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远程教育及远程教育资源的特点
(1)灵活的教育形式以及随时更新的教育资源。远程教育不再要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同一时间、同一地域进行集体学习,受教育者既可以通过网络也可以通过广播电视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只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一定课程即可。同时,远程教育资源紧跟信息时代的知识更新换代,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的充实更新,也可以及时将最新的相关资讯嵌入远程教育活动之中。而更加广义的远程教育资源存在于网络,依托发达的网络信息渠道进行实时更新,具有传统课堂教学无可比拟的优势。(2)先进的教学手段以及丰富的教学资源。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远程教育提供了多样的教学手段,例如,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多媒体教学、利用幻灯机对知识进行重点提示、利用视频会议形式组织学员之间相互交流等。随着网络知识的不断普及,与远程教育资源相关的信息量呈几何级增长,在信息爆炸的背景下,远程教育资源的深度、广度都发生着根本变化,无论是远程教育的媒体素材,还是网络课件、网络课程等远程教育资源都是无比丰富的。(3)更加开放的教学环境与针对性的远程教学资源。远程教育教学活动面向网络,教学形式更加开放,面向的教学对象也是多种多样,他们求学的目的不尽相同,有些是为了给自己的职业生涯充电,有些可能是为了自己的爱好,有些也是为了丰富自己的退休生活他们可以不需要很高的专业基础就可以自主进行专业学习,如果学习目的不是为了获得社会承认的学历,他们甚至可以随时退出远程教育课程的学习。每一个想接受再教育的都可以在远程教育中找到自己的学习途径,也都可以在浩瀚的远程教育资源中找到适合自己实际的学习资料。(4)个性化的教学平台和多类交互教学手段。远程教育非常注重学习者之间的沟通交流,现代化的即时通信手段使得这类交流更加频繁、更加方便,学习者之间的相互交流促进了学习的效率,也使得教育者可以不用照顾部分学习者的需要而牺牲另一部分学习者的利益,也更利于因材施教。同时,远程教育的方式更适合使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电子板书完全取代了教科书,这既利于学习者对重点知识点的把握,也使得教学者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自我提升,便于更好的服务学习者。
2现代远程教育对课堂教学的促进
(1)在教学理念上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远程教育的进入和退出非常方便,完全服从学习者需要,这充分体现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的新型教学理念,所以,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在进行教学安排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教师要认识到,学生不愿学习,那是因为课堂教学活动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积极提升自身素养,对课堂教学的内容、方法以及评价进行改变,适应学生的自主需要。(2)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充实课堂教学内容。传统的课堂教学内容严格遵循教科书指导,内容过于单一,更新比较缓慢,而远程教育资源则具有多样性、广泛性以及针对性的特点,同时,远程教育资源的形式多样,大量的图表、视频、新闻都可以导入课堂教学活动,使得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更加容易理解。通过将大量学生喜闻乐见的多媒体教学资料引入课堂教学,不但活跃了教学气氛,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大有裨益。(3)利用多层次的远程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新课改不但要求学生对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的掌握,也对学生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方面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注重知识、方法的灌输,相对的对学生思想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并不够。一是因为教学者与学习者之间存在思维差距;二是因为两者之间还存在行为习惯的差异,例如,现在学生往往痴迷网络,出现了心理问题、生理问题经常求助于网络,教学者就可以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的丰富性,建立起课堂教学的“第二通道”,加强与学生们在网络上的沟通,创建一个比课堂更加宽松的教学以及沟通环境,利用远程教育宣传视频教育学生,避免课堂教学在这一方面教学渠道的缺失,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4)利用远程教育的开放性进行更加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评价。传统的教学活动评价方法过于单一,评价一个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评价一个教师的教学效果都是通过考试来实现的。而远程教育为课堂教学活动的效果评价提供了更多的途径。一是学生可以通过开放的远程教育方式实现自己对自己以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例如通过练习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测试题,学生可以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自我测试,及时了解自己学习的缺陷。二是教师也可以通过专门的远程教育资源平台完善教学内容,同时,可以对自己的备课情况进行自我检查,及时把握教学的重点,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在我国,课堂教学的形式仍能是学习者的主要受教育形式,远程教育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有着明显差别,前者以广大的中小学生、大学生为主体,后者则以在职教育、技能教育为主体。由于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对他们的教育并不适合进行远程教育,但远程教育及远程教育资源所体现的开放性、广泛性以及针对性特点,可以整合进入课堂教学实践,更好的为课堂教学服务。
作者:吴艳青 单位:西藏自治区电化教育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