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主要通过对地理课堂低效进行反思,提出生活地理,为实现有效教学提供活教材,为师生、生生的有效互动铺设桥梁,为有效整合三维目标提供路径。并从开发生活地理课程资源、适处引入生活常识、开展生活实践活动、作业设计生活化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低效反思;地理教学生活化;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6401(2016)01-0137-03
一、对新课改地理课堂教学低效的再思考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新课改的理念已深入地理教学之中,而当我们审思新课改地理教学时,不难发现:有的课堂为教而教,教师目中无“生”;有的课堂讨论热闹,探究有形,实缺地理思维;有的课堂虽不见“满堂灌”,但见“满堂问”;有的课堂大容量、高强度,都只见教师的精彩……[1]其中鲜有真正称得上高效课堂的。新课程背景下的地理课堂无效或低效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地理课堂缺乏高质量的思维互动
地理课堂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提升课堂质量,而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仅仅是将“活动”外化———自主性被异化为放任自流,合作被模式化,探究被绝对化,教学内容泛化,生搬硬套,形式重于内容,课堂追求表面的热闹,却缺少思维的活跃,没有将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素质。
(二)“学生为发展主体”的地理课堂仍未实现
新课改地理课堂低效的原因关键在于教师对多元化的教学理念理解不透彻,对多样化的教材处理不当,课堂教学的起点是教师的主观愿望如何完成预设的任务,却忽略了学生的生成资源,盲目扩大教学容量,认为学生任何目标都能达成,任何学习活动都有能力开展,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建构的课堂还未实现,教学层次低下。
(三)成绩为主的评价机制仍未改变
受传统思想和应试模式的影响,现在的地理课堂教学,教师更关注的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而轻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三维目标整合低效。实现理想成绩的方法仍主要是高强度的课堂训练,注重知识的有效传递,而忽视人文教育和个性化教育;注重短期的学习成就,而对长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目标仍未有效实施。
二、生活中的地理对实现有效教学的主要作用
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达成预期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地理教学生活化就是指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将地理原理、规律与现实生活相结合,避免过于理性化地进行抽象的地理原理教学的过程[2]。杜威强调:学校的最大浪费是学生在接受一种脱离生活的教育,这种学习使学生学习时缺乏兴趣和激情,走向社会后发现知识与生活脱节,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中的地理对实现有效教学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一)生活中的地理为实施有效教学提供活教材
地理课程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关系密切,如斗转星移、四季更替、山河大势、穿衣饮食、工农业布局与变化、人口和城市分布与变迁等学生直接感知的地理事物与地理现象;再如,自然灾害、生态环境问题、工程建筑、地区冲突等学生通过媒介获取的地理信息,都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又鲜活有趣,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也是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3]。教材只是教与学的工具,而非唯一的教学资源,用生活中的地理素材来替换、改进教学内容,可避免“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的枯燥,有利于缩短教材与学生生活的距离,有利于学生快速理解和掌握新知,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二)生活化地理教学为师生、生生有效互动铺设桥梁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活动应是师生、生生积极主动对话的过程,是教与学统一的过程。而当我们深度观查地理课堂时,不难发现,许多时候教师备的常常是理想中的学生,老师怎么问学生就会怎么答;不同的班级上同一流程的课,注重完成预设而忽略对学生生成的开发;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和经验决定学生的发展需要,造成了理想与现实的错位,导致教育教学活动的低效甚至无效。生活中的地理是师生共同熟知或历经的,假使教师能活用这些信息,可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深入思考、热衷实践,实现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及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提高,进而实现师生、生生的有效互动。
(三)地理实践活动为有效整合三维目标提供路径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并列统一的三维目标,地理教学应把握好知识传授的度,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注重培养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和能力。地理教材中的许多“活动”均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历和知识背景出发,学生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建构新知,学以致用,并在活动中感悟思考、合作创新、体验情感、感受成功,最终促进知识的感知和内化,达成“过程与方法”、完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这样的教学最终落实到了人的发展上,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学会做人。
三、地理教学生活化的有效实施策略
如何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从学生的经验及兴趣出发,呈现生活化、大众化的地理学习内容,鼓励探究,重视人文教育和个性化教育以实现高效课堂,是当前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开发生活地理课程资源,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要
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游、购、娱都离不开地理:着装要随天气与气候变化;饮食习惯反映当地物候与生活习惯;房屋建筑体现当地的自然地理特征与经济发展水平;野外生存、旅游购物等都涉及到地理知识的运用。按学生对学习材料感知的差异性可将其分为六种学习类型:嗅觉型、味觉型、听觉型、触觉型、视觉型,还有混合型。另外,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也包括学生通过网络、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体渠道获取的地理信息,这些知识充满生活气息,都可成为地理教学的内容。在学生生活中发生的地理现象、事实和数据大致可以分为图片类、文字类、图文类、统计数据类等,生活中真实而丰富的地理素材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收集起来并不难,也不费时间,可以是课堂中信手拈来,如学校体育场跑道为什么是逆时针旋转(南半球)呢;也可以提前2~3天布置学生通过生活观察,如家里空调的挂放、开启后排水管的现象思考原因;拍摄生活中与所学地理知识原理有关的图片大比拼(每生不用多,一两张有代表性的即可);微视频拍摄、相关数据收集或已有资料交流分享,在学生不能很好地给出相关的资料时教师补充。生活中常用的地理技能主要包括正确使用地图、辨别方向、天气预测、野外考察、灾害自救及环境质量简评等,掌握这些技能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与生存能力[4]。挖掘类似的生活资源与地理教材有机结合,把抽象的文字知识点转化为具体的生活场景,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而且可以教会学生生活中必备的知识与必须掌握的技能,能有效应对生活中的各类困难,最大限度地满足包括生存的各种需要,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二)适当引入生活常识,让学生有效学习地理
