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十二五”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重点精品工程项目成果《中国回族文学通史》近期由黄河出版传媒集团阳光出版社出版。
《中国回族文学通史》由回族文学评论家、文化学者杨继国担任主编,多位回族专家学者参加了编纂工作。该书约320万字,是迄今为止以回族人的视角全面展示回族口头和书面文学成果乃至于文化成果,反映回族人民精神文化历程的百科全书式的一部大型著作。
在该书的研讨会上,专家学者谈到,这部著作不但能够使读者了解到回族文学发展的历程,而且可以走进回族人民的心灵世界和精神世界,感知他们的心路历程,对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交流和相互合作大有裨益。
记 者:我们知道,编写中国各少数民族文学史的工作很早以前就已列入议程。1958年7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就提出要编写中国各少数民族文学史,回族文学史被确定为首批上马的项目,但是因为各种原因没有能够展开。
杨继国:是的,新时期以来,回族文学史的编写工作才终于重新启动。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多次召开少数民族文学史编写工作会议。在这 些会议的推动下,宁夏于1979年9月成立了回族文学史编写小组,由王十仪先生任组长,开始了这项工作。之后,又在宁夏大学成立了回族文学研究所,由李树 江先生任所长,专门负责回族文学的研究和回族文学史的编写工作。
在王十仪和李树江的主持下,回族文学史的编写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先后出版了张迎胜、丁生俊编写的《回族古代文学史》、李树江编写的《回族 民间文学史纲》、我和何克俭编写的《当代回族文学史·上编》。这些成果出版以后,曾在宁夏召开了回族文学史编写工作座谈会。与会专家学者在充分肯定回族文 学史编写工作成绩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中肯的意见,更希望有一部贯通古今、涵盖全面、自成体系的中国回族文学通史早日问世。可惜,达到这一目标本属不易, 再加上后来编写组人员各自工作的变动,这一工作停顿了下来。
2010年,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申报在即,我们又萌生了重新编写回族文学通史的念头。编写中国回族文学通史的工作,得到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 的高度重视和支持。自治区政府将此项工作列入宁夏文化建设的精品工程,批拨了专项编写经费。在各方面的关心帮助下,《中国回族文学通史》编委会和编写组随 即成立。经过近4年的共同努力,这部全面展示回族的文学乃至于文化成果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总算面世了。我们总算不负初衷,圆了几代人的梦,实现了自己的念 想。
记 者:相较于以往的回族文学史和其他民族的族别文学史,《中国回族文学通史》的特色是什么?
杨继国:《通史》正因为编写较晚,所以也具有后发优势,它具有以下显著的特点:
一是篇幅宏大。这部著作有四卷五册,320万字,不仅在篇幅上远远超越了过去的回族文学史著作,而且在已出版的族别文学史中也应该是最宏大的。这充分反映了回族文学发展的壮丽图景和丰硕成果。这种宏篇巨制,是和回族文学的历史地位、现实状况相适应的。
《中国回族文学通史》的编写,虽是过去工作的继续,但又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它既充分利用了自1979年以来回族文学史编写过程中的有关成果, 又面向海内外广泛搜集、挖掘了一大批新的回族文学资料。无论是回族的口头文学创作,还是书面文学创作,无论是古代回族作家的作品,还是当代回族作家的新 作,无论是回族聚居区域的作家作品,还是散居在非民族聚居区域的回族作家作品,乃至于海外的回族作家作品,都在编写者的视野之内。
