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任务的含义
对“任务”这一核心概念的界定,西方学者如Prabhu(1987)、Willis(1996)、Skehan(1998)、Ellis(2003)和Nunan(2004)等都对“任务”进行过界定。总体来说,“任务”具有以下特征:(1)任务是一种交际性的语言活动;(2)任务以意义为中心;(3)任务与现实生活有联系;(4)任务的目的是为了得出一个结果。虽然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解释,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任务都涉及语言的实际运用。在语言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概括:任务是语言学习者应用目的语主动进行的促进语言学习的一组课堂交际互动活动,这组活动以意义为主,相互关联、具有目标指向,并且涉及信息理解加工及交际问题的解决。
2、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课堂教学过程
知名的教育工作者Willis早在上个世纪末就指出了任务教学的三个步骤:(1)任务前阶段;(2)任务中阶段;(3)任务实施后的阶段。第一个阶段任务前(pre-task)活动是为今后打基础的过程,主要让学生了解任务的具体结果并且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第二个阶段任务中(任务链活动),此环节也叫任务环(task-cycle),是相互交流实践的过程,是任务型语言教学的中心环节,关键是如何围绕本课主题进行课文学习及任务练习;第三个阶段任务后(post-task)是在第二阶段完成后的查漏补缺,巩固新知识并加以实际运用阶段,为今后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学习者需要在此阶段经历一个从意义到形式的过程(frommeaningtoform)。这三个阶段互为一体,缺一不可;第二阶段是整个教学的重心所在:第一阶段是构建整个教学过程的基础;第三个阶段则是对前两个步骤的总结与归纳,是让学生真正掌握语言并运用语言的过程。
3、任务型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
任务型汉语课堂教学是否成功,教师仍然起着最关键的主导作用,毫不夸张地说,每一个看似简单容易的课堂任务都是教师的一个设计成果,教师除了要完成讲授知识的基本任务之外,还要承担起任务的设计者、协调者等多个角色,对教师的素质能力、专业水平、创新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对学生,要深入了解。教师要事先全面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然后总体衡量学生的知识水平,找出授课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和兴趣之间的结合点,依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任务,选取教学形式;其次,对教材,要认真研究。任务型汉语课堂教学不仅要求教师熟知、吃透汉语教材中的语言知识点,而且还要把握住其中渗透的大量文化元素。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综合灵活运用,并且适当地根据所处的外部环境调整教材的应用方法和范畴,以便使学生在了解和接触任务之初,迅速产生心理上的认同感,尽早地把动机和兴趣激发出来,从而更好地配合教师去完成任务;最后,对任务,要积极实施。由于很难碰到所有学生都能够认同的选题与材料,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教师要身体力行地推动任务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还要注意分析梳理学生对任务的完成情况,不断改进设计,适当调整难度,促进教学成果不断丰富。
4、任务型教学法的优点
4.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由于有了明确具体的课程和任务目标,为了完成某个任务而使用语言,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描述自己熟悉的事物,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构建自己的知识领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他们有机会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认识自己的不足。这些体验与认识会促使他们继续努力,成为真正的自主学习者。4.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学生通过完成任务,综合运用多种技能,多种语言知识,学以致用,创造性地使用语言,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得到了发展。
5、任务型教学法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任务型教学法是一种充满活力的第二语言教学方法,它的优点是“在做中学,在用中学”。整个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充分体现了交际功能。但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并非完美无缺的教学模式,它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比如:实践中,学生遇到不熟悉或者不感兴趣的话题,讨论就难以开展,而且,讨论起来容易跑题,与教学目标越来越远;师不能完全照顾每一个学生,无意中就会打击一部分学生的热情;教师如何判断学生是否合格地完成了任务,如何衡量学生通过完成任务学到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能否在生活中熟练运用,这些在操作中都是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完善的。对外汉语教师应该对语言本体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在运用这一模式的时候应当与其它教学模式结合起来,在课堂上,针对不同的语言点,选取合适的教学法。所谓“教无定法”,才是语言教学的最高境界。
作者:王帅 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 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