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感恩教育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高职师生共同努力下,高职学生感恩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高职学生感恩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创新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和动力,也是解决感恩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动力。因此,高职学校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协同创新”理论为指导,既处理好感恩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又协调好感恩教育与高职教育其他子系统的关系,实现感恩教育资源和要素的有效汇聚。
一、高职学生感恩教育的特征
感恩是我国传统文化精髓,是高职学生应具备和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高职学生感恩教育是高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高职学生”与“感恩教育”的结合,由于教育主体、文化基础以及社会环境等的不同,高职学生感恩教育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高职学生感恩教育的内容丰富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文化中感恩教育无处不在。新时期高职学生感恩教育既要继承中华文化的精华,又要融合西方感恩教育的先进成分,同时根据高职学生实际和社会发展实际整合设计教育内容。因此高职学生感恩教育要收到应有效果,在教育内容上应当体现各个方面、层次、领域和阶段的感恩原则和要求,如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对父母亲人的报答之心,对师长的敬重之心,对社会的仁爱之心,对祖国人民的热爱之心,对民族未来的责任之心。
(二)高职学生感恩教育进程复杂
感恩教育是传授知识、培养信念、形成习惯再到自觉作为的过程,如果仅仅传授感恩知识,不注重感恩信念和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不会形成学生完善的道德人格和感恩素养的。因此,高职学生感恩教育更艰巨、更困难、更复杂。当前的社会处于转轨换型时期,人们的感恩意识普遍缺乏,同时高职学生文化基础不高,自主学习意识较低,没有连贯反复的教育过程,高感恩教育是很难收到良好效果的。
(三)高职学生感恩教育主体多重
高职学生生活和成长于家庭、学校、企业和社会多重环境之中,其知识、信念、行为习惯等形成受多重环境影响。因此高职学生感恩教育需要家庭、学校、企业、社会形成合力,各自承担起教育职责,发挥教育作用,协同开展感恩教育。
二、高职学生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学生感恩教育的理念把握不准
虽然我国对大学生感恩教育研究已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总体上起步较晚,理论研究偏弱,所以,高职学生感恩教育缺乏明确的理念与目标。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大学生就业日益严峻,各学校特别是处于高等学校底层的高职院校更重视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相对忽视大学生道德品质教育,对学生感恩教育人力、物力、财力投入都极其有限。而目前高职学校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感恩教育常常以施教者为中心,忽视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忽视大学生的主动参与,导致大学生缺乏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高职学生感恩教育的内容陈旧匮乏
从感恩教育现状来看,高职学校基本上没有设置专门的感恩教育课程,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或者感恩教育主题活动去开展感恩教育。由于受社会功利化和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高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往往重视政治教育忽视道德教育和感恩教育,而仅有的道德教育和感恩教育内容也与学生实际和社会实际脱节,内容相对陈旧匮乏,知识面狭窄,缺乏时代感、针对性和创新性,感恩教育不能与学生产生共鸣,教育效果不佳。
(三)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方法单一、老化
传统的高职学生感恩教育注重课堂教育,忽视课外教育,方法上过多强调大学生感恩认知灌输教育,注重感恩认知的“灌”,轻视感恩认知的“输”,这种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教育方法强化的是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却弱化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使得感恩教育不能与学生产生共振,这就严重违背了大学生感恩教育规律,消解了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实效性。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高校办学主体日益多元化,加上学分制推行、后勤社会化、学生公寓园区建立以及多媒体和互联网为主要载体的信息技术迅速发展,高职学生感恩教育对象和环境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就要求高职感恩教育的方式方法要不断改革和创新,以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和形势。
三、协同创新视角下高职学生感恩教育对策
所谓协同创新,就是指通过整体各要素或子系统间的协同作用而共同完成创新的全过程。协同创新视角下高职学生感恩教育就是要贯彻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整合学校施教者与受教者、教育者和管理者、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理论课和实践课等各种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各主体的作用,促进各种资源的有机融合,使高职学生感恩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达到育人的目的。
(一)创新感恩教育理念,倡导立体多维教育观念
首先,坚持以人为本,从高职学生感恩教育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实现现代化人才发展战略高度重视感恩教育,把大学生的需要作为感恩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大学生与教育者的交流互动。同时感恩教育不仅要传授大学生感恩知识和理论,还要在大学生必须具备的感恩情感、感恩意志、感恩信念、感恩品质和感恩习惯上取得进步。其次,建立校内外感恩教育系统的协调关系。一是建立校内协同关系。一方面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学生处、团委、就业指导中心等大学生感恩教育工作相关部门之间资源相互渗透,实现优势互补;另一方面建立专业教育、就业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学科与感恩教育的协同关系,通过不同学科的相互渗透,提高感恩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建立校外协同关系,通过同政府、企业等开展深度合作,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实习等,在实践中提高感恩意识和情感,培养感恩行为习惯和品质。
(二)创新感恩教育内容,挖掘中外感恩教育资源
理念的创新必然要求感恩教育内容创新。一方面要充分挖掘我国传统优良的感恩文化资源,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的加工和改造,实现文化的创新和重建;另一方面要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实际,赋予感恩教育内容鲜明的时代特征。感恩教育的素材要尽可能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坚决抛弃传统感恩教育内容中过于高、大、空的不切实际的教育内容,注重时代性和新颖性,如利用热点问题善加引导、启发他们的相关思考,既很容易被大学生接受,又容易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三)创新感恩教育方法和途径
首先,在学校教育中,实现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的三位一体。除在学校现有课程体系内,将感恩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有机结合,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外,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组织作用,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感恩教育情景,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回报社会,让大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认知并升华感恩意识和品质,实现大学生感恩的知、情、意、行的统一。其次,突破感恩教育封闭状态,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学校通过家长和社会开放日等形式,积极主动与家长和社会取得联系,让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组织和机构参与学生感恩教育,三方共同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和社会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家务劳动和社会公益活动,使大学生学会感恩,懂得感恩,树立对家庭、社会和他人的自强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再次,创建校园感恩文化,营造感恩文化氛围。校园文化具有覆盖面广、不受课时地点限制、润物无声的特点,因此创建校园感恩文化,营造感恩文化氛围,对改进和提高感恩教育,培养高职学生感恩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不失为一种良好策略。因此高职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园宣传橱窗、校园广播、标语、板报、网络平台等媒体优势,宣传感恩教育内容,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完善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使学生自觉规范自己的感恩言行,在实践中体验感恩的真谛;打造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感恩行为习惯。总之要积极拓展校园文化阵地,营造健康向上、高品位、高格调的感恩校园文化氛围,将感恩教育渗透进以学生为主体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扩大感恩教育的受众范围,让感恩教育时刻流淌在校园每个角落。
作者:陈淑贤 单位:营口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