二是结构特别。根据回族的历史特点和实际情况,我们在编写上既认真参考、吸取了各少数民族文学史,乃至于中国文学史编写的长处,又根据回族文学的实际情况,采取了一些比较符合回族文学实际、便于更好地展示回族文学发展成绩的结构特点。
这部书分为民间文学、古代文学、近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四卷。这样既有史的脉络和顺序,又能更好地展开。比如,关于民间文学,一般民间文学都是混 合在各个历史朝代中论述,因而大都表述得不够充分,并且很难看出其发生、发展的脉络。我们根据回族民间文学特别丰富而且具有自己显著特点的实际,将民间文 学单独作为一卷,且置于各卷之首。再如,近现代文学也可以不单独列卷,但是,考虑到在这个时期,正是回族人民思想活跃、回族文学繁荣发展的时期,而且这时 期的回族文学也十分有特点,不仅是回族知识分子,就连回族的宗教人物、政治人物也纷纷以文学作品来唤醒族人、国人的家国意识、族教意识,表现出了强烈的民 主精神和爱国精神。这样,我们也单独列成一卷,以更好地展现这时期回族文学的成就和风貌。
回族当代文学,在我们这部通史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关于当代文学的论述,历来有不同的体例,有的是以时代为脉络来论述,有的是以体裁为脉络。由于 当代回族作家阵容特别庞大,当代回族文学作品又极其丰富,而且当代回族文学的发展基本上是新时期以后的事,时间很短,只有30来年的时间,许多回族作家又 都擅长几种主要的文学体裁。因而,一般文学史的体例对我们都不适合。结过反复斟酌,我们采用了以地区为单元分章节的办法。又考虑到全国各个省基本都有回 族,都有回族作家,但其发展又极其不平衡,我们采用了以全国大区来划分章节,以首都北京和全国六个大区为脉络来论述的办法。以大区来分章论述,固然便于论 述的展开,但是对于回族文学发展的脉络、各种体裁发展情况的论述,又有着它的不足。因此,我们又有意在当代卷的绪论中和每章前的概述中,加强了对“条条” 的论述,即对各种文学体裁的论述。这样“块块”与“条条”的结合,经纬的交织,就保证了回族文学史编写的完备,使人们对回族文学的发展及其特点有了清晰、 全面的了解。
三是学术上更深入。由于我们这部书编写出版得较晚,所以我们有条件吸收、消化各民族文学史编写的优点和长处,特别是我们这部书的主要作者,都是国内回族文学研究的资深专家和权威学者,有的毕生从事回族文学研究,因而,这就保证了我们这部书的高质量。
记 者: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不同的历史文化和宗教,《中国回族文学通史》在编写过程中有没有遇到困难?
杨继国:在民间文学卷中,民间文学首先就要讲神话,我们认真研究了阿拉伯语关于神话这一词汇的不同解释,又认真参考了伊斯兰教关于真主创世的观 点,并深入请教了民族宗教界的领导和专家,最后采用的表述是:“因受阿拉伯文化的影响,在回族民间,‘神话’一词,仅限于虚构、幻想类故事。认为那些《古 兰经》之外的故事,才是人们编造的故事,才可以称之为神话。”这样,既尊重了学术的规范,又照顾了群众的感情。
再如,在古代文学史中,许多回族作家的族属一直存有争议。如元代著名诗人萨都剌,权威的中国文学史莫衷一是,几种说法并存。在我们的《通史》古代卷中,不但依据历史记载,说明萨都剌出生于西域回族世家,而且深入刨根问底,翻检各种《萨氏族谱》,均找到了萨氏“先世色目人”的记载,还查证了明代萨 氏后裔在福州修建清真寺的碑记的记载,以及福建闽侯县萨氏宗词中记载其先祖为“答失蛮”的楹联。以此证明,数百年以来,无论在血缘关系、宗教信仰等方面, 经历了多么复杂纷纭的变化,萨氏后裔们一直承续着有关自己家族源于回族的历史记忆和清醒认识。不仅如此,还找到了清代萨氏后代子孙“变俗”的记载,这也是 至今萨都剌的族属产生异议的原因所在。
《中国回族文学通史》的编纂成功,关键是我们拥有一支优秀而专业的编写队伍。在此,我作为主编,对付出辛勤心血和作出卓越贡献的各位主编、编委和撰稿人表示感谢。
记 者: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回族文学史的编写,你们对回族文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有一个怎样的总体印象?
