪曾经讲过,讲道不行道,是最大的恶人。恶就恶在败坏了道的名声,让人们误会了道。两年多的志愿者经历,让我实实在在地看到,但凡持久受大家欢迎的讲师,能真正给人带来感动的讲师,正是在行道。这一点,无比关键。
近年来,我也在反思,曾经的我也热爱中华文化,弘扬中华文化,却没有从中体会到永恒性快乐,也没有给我带来命运的切实改变,区别在哪里?前些年是把中华文化作为知识来学的,作为谈资来学的,来研究的,没有一一对照力行,没有变成自己的生活方式。
如果中华文化不能成为人的生活方式,只是一些记问之学,世智辩聪,对现实不但不能产生积极作用,甚至还有反作用,那就是长浮华,长傲慢。明清之后,传统文化之所以被人抛弃,就是读书人多空谈,多以此作为科举之梯,没有以此修身齐家、落在细行上,给传统文化脸上抹了黑,让人们把学人的错误怪罪在先人身上,连累传统文化,差点使之受灭顶之灾。
当一个人真把传统文化变成生活方式,他一定会变得谦虚、敬畏、感恩、节俭、利他、奉献、喜悦、平常、看得破、放得下、荣辱不惊、去留无意、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他心里的抱怨、嫉妒、傲慢、贪婪、自私会越来越少,他会活得越来越放松、轻松、自在、超脱,他会非常敬业,却不争,他会非常爱人,却不执着。
这是一个标尺,让我们甄别学人和行人。
要建多高的楼,就要打多深的地基
图片 徐芳:经典会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习惯与思维方式?有人称您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笃信者、传承者、躬行者、解道者,是否也可以这么认为,您所解的是:文化如何影响人的生活?传统文化又是如何影响到现代人生活的?
郭文斌:习总书记强调,核心价值观一定要落小、落细、落实,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一点。如何落小、落细、落实,我个人认为,必须先从常识做起,先从培根做起。近些年,我之所以特别强调中华文化一定要从《弟子规》和《了凡四训》学起,因为它是基础中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个基础的学习和实践,我们是很难从中受益的。“四书五经”是好,但它们是上层建筑,不是屋基,更不是地基。试想,一个没有地基的摩天大楼是什么结果。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弟子规》和《了凡四训》把“四书五经”的精神精华变成了交通规则、生活手册、菜单、药方,直接让我们应用。
认识到这一点,同样无比关键。近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上上下下都开始重视传统文化,全社会掀起了学用传统文化的高潮,但是,我发现,精英界大多把目光投向“四书五经”等,却没有对训蒙养正的重要性,引起足够重视。古人之所以一上手就从“四书五经”开始学习,是因为训蒙养正功课在幼年就已经完成了,那些功课,目不识丁的农村妇女都懂得。但是现在有几位做妈妈的知道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年养德的道理?一个人,先没有把这些做人之根扎深扎牢,一上来就“四书五经”,无疑是空中楼阁。
认识到这一点,我突然对一味地谈玄说妙,十分厌恶,做人是实实在在的事,一步一个脚印改过的事,是咬定牙关力行的事,就像建大厦,只有老老实实扎扎实实地打好地基,才能在上面建高楼,否则,终归要出事的。楼越高,就对地基的要求越高。换句话说,我们要建多高的楼,就要打多深的地基,它们是对等的。由此可知,打地基的事,不能急,不能偷工减料,不能搞跨越,不能赶工期。也像登山,只有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攀登,才能上到金顶。