有效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助于建立起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知识的联系,促进知识的同化,便于学生对概念、原理的深刻理解与掌握;有助于学生有效探索、提升思维深度与品质。地理教学实践中,把握好时机引入生活中的地理,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之一。1.突出教学重点时引入。重点教学内容是一堂课的核心,课堂上应多花时间加以研究和解决。在突出教学重点时,及时引入相关有用的生活地理知识,往往能删繁就简,激趣导疑,形成深刻的认识。教学实例:必修1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与运用教学时,引入:“我国各地同等楼高的楼距是否相同?在海口、厦门、北京、哈尔滨购房时楼距有何差异,原因是什么?”类似的问题可使学生的思维迅速被激活并深化,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与技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2.突破教学难点时引入。难点即学生似懂非懂易混的内容,难点的突破是课堂教学的关键。设计运用生活中的地理,可变难为易,使知识的掌握深入浅出、水到渠成。再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捕捉他们认识的模糊点,灵活引入生活素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反思,使难点得以突破。教学实例:必修1海陆风的成因分析时可以这样设计:“夏天同学们泡水里还是埋沙里舒服,为什么?”引导学生从亲身体验迅速理解相关知识。为深一步突破难点可继续追问:“春秋天吹什么风?”可引导学生这样思考:“秋天到冬天多穿衣原因是气温下降,陆地还是海洋降得快?春天到夏天脱衣是升温,陆地还是海洋升得快?”问题就迎刃而解了。3.在错误时巧妙引入。课堂中,学生的错误时有存在,错误是学生真实的思维火花,是课堂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教师应注重发现并开挖错误本身存在的教学价值,弄清其错误的源头,巧妙引入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引导学生在错中学,在错中究。教学实例:高中地理许多概念学生似懂非懂容易出错,如寒暖流、冷暖气团概念,学生的错误关键在于没掌握“冷暖是相对而言的”,以为冷气团气温得很低且冬天才有,暖气团温度要很高且夏天才有。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这样引导———冬天教室内温度10度左右,冷吗?教室里的气团是冷气团还是暖气团(很多学生回答是冷气团)?再请打开门窗说说你的感受(更冷)。问题再次出现———教室内外都为冷气团?坐门边的同学“脚还是脸先感受到冷风”。如此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效发现错误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4.学生思维遇阻时引入。由于智力、非智力因素的制约,课堂常出现学生思维难以深入,对教师的问题无从入手,这时,教师不应急于解答,而应巧妙引入生活中的地理知识组织讨论,激活集体思维,理清思路解决地理问题。教学实例:探讨高原、内陆与平原、沿海的昼夜温差大小时,可引导学生思考藏族服饰为何露一手;新疆舞大都踮脚尖等现象并讨论。有趣的生活现象迅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大家七嘴八舌讨论活跃,问题迎难而解。
(三)开展生活实践活动,达成三维目标
从生活与教学的关系上说,生活是教学的中心,而地理教学要通过生活实践方可真正成为教学。开展地理实践活动,进行野外考察、天文气象观测、地理坐标测算、人口调查、资源调查、生态环境问题调查等活动,把学生从课堂引向现实生活,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感悟、创新灵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为今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活动开展中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教学实例:利用研究性学习开展地理景观、地理现象等图片拍摄活动,并用所学知识说明解释相关图片的交流活动;利用特殊节气(二分二至日)指导学生在校园开展正午太阳高度角测量并判别校园南北楼距的合理性的比赛活动;开展本区主要工农业布局调查(如评价同安农业园海堤葡萄园、美格农艺园的布局条件);开展周围居民的环境行为调查并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等实践活动。这样的活动并不占用太多课堂时间,但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多元智能将得到锻炼。
(四)作业设计生活化,把学生引向生活
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是一个情感体验的过程,应避免机械重复的“题海战”。设计的地理作业内容不应拘泥于课本知识,应在作业中揭示地理知识应用价值,让学生真切意识到地理知识的实用价值,方可大大提高学生作业兴趣、质量和认识水平。生活作业先行,以学定教,减负增效。教学实例:在进行“地图基础知识”教学时,可指导学生手绘校园地图———自行设计图例、注记,比例尺;“常见的天气系统”。教学时正是锋面盛行季节,可让学生先观察一周天气的变化———记下气温、阴晴,感知其变化;夏秋之交坚持观察记录风向的变化,理解季风的概念及其成因;调查分析日常生活中所用的工农业产品的产地,分析了解当地的主要地理特征等。日常生活中地理知识无处不在,无时不在,通过生活作业设计,把学生引向生活、家庭、社会,使学生乐于接受,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智力,提升地理素养。建构主义认为,所有的知识都是从情景和活动中产生的,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或搬运工,而是主动积极的探索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独立探究的情境,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并维持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观察、分析日常生活现象,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利用各种活动发展学生乐于质疑的心理倾向、独立探索与合作精神,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人格。生活化地理课堂教学注重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使学生学有趣、学有用、学有效。在深入推进高效课堂的背景下,地理教学生活化必将为更多的老师和学生所接受,成为人人喜欢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参考文献:
[1]程菊.课改七年谈高效课堂[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1(8):17-19.
[2]潘竹娟,朱雪梅.新课程对“生活化”地理课堂的诉求:以“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为课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9(7):24-28.
[3]梁志伟.中学地理教学生活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8(3):31-32.
[4]李成月.构建生活化的地理教学[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8(11):12-13.
作者:陈丽松 单位:厦门启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