杨继国:我们对回族文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有了更清晰、完整的认识,也有许多感悟。
第一,回族文学不仅在历史上涌现了许多杰出的作家、优秀的作品,而且在当代更是人才辈出、灿如群星,获得了优异的成绩。我们这部书原计划写 180万字,但现在却写成了320万字,尤其是当代部分,有120万字。不是我们想多写,实在是东西南北中的回族作家太多了,而且以前没有表明族属的作家这时也不断被发现,实在是难以割舍,压来压去,还是这么多字,这是和回族文学实际的情况相符的。
第二,回族文学的创作领域非常丰富,作家风格也多种多样。漫步于回族文学创作的形象画廊,我们可以惊奇地看到,回族作家们展示了多么广阔、丰富 的创作领域啊!一个民族文学创作题材的丰富与否,反映了一个民族人民的现实及内心世界的宽阔和丰富程度。这种题材的丰富性,使回族文学像一条汪洋恣肆的大河,从而呈现出无限壮观、无限丰富的博大境象。这正是一个人口众多的民族所应具有的文学景象。
第三,虽然新时期回族文学创作的艺术题材和作家风格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我们仍然从中可以看出他们相对一致的美学追求。许多回族作家不仅自觉深入民族的现实生活,与本民族的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创作了许多深刻反映民族社会生活、表现民族情感、具有民族文化符号的文学作品,就是在一些不是直接反映 回族生活,甚至是非回族题材的作品里,也渗透着自己的民族情感,表现出自己特有的民族视角和审美倾向,散发着回族文化特有的灵光和趣味。正是这种同中有 异、异中有同的民族风格,使新时期的回族文学在中华文学百花园中独树一帜,具有自己鲜明的民族特点和文化特色。这充分显示了回族作家的文化自觉和回族文学 在风格上的成熟。
由此,我们对回族文学的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尤其是现在,一大批植根于民族文化厚土、文学根基扎实的中青年作家已经成长了起来,仅就宁夏而言,石舒清、李进祥、马金莲等人的创作成绩不俗,已引起了文坛的注目,假以时日,他们一定会成为中国文坛的栋梁之材,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沿着这条良性 发展的轨道,回族文学的发展前景会更加灿烂辉煌。(明江)
《中国回族文学通史》由回族文学评论家、文化学者杨继国担任主编,多位回族专家学者参加了编纂工作。该书约320万字,是迄今为止以回族人的视角全面展示回族口头和书面文学成果乃至于文化成果,反映回族人民精神文化历程的百科全书式的一部大型著作。
在该书的研讨会上,专家学者谈到,这部著作不但能够使读者了解到回族文学发展的历程,而且可以走进回族人民的心灵世界和精神世界,感知他们的心路历程,对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交流和相互合作大有裨益。
记 者:我们知道,编写中国各少数民族文学史的工作很早以前就已列入议程。1958年7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就提出要编写中国各少数民族文学史,回族文学史被确定为首批上马的项目,但是因为各种原因没有能够展开。
杨继国:是的,新时期以来,回族文学史的编写工作才终于重新启动。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多次召开少数民族文学史编写工作会议。在这 些会议的推动下,宁夏于1979年9月成立了回族文学史编写小组,由王十仪先生任组长,开始了这项工作。之后,又在宁夏大学成立了回族文学研究所,由李树 江先生任所长,专门负责回族文学的研究和回族文学史的编写工作。
在王十仪和李树江的主持下,回族文学史的编写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先后出版了张迎胜、丁生俊编写的《回族古代文学史》、李树江编写的《回族 民间文学史纲》、我和何克俭编写的《当代回族文学史·上编》。这些成果出版以后,曾在宁夏召开了回族文学史编写工作座谈会。与会专家学者在充分肯定回族文 学史编写工作成绩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中肯的意见,更希望有一部贯通古今、涵盖全面、自成体系的中国回族文学通史早日问世。可惜,达到这一目标本属不易, 再加上后来编写组人员各自工作的变动,这一工作停顿了下来。
2010年,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申报在即,我们又萌生了重新编写回族文学通史的念头。编写中国回族文学通史的工作,得到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 的高度重视和支持。自治区政府将此项工作列入宁夏文化建设的精品工程,批拨了专项编写经费。在各方面的关心帮助下,《中国回族文学通史》编委会和编写组随 即成立。经过近4年的共同努力,这部全面展示回族的文学乃至于文化成果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总算面世了。我们总算不负初衷,圆了几代人的梦,实现了自己的念 想。
记 者:相较于以往的回族文学史和其他民族的族别文学史,《中国回族文学通史》的特色是什么?