特别是到了险峰,更要把每一步踏稳,才能保证安全。到了极险处,尤其要懂得从容移步,从容换手。等左手抓牢铁索,再换右手;等左脚踏稳石阶,再换右脚;中间容不得一丝分心,容不得一丝没有交接好的空隙。稍不留心,就会葬身悬崖。一次攀登梵净山金顶,我切切实实体会到这一点。常识告诉我们,山越高越险。在金顶,甚至有种感觉,如果心神稍不在现场,稍一走神,就会被过往的风云裹了去,卷了去,挟持去。这个过往的风云,有可能是骄傲,有可能是嫉妒,有可能是得意,有可能是抱怨,有可能是生气,有可能是贪欲,有可能是懒惰,有可能是粗心,更有可能是谈玄说妙,好为人师。
由此,再看《云谷禅师授袁了凡功过格》,看《弟子规》,就既羞愧,又感动。羞愧的是,当年十分不屑,觉得过于繁琐,过于麻烦,过于笨拙,感动的是,其中难得的古道热肠。它们,不正是先哲们为他的后代一凿一凿刻出的石梯吗?修出的栈道吗?我们要登上顶峰,体会一览众山小的喜悦,没有近道可操,没有捷径可上,一句话,没有别的路可走,唯有老老实实地行脚。登上一个石阶,就离金顶近一步,登上一个石阶,就离风景近一步。
这个攀登,首先是改过,每改一过,即进一步。然后才是做功,每做一功,即登一阶。如何改,如何做,可以《弟子规》和《云谷禅师授袁了凡功过格》为鉴。
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云谷是禅师,最有资格谈玄说妙,但他却没有谈玄说妙,而是推荐了供了凡先生力行的功过格。因此,我特别建议一些愿意学习传统文化的朋友,直接对照《弟子规》113件事和《了凡四训》中讲的“十善”“与人为善、爱敬存心、成人之美、劝人为善、救人危急、兴建大利、舍财作福、护持正法、敬重尊长、爱惜物命”下手,同时,对善的真假、端曲、阴阳、是非、偏正、半满、大小、难易进行辩证,深入理解,圆融而行,为世人做个好榜样,以澄清世人“行善的人怎么没有好结果”的疑问,增加人们去恶从善的信心。
甚至参照《弟子规》或《云谷禅师授袁了凡功过格》,把功夫做到细行上,集中一个时间段完成一个功课,比如如何做到“借人物,需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如何做到“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如何做到“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如何做到“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如何做到“发一言利及百姓”等等。如果还要深入,可以对照《太上感应篇》,《太上感应篇》直接让人们从起心动念处防非杜过,闲邪存诚。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个鱼龙混杂的时代,要想攀登生命的金顶,经典是唯一可供我们依靠的栈道。要想修改自己的行为,首先要修改自己的念头,而要修改自己的念头,首先要认识念头,要认识念头,就得找到镜子,这就要每天读诵经典,特别是可操作性经典。我近些年之所以推荐大家先诵读《弟子规》和《了凡四训》,正是因为这两本书包含了“四书五经”的精神内涵,又比“四书五经”方便操作。打个比方,“四书五经”讲电视机原理,《弟子规》是电视机的应用手册。从一定意义上讲,不是每一个人都需要学习电视机原理的,但每一个人都需要学习应用手册,如果我们要看电视的话。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弟子规》是供我们落实的,而不是供我们研究的。我们背诵《弟子规》,演讲《弟子规》,研究《弟子规》,写有关《弟子规》的论文,但如果没有一一对照落实,它不但不能变成我们的生命力,而且恰恰会变成生命力遮蔽。
家庭建设也离不了传统之道
徐芳:您在一些作品里提到了“安详”“幸福”等价值观,它是一种文化的人心修复工程吗?在今天,在当下,我们又该如何去追求“安详”“幸福”呢?而重视家庭建设,是否也要从学习传统文化入手?
