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业环境
有创业项目和无创业项目的学生宏观环境评价对比。有创业项目的学生比没有创业项目的学生认为政府有高新科技园区或其他类型孵化器的配套服务重要,认为政府对企业自主知识积累产权保护政策完善、当地文化对创业鼓励重要的强度大。有创业项目的学生比没有创业项目的学生认为大学有支持学生创业的相关政策比较重要,认为大学设有创业扶持基金、有大学科技园的存在、有宽松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能依托大学品牌的无形资产价值重要的人数多、强度大。有创业项目的学生比没有创业项目的学生父母创办过企业的人数多,认为父母等的创业经历对自身创业的鼓励、帮助和家庭教育对自身创业的鼓励重要的人数多。
二、对策建议
高校的创业教育要根据创业素质培养过程的特殊性,针对不同教育对象和教学内容,采取如案例分析教学、创业演练教学、产学研结合教学、第二课堂活动等灵活多变的教育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主意识与创新创业精神。各高校可根据不同人才培养特色构建系统化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更新教育教学模式,打造高素质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高校可以根据创业教育的不同目标,将个人特质适合成为潜在创业者的学生识别出来,不仅授之以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还提供各种培训和指导,培养、提高“创业者”的心理、管理、经营素质,增强其驾驭市场的应变能力,培育其创业者的人格开放性、风险承担性、行为主动性、毅力水平与创新、积极进取等企业家精神。而面对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高校应该在创业教育中输入相应的经管知识,并鼓励各种知识结构的学生在创业活动中开展合作。高校应通过组织各种创业社团活动、创业计划大赛、创业论坛,让学生有更多的一试身手、交流沟通的机会。尽可能多地开辟创新科技园、建设创业基地,开放更多的专业实验室,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活动中。高校在对大学生创业价值引领中,要教育大学生认知通过创业只实现物质化、实用化的个人利益追求的局限,避免滋长“实用、利己、享乐”的消极思想和行为。
引导学生开阔心胸、拓展视野,使个体把外在的社会要求变成理性认知,并对社会责任感产生肯定性的积极情感。引导创业大学生将创业与宏大的理想愿景联系起来,即创造最大社会价值并回馈社会;用先进的事例人物教育学生将创业与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相结合,培养和完善创业所需人格和品质。引领学生不仅关注创业项目的发展状况和现实利益,还要学习成功企业家常有的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冒险精神和创新精神,不断挑战自我,实现自身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良好的创业环境、完善的创业服务网络体系和成熟的创业文化,对于身处高校环境的大学生创业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研究发现,父母是否创办过企业对大学生创业倾向有重大影响。于此,推进大学生创业,社会要营造积极的创业氛围,优化创业家庭环境;高校要进一步搭建鼓励创业平台;政府要深化建设良好的创业环境。
作者:葛海燕 张福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