杨继国:《通史》正因为编写较晚,所以也具有后发优势,它具有以下显著的特点:
一是篇幅宏大。这部著作有四卷五册,320万字,不仅在篇幅上远远超越了过去的回族文学史著作,而且在已出版的族别文学史中也应该是最宏大的。这充分反映了回族文学发展的壮丽图景和丰硕成果。这种宏篇巨制,是和回族文学的历史地位、现实状况相适应的。
《中国回族文学通史》的编写,虽是过去工作的继续,但又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它既充分利用了自1979年以来回族文学史编写过程中的有关成果, 又面向海内外广泛搜集、挖掘了一大批新的回族文学资料。无论是回族的口头文学创作,还是书面文学创作,无论是古代回族作家的作品,还是当代回族作家的新 作,无论是回族聚居区域的作家作品,还是散居在非民族聚居区域的回族作家作品,乃至于海外的回族作家作品,都在编写者的视野之内。
二是结构特别。根据回族的历史特点和实际情况,我们在编写上既认真参考、吸取了各少数民族文学史,乃至于中国文学史编写的长处,又根据回族文学的实际情况,采取了一些比较符合回族文学实际、便于更好地展示回族文学发展成绩的结构特点。
这部书分为民间文学、古代文学、近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四卷。这样既有史的脉络和顺序,又能更好地展开。比如,关于民间文学,一般民间文学都是混 合在各个历史朝代中论述,因而大都表述得不够充分,并且很难看出其发生、发展的脉络。我们根据回族民间文学特别丰富而且具有自己显著特点的实际,将民间文 学单独作为一卷,且置于各卷之首。再如,近现代文学也可以不单独列卷,但是,考虑到在这个时期,正是回族人民思想活跃、回族文学繁荣发展的时期,而且这时 期的回族文学也十分有特点,不仅是回族知识分子,就连回族的宗教人物、政治人物也纷纷以文学作品来唤醒族人、国人的家国意识、族教意识,表现出了强烈的民 主精神和爱国精神。这样,我们也单独列成一卷,以更好地展现这时期回族文学的成就和风貌。
回族当代文学,在我们这部通史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关于当代文学的论述,历来有不同的体例,有的是以时代为脉络来论述,有的是以体裁为脉络。由于 当代回族作家阵容特别庞大,当代回族文学作品又极其丰富,而且当代回族文学的发展基本上是新时期以后的事,时间很短,只有30来年的时间,许多回族作家又 都擅长几种主要的文学体裁。因而,一般文学史的体例对我们都不适合。结过反复斟酌,我们采用了以地区为单元分章节的办法。又考虑到全国各个省基本都有回 族,都有回族作家,但其发展又极其不平衡,我们采用了以全国大区来划分章节,以首都北京和全国六个大区为脉络来论述的办法。以大区来分章论述,固然便于论 述的展开,但是对于回族文学发展的脉络、各种体裁发展情况的论述,又有着它的不足。因此,我们又有意在当代卷的绪论中和每章前的概述中,加强了对“条条” 的论述,即对各种文学体裁的论述。这样“块块”与“条条”的结合,经纬的交织,就保证了回族文学史编写的完备,使人们对回族文学的发展及其特点有了清晰、 全面的了解。
三是学术上更深入。由于我们这部书编写出版得较晚,所以我们有条件吸收、消化各民族文学史编写的优点和长处,特别是我们这部书的主要作者,都是国内回族文学研究的资深专家和权威学者,有的毕生从事回族文学研究,因而,这就保证了我们这部书的高质量。
记 者: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不同的历史文化和宗教,《中国回族文学通史》在编写过程中有没有遇到困难?
