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依托本科创新教育实践研究工科大学生创新教育方法,即以人文修养训练为基石,以大学生创新实验为载体,以“童心”学习法为基础,辅以“温故而知新”法和“学而时习之”法,多维度、立体培养大学生的人文情怀和综合创新能力。运用这些创新教育方法指导本科生创新实验,创新实验成果获得多项国家及省级各类大学生竞赛奖励。文中提出的创新型教育方法对当前高校创新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工科大学生;创新教育;立德树人;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2-0144-02
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已为全国上下所共识,尤其教育界深深痛恨之。改革开放以来教育部不断出台新政,以期根治应试教育的弊病,如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素质教育,20世纪90年代提出创新教育,2010年提出卓越工程师教育等。这些举措大大推动我国国民的综合素质教育,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大大增强,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弱的现状。当然要改变沉疴痼疾,并非一日之功。创新教育是根据创新原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人格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高等创新教育理论研究和创新教育实践是举国创新教育的一项重要基础,高校教师是创新教育实施的主体,广大一线教师对创新教育的实践探索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从2006年开始关注本科创新教育,在教育一线实践、探索创新教育新方法、新理论,取得了一定成效,现与大家分享,期待教育工作者批评、改进。
一、创新能力培育的基石———立德树人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教育人如何做人,其次是学习当代科学技术,做到德才兼备。做人是创新人格的基石,人做好了,创新人格特征就会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心智就会打开,科学技术相对就易学。当前高等教育尽管重视学生的人文道德修养教育,但这些教育内容往往和学生日常生活相脱节。高等教育承担着进一步塑造学生世界观的责任,应培养学生谦虚有礼、敬业乐群、学而不厌、乐于奉献精神、勇于承担责任。应试教育造成普遍重考试、轻人文,学生人文修养普遍堪忧。当代大学生是“90后”一代,他们有以下基本特征:思维活跃创造能力强但实践能力弱;容易接受新事物但难以持之以恒;个性和自我意识更为彰显,但团队意识和奉献精神较为欠缺。除了上述特征之外,人文修养欠缺更应该引起广泛关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一些大学生没有基本的礼仪规范,做事功利性强,缺少责任心。作为教育工作者切不可把这些不良行为看作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创新的各种要素中,人文道德修养是创新的土壤,是各种层次创新体系的灵魂,潜移默化地对创新发挥着作用,这种作用涉及到行为、方法、价值观等各个方面,具有最终的影响力和决定力。应试教育的诸多弊端积重难返,唯有立德树人方可救之。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立德树人的重要手段。作为中华传人,高等教育中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传承相结合。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是中国的重要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儒、佛、道作为中国文化中传统文化的代表,共同铸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我们结合大学生创新实验,引导大学生研习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中的方法论应用于创新实验,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二、创新能力培养的载体———大学生创新实验
根据十七大精神及教育部关于创新教育的指示,高校陆续建立起大学生创新教育体系,如设立大学生创新基金、开展小学期创新教育、建立创新学分认定体系等。自2010年始,学校开始设立国家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实验课题,资金从1000~20000元不等,为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并根据创新实验完成情况认定1~3个学分。我们非常重视大学生创新实验,充分发挥大学生创新实验在创新能力培养上的决定性作用。针对大学不同年级的特点,团队设计出不同类型大学生科技创新课题方向。自2010年学校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课题以来,团队老师指导全院6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实验中的4项,校级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8项。
三、本科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与实践