郭文斌:必须敦伦尽分。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讲:“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家和万事兴、天伦之乐、尊老爱幼、贤妻良母、相夫教子、勤俭持家等,都体现了中国人的这种观念。”“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总书记这番话讲到了和谐社会建设和中国梦实现的关键之处:家庭建设。那么,家庭建设的关键又是什么呢?我理解,应该是敦伦尽分。当每一个人都能把自己的角色做好,家庭自然就和谐美满。当父母尽到父母的责任,儿女尽到儿女的责任,丈夫尽到丈夫的责任,妻子尽到妻子的责任,公婆尽到公婆的责任,儿媳尽到儿媳的责任,兄长尽到兄长的责任,弟妹尽到弟妹的责任,这个家庭,怎么能够不和谐呢。当每一个家庭都是和谐的,这个社会怎么能不和谐呢。
而这个责任,又如何体现呢?在《弟子规》中,一个“孝”字,是通过“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等诸多细行来体现的。在古人看来,一个儿子,只有做到了这些,才是尽到了做儿子的本分。当然,时代在发展,其中一些内容已不可取,但其原理性部分,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在《回归喜悦》一书中,我讲到,八德的根本是孝道,五伦的根本是婚姻。家庭建设,根本也孝道和夫妻道。孝道是立柱,夫妻道是横梁。此柱不立,此梁不正,家庭建设就是一句空话。事实上,孝道和夫妻道是一道,那就是和气。没有和气,孝也难,爱也难。而和气,来自正气,也就是现在大家都在讲的正能量。正气又来自正念。
正念又从哪里来?在我看来,就是祖先们留下来的神圣经典,比如《了凡四训》《孝经》《弟子规》等等。
所以,家庭建设还是要从学习传统文化入手。(徐芳)
人物介绍:郭文斌,作家。着有畅销书《寻找安详》《农历》等十余部;有中华书局版精装八卷本《郭文斌精选集》行世。长篇《农历》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提名,在最后一轮投票中名列第七; 短篇《吉祥如意》先后获“人民文学奖”“小说选刊奖”“鲁迅文学奖”;短篇《冬至》获“北京文学奖”;散文《永远的堡子》获“冰心散文奖”;部分作品被翻译成外文;任央视八集大型纪录片《中国年俗》、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文字统筹;提出底线出版观、祝福性文学观、正能量阅读观和安详生活的理念,受邀到央视等单位和北大、清华等高校及多省市演讲,受到欢迎;现任宁夏作协主席,银川市文联主席,《黄河文学》主编;为中国作协全委,宁夏大学、宁夏师范学院客座教授;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被宁夏党委政府授予“塞上英才”称号。
讲道不行道,是最大的恶人
徐芳:这些年您一直在讲一个字,中国的“中”。您说:我们要以能够生在中国感到庆幸。你看,印度人只对来世感兴趣,俄罗斯人有英雄情结,就是一个太南,一个太北,中国刚刚好。从文化上,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中庸,不左不右,不冷不热,不狂喜也不狂悲,不彻底消灭欲望,也不掉进欲望的泥坑,把一切都把握在一个刚刚好的状态?可是何谓“刚刚好”呢?传统文化又如何才能真正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呢?
郭文斌:必须知行合一。中华文化是力行文化,尤其强调知行合一。只有一边践行,一边领会,才能体味其中真味。如果不践行,只是研究,我们得不到利益。如果不践行,还以传统文化从事者的名义,享传统文化的福,不但没有利益,可能还有灾祸。
哲学家王凤仪曾经讲过,讲道不行道,是最大的恶人。恶就恶在败坏了道的名声,让人们误会了道。两年多的志愿者经历,让我实实在在地看到,但凡持久受大家欢迎的讲师,能真正给人带来感动的讲师,正是在行道。这一点,无比关键。
近年来,我也在反思,曾经的我也热爱中华文化,弘扬中华文化,却没有从中体会到永恒性快乐,也没有给我带来命运的切实改变,区别在哪里?前些年是把中华文化作为知识来学的,作为谈资来学的,来研究的,没有一一对照力行,没有变成自己的生活方式。
如果中华文化不能成为人的生活方式,只是一些记问之学,世智辩聪,对现实不但不能产生积极作用,甚至还有反作用,那就是长浮华,长傲慢。明清之后,传统文化之所以被人抛弃,就是读书人多空谈,多以此作为科举之梯,没有以此修身齐家、落在细行上,给传统文化脸上抹了黑,让人们把学人的错误怪罪在先人身上,连累传统文化,差点使之受灭顶之灾。
当一个人真把传统文化变成生活方式,他一定会变得谦虚、敬畏、感恩、节俭、利他、奉献、喜悦、平常、看得破、放得下、荣辱不惊、去留无意、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他心里的抱怨、嫉妒、傲慢、贪婪、自私会越来越少,他会活得越来越放松、轻松、自在、超脱,他会非常敬业,却不争,他会非常爱人,却不执着。
这是一个标尺,让我们甄别学人和行人。
要建多高的楼,就要打多深的地基
图片 徐芳:经典会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习惯与思维方式?有人称您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笃信者、传承者、躬行者、解道者,是否也可以这么认为,您所解的是:文化如何影响人的生活?传统文化又是如何影响到现代人生活的?