杨继国:在民间文学卷中,民间文学首先就要讲神话,我们认真研究了阿拉伯语关于神话这一词汇的不同解释,又认真参考了伊斯兰教关于真主创世的观 点,并深入请教了民族宗教界的领导和专家,最后采用的表述是:“因受阿拉伯文化的影响,在回族民间,‘神话’一词,仅限于虚构、幻想类故事。认为那些《古 兰经》之外的故事,才是人们编造的故事,才可以称之为神话。”这样,既尊重了学术的规范,又照顾了群众的感情。
再如,在古代文学史中,许多回族作家的族属一直存有争议。如元代著名诗人萨都剌,权威的中国文学史莫衷一是,几种说法并存。在我们的《通史》古代卷中,不但依据历史记载,说明萨都剌出生于西域回族世家,而且深入刨根问底,翻检各种《萨氏族谱》,均找到了萨氏“先世色目人”的记载,还查证了明代萨 氏后裔在福州修建清真寺的碑记的记载,以及福建闽侯县萨氏宗词中记载其先祖为“答失蛮”的楹联。以此证明,数百年以来,无论在血缘关系、宗教信仰等方面, 经历了多么复杂纷纭的变化,萨氏后裔们一直承续着有关自己家族源于回族的历史记忆和清醒认识。不仅如此,还找到了清代萨氏后代子孙“变俗”的记载,这也是 至今萨都剌的族属产生异议的原因所在。
《中国回族文学通史》的编纂成功,关键是我们拥有一支优秀而专业的编写队伍。在此,我作为主编,对付出辛勤心血和作出卓越贡献的各位主编、编委和撰稿人表示感谢。
记 者: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回族文学史的编写,你们对回族文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有一个怎样的总体印象?
杨继国:我们对回族文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有了更清晰、完整的认识,也有许多感悟。
第一,回族文学不仅在历史上涌现了许多杰出的作家、优秀的作品,而且在当代更是人才辈出、灿如群星,获得了优异的成绩。我们这部书原计划写 180万字,但现在却写成了320万字,尤其是当代部分,有120万字。不是我们想多写,实在是东西南北中的回族作家太多了,而且以前没有表明族属的作家这时也不断被发现,实在是难以割舍,压来压去,还是这么多字,这是和回族文学实际的情况相符的。
第二,回族文学的创作领域非常丰富,作家风格也多种多样。漫步于回族文学创作的形象画廊,我们可以惊奇地看到,回族作家们展示了多么广阔、丰富 的创作领域啊!一个民族文学创作题材的丰富与否,反映了一个民族人民的现实及内心世界的宽阔和丰富程度。这种题材的丰富性,使回族文学像一条汪洋恣肆的大河,从而呈现出无限壮观、无限丰富的博大境象。这正是一个人口众多的民族所应具有的文学景象。
第三,虽然新时期回族文学创作的艺术题材和作家风格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我们仍然从中可以看出他们相对一致的美学追求。许多回族作家不仅自觉深入民族的现实生活,与本民族的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创作了许多深刻反映民族社会生活、表现民族情感、具有民族文化符号的文学作品,就是在一些不是直接反映 回族生活,甚至是非回族题材的作品里,也渗透着自己的民族情感,表现出自己特有的民族视角和审美倾向,散发着回族文化特有的灵光和趣味。正是这种同中有 异、异中有同的民族风格,使新时期的回族文学在中华文学百花园中独树一帜,具有自己鲜明的民族特点和文化特色。这充分显示了回族作家的文化自觉和回族文学 在风格上的成熟。
由此,我们对回族文学的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尤其是现在,一大批植根于民族文化厚土、文学根基扎实的中青年作家已经成长了起来,仅就宁夏而言,石舒清、李进祥、马金莲等人的创作成绩不俗,已引起了文坛的注目,假以时日,他们一定会成为中国文坛的栋梁之材,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沿着这条良性 发展的轨道,回族文学的发展前景会更加灿烂辉煌。(明江)
[ 编辑: 何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