1“.童心”法。儿童的学习能力似乎比大人强,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能力好像逐渐变差。其实并非如此,相反,由于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学习能力应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加强。之所以表现出来小孩似乎比大人学习能力强,是因为小孩眼中没有专业界限,只有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这是儿童和成人学习能力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其实,成年人的学习能力应该远强于小孩,但十几年的应试教育让学生不再拥有一颗童真的心,不再对未知充满好奇,希望所有的问题都能在教科书上找到答案,不再有激情去尝试和探索新方法。我们要保持一颗童心,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把遇到的学习难题、创新实验的技术难题看作提高自己能力的良机,每解决一个难题即成长了一大步。已有的知识会成为进一步学习的障碍,创新就是要打破所有这些经验与逻辑的应用,打破现有的思维方式,用一种新鲜的、接纳的、学习的方式来面对事物。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时将已有知识清零,即,不断学习、积累新知识同时不断破除已知障碍,做到心灵像儿童般充满好奇和活力。2“.温故而知新”法。“温故而知新”有四种不同的解释,最常见的一种解释是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以获得新知识。这一学习方法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个基本方法,不仅在封建社会有其价值,在应试积垢太重的今天尤其适用。现在大学生的依赖性前所未有地增强,动手能力和学习的主动性日渐衰微,这与小孩的家教和成长的社会环境直接相关。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良法。对工科本科生学习状况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被动,平日疲于应付;部分同学课后复习上课知识,但主要是做习题,很少系统地看书;甚至有不少学生平时课外很少学习,考试前一、两周突击。我们对参加创新实验的高年级同学,要求除了养成专业课程课堂学习外,还要结合专业课程和创新实验课题,大量查阅感兴趣的专业科技文献。一方面,阅读专业文献,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发展方向,培养专业兴趣。另一方面,通过专业科技文献的研读来温习和升华课堂知识,实现更高层次的温故而知新。3“.学而时习之”法———以交通科技大赛为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传统的解释为“学了之后按照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高兴吗?”现代的大学生如果让他们不断温习所学的知识,他们多数会觉得味同嚼蜡,还高兴得起来吗?由此想到老子的“上士闻道,勤而习之”,这句话很好理解,即上等智慧的人听闻“道”,自会勤加练习。老子和孔子属同时代,语言应用有相通之处。如果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理解为“把学习的知识经常在工作、生活中运用和练习,这样不也是很开心的吗?”显然从逻辑上更讲得通,而这种学习方法是应试教育所严重欠缺的。“学而时习之”学习法是更高层次的方法,是培养工科研究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极为有效的根本方法。这也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洞察力、宽广的知识视野,具有善于把握时机的能力,引导学生“学而时习之”。即,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关注感兴趣的行业前沿发展,不断尝试运用已学的和将要学的知识解决各类专业和非专业技术问题。培养学生养成关注社会重大问题、热点问题的良好习惯,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在这些技术方案的研究过程中,会遇到诸多没学过的知识和技术,引导学生解放思想,把自己培养成电脑式人才———“即插即用式”人才,围绕一个明确的问题,快速搜索解决问题的知识框架,然后边学边用,学以致用,通过努力最终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乐趣,增强了自信心和成就感。4.集中突破创新实验难题。学校在暑期设立第三学期,又称小学期,共4周,主要开展实践教育。我们学校工科本科教学方案规定毕业前必须获得6个创新学分,其中大一和大二学小学期开展为期2周的创新教育4个学分。大学生创新实验和小学期创新均是本科创新教育的重要表达方式,二者并不冲突,少数教师将二者割裂开来。学生平时学习相对繁忙,难以有集中时间做创新实验,每年创新实验结题都有部分课题没能完成预期任务。鉴于这些情况,我们将创新实验和小学期创新教育可以合在一起,以依托创新实验实施小学期创新教育,让学生集中时间在一起做创新实验,重点突破难题,效果良好,学生作品参加两届省科普大赛。
四、结语
这些创新型学习方法以人为中心,基于先成人后成才的理念,立体、多方位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学习能力、综合创新能力,塑造新一代创新型人才。在我们的培养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文修养训练为基石,良好的人文修养也是其他教学方法实施的基本保证,确保老师的指导得到贯彻落实。通过课题组本科创新教学实践,效果显著,连续三年指导本科生参加全国交通科技大赛获奖,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2篇,授权发明专利3项。参与创新实验的学生学习热情极大提高,创新能力得到根本性的提升。文中提出的创新型学习方法可行性强,能较好培养工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可做我国大学生创新教育实践的一个参考。
参考文献:
[1]张松德.论高校创新教育的几种观念[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1):82-84.
[2]张岂之,张茂泽.儒、道、释融合与思想创新[J].石油政工研究,2012,(6):74-76.
[3]李明珠.道家文化与创新智慧的培养[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5,(5):125-129.
作者:董满生 石琴 储诚富 单位:合肥工业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相关专题:曹淑敏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