郭文斌:习总书记强调,核心价值观一定要落小、落细、落实,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一点。如何落小、落细、落实,我个人认为,必须先从常识做起,先从培根做起。近些年,我之所以特别强调中华文化一定要从《弟子规》和《了凡四训》学起,因为它是基础中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个基础的学习和实践,我们是很难从中受益的。“四书五经”是好,但它们是上层建筑,不是屋基,更不是地基。试想,一个没有地基的摩天大楼是什么结果。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弟子规》和《了凡四训》把“四书五经”的精神精华变成了交通规则、生活手册、菜单、药方,直接让我们应用。
认识到这一点,同样无比关键。近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上上下下都开始重视传统文化,全社会掀起了学用传统文化的高潮,但是,我发现,精英界大多把目光投向“四书五经”等,却没有对训蒙养正的重要性,引起足够重视。古人之所以一上手就从“四书五经”开始学习,是因为训蒙养正功课在幼年就已经完成了,那些功课,目不识丁的农村妇女都懂得。但是现在有几位做妈妈的知道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年养德的道理?一个人,先没有把这些做人之根扎深扎牢,一上来就“四书五经”,无疑是空中楼阁。
认识到这一点,我突然对一味地谈玄说妙,十分厌恶,做人是实实在在的事,一步一个脚印改过的事,是咬定牙关力行的事,就像建大厦,只有老老实实扎扎实实地打好地基,才能在上面建高楼,否则,终归要出事的。楼越高,就对地基的要求越高。换句话说,我们要建多高的楼,就要打多深的地基,它们是对等的。由此可知,打地基的事,不能急,不能偷工减料,不能搞跨越,不能赶工期。也像登山,只有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攀登,才能上到金顶。
特别是到了险峰,更要把每一步踏稳,才能保证安全。到了极险处,尤其要懂得从容移步,从容换手。等左手抓牢铁索,再换右手;等左脚踏稳石阶,再换右脚;中间容不得一丝分心,容不得一丝没有交接好的空隙。稍不留心,就会葬身悬崖。一次攀登梵净山金顶,我切切实实体会到这一点。常识告诉我们,山越高越险。在金顶,甚至有种感觉,如果心神稍不在现场,稍一走神,就会被过往的风云裹了去,卷了去,挟持去。这个过往的风云,有可能是骄傲,有可能是嫉妒,有可能是得意,有可能是抱怨,有可能是生气,有可能是贪欲,有可能是懒惰,有可能是粗心,更有可能是谈玄说妙,好为人师。
由此,再看《云谷禅师授袁了凡功过格》,看《弟子规》,就既羞愧,又感动。羞愧的是,当年十分不屑,觉得过于繁琐,过于麻烦,过于笨拙,感动的是,其中难得的古道热肠。它们,不正是先哲们为他的后代一凿一凿刻出的石梯吗?修出的栈道吗?我们要登上顶峰,体会一览众山小的喜悦,没有近道可操,没有捷径可上,一句话,没有别的路可走,唯有老老实实地行脚。登上一个石阶,就离金顶近一步,登上一个石阶,就离风景近一步。
这个攀登,首先是改过,每改一过,即进一步。然后才是做功,每做一功,即登一阶。如何改,如何做,可以《弟子规》和《云谷禅师授袁了凡功过格》为鉴。
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云谷是禅师,最有资格谈玄说妙,但他却没有谈玄说妙,而是推荐了供了凡先生力行的功过格。因此,我特别建议一些愿意学习传统文化的朋友,直接对照《弟子规》113件事和《了凡四训》中讲的“十善”“与人为善、爱敬存心、成人之美、劝人为善、救人危急、兴建大利、舍财作福、护持正法、敬重尊长、爱惜物命”下手,同时,对善的真假、端曲、阴阳、是非、偏正、半满、大小、难易进行辩证,深入理解,圆融而行,为世人做个好榜样,以澄清世人“行善的人怎么没有好结果”的疑问,增加人们去恶从善的信心。
