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自然科学 >

积极心理学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创新

摘要: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以消极心理学为依据,关注少数学生的心理问题,而忽略了大多数学生的心理需求,积极心理学恰好弥补此缺陷。首先分析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重要意义;其次提出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之处;最后提出具体的实施途径,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创新

积极心理学起源于二十世纪末的美国,以唤起人类积极品质为出发点,倡导心理学积极研究取向,指引人们以积极、乐观、进取的心态和品质发展自我,致力于人们更加幸福的生活,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诠释心理学,此学说一经提出便在理论界引起强烈反响。传统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定位于防治性,主要目的是解决少数学生的心理问题,而忽视多数学生的心理需求,这是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最大的缺陷,而积极心理学正好能弥补此缺陷。笔者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探究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之处,为构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供理论基础。

一、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重要意义

1.为心理健康教育带来新取向。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问题”为核心,以问题学生为基本出发点,没有从根本上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素质,这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只关注消极的一面,忽略积极的一面,时间一长就会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式,难以认识到自己的积极品质。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应该成为自我完善的人,也可以成为完善的人。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积极的品质,帮助学生完善自我,这种教育模式为心理健康教育带来新的取向。2.深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传统的心理教育模式将心理健康分为存在问题和没有问题两种,这种教育模式的隐喻内涵是为了问题而存在的,而积极心理学教育模式提出了幸福感、乐观的积极情绪,进一步深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二、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

将积极心理学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实现“积极教育”的创新,具体表现如下。1.理论基础的创新。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创新主要表现在下述两方面。第一,理论变革。心理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心理学理论决定了教育实践,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在消极心理学上发展形成的,关键在于研究心理问题。而积极心理学与此相反,着重研究人们的积极力量和美德,致力于培养更加幸福的人,其研究理论给心理健康教育注入新的血液,从消极转变为积极,实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变革创新。第二,理论的整合。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发展了几十年,然而由于重点关注“心理问题”,加之“心理问题”的多样性,使得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统一的思想和指导理念,在具体实践教学中难免存在“一人一个做法”的现象。而积极心理学能将所有积极心理综合在一起,重点关注人们积极品质和力量的研究,具有严格的研究体系,实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整合创新。2.教育思路的创新。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思路相比,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思路具有下述几方面的创新。第一,构建积极品质,以预防为主。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是要积极塑造各项能力,而并非修正缺陷。预防的最终目标是构建一门人类力量的科学,搞清楚人类积极品质的形成过程,并采取恰当、科学的方式实施干预以帮助人们塑造积极的品质,而并非修正缺陷,即一旦发现有高危情况的学生,可通过发掘他们的积极品质预防问题的发生。第二,使用积极指标、评价心理健康。积极心理学认为衡量人们的心理健康标准指标包括如下三个:主观性、积极性和多维性,也就是说,评价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个人的主观体验、积极的品质和生活的各个层面。根据前人研究结果可知,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息息相关,是通过对人们心理状态、满意程度得到的,为全面反映心理健康水平创建了新的途径。3.技术手段的创新。技术手段的创新具体表现如下。第一,多种测量技术。积极心理学衡量一个人的心理状态主要通过正面指标进行评价,其中最关键的评价指标——幸福感的测量技术已形成一种问卷为主、其他评价为辅助的综合测量体系,为全面评估个人的心理状态提供了技术基础。第二,积极心理干预。积极心理学认为:治疗并非是去除不良因素,而是要着力发现潜在的优秀品质和自助能力,在帮助人们修复自身弱点的同时,更要重视对积极品质和优点的培养。因此,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以人类自身发展的可能性为基础出发点,主张用积极的力量、激发内在积极潜力实现对心理问题的预防和治疗,这些积极的力量并非来源于外在灌输,而是在自主干预中激发出来的,能有效培养和挖掘积极力量。

三、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的具体实施途径

1.开设积极心理学课程。要确保积极心理学课程的效果,在开设时要注意做好以下两方面。第一,修订教材。由于国内在积极心理学方面的研究相对落后,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的优秀的心理健康教材几乎没有。而国外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等对积极心理学具有深入研究,可以借鉴国外优秀学者的研究经验,修订新的积极心理学方面的教材。第二,教学设计。由于国内在此方面的研究比较落后,尚无完善的经验可以借鉴,因此,可以以网易公开课中的哈佛大学的《幸福课》和《积极心理学》为基础,以积极心理学议题为重点,重新构建课程内容和体系,要注意做好如下几方面。第一,围绕一个中心——发展学生积极品质。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发展积极品质为核心,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和计划,关注积极品质的形成。第二,发挥两个作用——理论指导和实践训练。要充分从理论上引导学生建立积极品质和心理健康观,并将其有效应用到日常实践中。第三,实行三项改革:理论与实践案例相结合;生活实验为作业;研究成果讨论为评定成绩的关键。为提高课程教学效果,避免教师“独角戏”,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增加课程讨论环节,并将学生的研究成果作为评定成绩的关键。第四,突出重点:幸福感、信心、爱、乐观。拥有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的重要目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优秀、积极品质的培养,引导学生获得幸福感。2.采用积极心理测量技术。心理测评是评估和判断学生心理健康的依据,应该采取积极心理测量技术进行测量,具体措施如下。首先,使用幸福感指标进行评价。幸福感是在积极心理学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常用的量表包括如下两种:纽咖滕幸福量表和武德幸福量表,国内可通过借鉴国外的研究结果和具体国情,开发适合国内具体现状的幸福感量表。其次,通过综合测评形成对人性的完整认识。除了幸福感量表外,还可以采取多种测评积极品质的问卷,如情绪、投入生活、生活意义及生命满足感等,形成对人性的全面认识。3.实施积极心理干预策略。学者诺•佩塞施基安认为任何人都具有两种最基本的能力:认识和爱的能力,这也是任何人都具备的心理素质,人类的任何心理问题都是这两种能力冲突导致的结果。在进行积极心理干预时,要注重其积极反应,首先,通过积极心理学测量,给来访者一种心理暗示即治疗师全面关注其积极的心理品质,而并非剖析其“心理问题”。其次,治疗师要向治疗者暗示“问题”是能够解决和避免的,要引导治疗者重点关注积极品质,尽可能减轻治疗者的心理压力。第三,在治疗过程中要采取合理的方式激发治疗者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能够积极乐观地看待问题并接受治疗。

四、结语

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但其研究还处于起始阶段,亟待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桑运川,孙荣山.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2):56-58.

[2]钟平.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途径探讨[J].黑龙江科学,2016(1):34-36.

[3]臧鹏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作用探析[J].中国市场,2015(10):89-91.

作者:刘锋 单位: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更多自然科学论文详细信息: 积极心理学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创新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zrkx/90421.html

    相关专题:黑龙江中医药杂志社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论文


    上一篇: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下一篇:数字微波传输在广播电视的应用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