甚至参照《弟子规》或《云谷禅师授袁了凡功过格》,把功夫做到细行上,集中一个时间段完成一个功课,比如如何做到“借人物,需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如何做到“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如何做到“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如何做到“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如何做到“发一言利及百姓”等等。如果还要深入,可以对照《太上感应篇》,《太上感应篇》直接让人们从起心动念处防非杜过,闲邪存诚。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个鱼龙混杂的时代,要想攀登生命的金顶,经典是唯一可供我们依靠的栈道。要想修改自己的行为,首先要修改自己的念头,而要修改自己的念头,首先要认识念头,要认识念头,就得找到镜子,这就要每天读诵经典,特别是可操作性经典。我近些年之所以推荐大家先诵读《弟子规》和《了凡四训》,正是因为这两本书包含了“四书五经”的精神内涵,又比“四书五经”方便操作。打个比方,“四书五经”讲电视机原理,《弟子规》是电视机的应用手册。从一定意义上讲,不是每一个人都需要学习电视机原理的,但每一个人都需要学习应用手册,如果我们要看电视的话。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弟子规》是供我们落实的,而不是供我们研究的。我们背诵《弟子规》,演讲《弟子规》,研究《弟子规》,写有关《弟子规》的论文,但如果没有一一对照落实,它不但不能变成我们的生命力,而且恰恰会变成生命力遮蔽。
家庭建设也离不了传统之道
徐芳:您在一些作品里提到了“安详”“幸福”等价值观,它是一种文化的人心修复工程吗?在今天,在当下,我们又该如何去追求“安详”“幸福”呢?而重视家庭建设,是否也要从学习传统文化入手?
郭文斌:必须敦伦尽分。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讲:“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家和万事兴、天伦之乐、尊老爱幼、贤妻良母、相夫教子、勤俭持家等,都体现了中国人的这种观念。”“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总书记这番话讲到了和谐社会建设和中国梦实现的关键之处:家庭建设。那么,家庭建设的关键又是什么呢?我理解,应该是敦伦尽分。当每一个人都能把自己的角色做好,家庭自然就和谐美满。当父母尽到父母的责任,儿女尽到儿女的责任,丈夫尽到丈夫的责任,妻子尽到妻子的责任,公婆尽到公婆的责任,儿媳尽到儿媳的责任,兄长尽到兄长的责任,弟妹尽到弟妹的责任,这个家庭,怎么能够不和谐呢。当每一个家庭都是和谐的,这个社会怎么能不和谐呢。
而这个责任,又如何体现呢?在《弟子规》中,一个“孝”字,是通过“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等诸多细行来体现的。在古人看来,一个儿子,只有做到了这些,才是尽到了做儿子的本分。当然,时代在发展,其中一些内容已不可取,但其原理性部分,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在《回归喜悦》一书中,我讲到,八德的根本是孝道,五伦的根本是婚姻。家庭建设,根本也孝道和夫妻道。孝道是立柱,夫妻道是横梁。此柱不立,此梁不正,家庭建设就是一句空话。事实上,孝道和夫妻道是一道,那就是和气。没有和气,孝也难,爱也难。而和气,来自正气,也就是现在大家都在讲的正能量。正气又来自正念。
正念又从哪里来?在我看来,就是祖先们留下来的神圣经典,比如《了凡四训》《孝经》《弟子规》等等。
所以,家庭建设还是要从学习传统文化入手。(徐芳)
人物介绍:郭文斌,作家。着有畅销书《寻找安详》《农历》等十余部;有中华书局版精装八卷本《郭文斌精选集》行世。长篇《农历》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提名,在最后一轮投票中名列第七; 短篇《吉祥如意》先后获“人民文学奖”“小说选刊奖”“鲁迅文学奖”;短篇《冬至》获“北京文学奖”;散文《永远的堡子》获“冰心散文奖”;部分作品被翻译成外文;任央视八集大型纪录片《中国年俗》、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文字统筹;提出底线出版观、祝福性文学观、正能量阅读观和安详生活的理念,受邀到央视等单位和北大、清华等高校及多省市演讲,受到欢迎;现任宁夏作协主席,银川市文联主席,《黄河文学》主编;为中国作协全委,宁夏大学、宁夏师范学院客座教授;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被宁夏党委政府授予“塞上英才”称号。
[ 编辑: 何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