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课题及呈现形式
教学课题由艺术实践中普遍性、典型性的问题生发,着眼于小型化、社区类、公益性的“演艺”与“策展”项目的实务操作方面。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集中围绕艺术社区服务、艺术基金会、艺术公众计划、艺术展演季等内容以“工作坊”的形式进行。课程工作坊是一种应用类实践性专业常见且有效的教学模式,大致包括实践议题、产学结合、情景模拟、角色扮演以及方案拟订等环节,其实施的方式随着不同的议题而变化。在美国,艺术机构的资金很大部分来自于民间捐赠(22%),而捐赠的关键在于拓展受众。伍丽莎在工作坊中以具体事例与大家分享“艺术筹资与受众拓展”议题,Steppenwolf剧院采取全方位跟踪服务方式将其中61%的次票观众发展成为年票会员;波士顿博物馆为18至34岁的观众专门举办派对,提供DJ、食物和酒水,78%的客人是第一次出现;女子合唱团重组使她们的听众扩大到原初的3倍之多。在师生的双向论辩中逐渐总结了以下共识:艺术筹资的共同之处在于市场调查、受众发展、确立组织目标并努力实现,首先要考虑到你能提供给资助方什么,其二你的目标和资助方的目标是否一致,其三如何维护双方的关系。对于“社区艺术制作”工作坊,伍丽莎和大家讨论的是如何深入了解社区需求并在不同的艺术机构中得以具体体现。在社区艺术制作过程中,一个好的角色甚至能关系到整场节目的成败;选角可以通过张贴海报等方式进行宣传,也可以通过投简历进行面试,然后通过投票产生。她还强调社区艺术制作更应确定排练时间、地点、人员方面的细节。另外,强大的关系网也是一台节目成功制作的关键所在;我们应发动身边的亲朋好友,建立良好的业内关系,要记住在社区艺术领域大家更多是合作伙伴,而非仅仅是竞争对手。格雷格“艺术博物馆与社区服务”工作坊探讨的依然是社区艺术,即美术馆是如何在社区及更大范围内进行推广的。让社区人员及时得到美术馆展览信息,可以采取很多细节性的措施,如报纸宣传、网络媒体宣传、商业界的一些会议等;吸引更多的艺术受众来参观展览,还可以举办开幕讲解、公开的讲座、书籍宣传、免费咖啡、筹募资金会议或者邀请一些诗人朗读或音乐表演等活动。在教学中大家深刻体会了贴心化服务和细节性措施是艺术博物馆拓展受众的重点,致力于全方位的前期宣传同时,活动期间也须加设各类活动,使博物馆在盈利的基础之上,带给消费者个性化的服务与享受,毋庸置疑这为扩大艺术领域市场与培养潜在受众创造了无限可能。来自台湾的林平教授举办的两场工作坊分别是美术馆的风险管理和美术机构的公众计划。在美术馆管理中最容易碰到事故风险和道德风险,林平老师和听众在讨论具体案例以及布展情景中逐步让大家知晓了风险的来源及预防。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人工运作,比如光线、温湿度、预防虫害等都是一个专业curator在运作美术馆时所注意的基本事项,一旦事故发生,对于美术品所造成的几乎都是永久性伤害。美术馆的道德风险管理这一话题,主要围绕美术馆馆员(尤其是馆长)的道德标准展开。一旦违反其道德标准,很可能造成馆内收藏作品价格上、艺术价值上的变化,从而引起拍卖市场甚至艺术界的震荡。对风险的规避,一是尽可能地将危害因素排除,避免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二是降低事故放生的频率和机会,并把危害的严重程度降到最低。美术机构的公众计划与文化资源的公共性密不可分,林平老师在这一课题里更多从学理思辨上与大家交流。文化资源不管形式与材质怎样变化,它最终都要达到吸引公众的目的。当然艺术的存在意义远不止于此,它将通过对所在地的文化涵养的修饰,突出文化艺术的特质而唤起人们对美学问题的思考、对文化共识的建构。这是美术馆与观众相互关系的价值所在。大家从工作坊中得到的印象是美术馆的公众计划其措施的推进关键在于理念的培育。美术馆就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名片,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一座美术馆呈现出来。新锐演出制作人、策展人对谈及现场教学观摩是对艺管专业现有的过多停留在理论讲授层面的教学形态进行变革的有益尝试。由于空泛的课堂讲授难以为继,所以这一教学方法很受学生欢迎,也对一线教师产生了很大的触动。两位受邀者都在艺术管理职场扎下根基,而且成绩颇丰,比如新锐制作人崔灿灿学油画出身,本科毕业后做过几年画刊编辑,志向使然走上独立策展人之路,目前正在组织策划成都国际双年展;而新锐策演人柏昱原是公务员出身,因为割舍不掉戏剧的梦想,毅然投身话剧导演兼策划人,已有不少作品问鼎央视频道。两位嘉宾分别把自己的从业之路以及其中的心得分享给学生,也谈了个人对当前国内外演出与展览的看法和判断,还针对青年艺管者本身应该保持的状态以及将来应该具备的品质提出了建议——年轻人也许资源尚少,经验不足,但其看待问题的态度是特有的,且极具价值。一名演艺经纪人或独立策展人必须付出艰辛的学术努力以及勇敢的社会担当,也必须具有道德底线和职业操守。而现场观摩则是将课本知识在真实场景中检验,学生不仅可以用耳听,而且还可以用眼看、用手做。演艺类“舞台管理”现场观摩在剧场进行,这其中包括演出前期安排制作会、做记录,提醒导演、服装、布景等相互协同工作;进剧场布置舞台,监督挂灯、对光、技术合成等各个工作,制定排练计划安排演员进场排练;演出过程中合理调度,提醒演员、音响灯光工作,解决各种突发状况;在演出结束后安排后续工作等。而美术类“布展”现场观摩则在校美术馆进行,在一场具体的展览中观摩、体会策展的构思以及布展的细节,比如展厅的环境、温度、灯光、装框、挂画等,再比如前期宣传、海报张贴、媒体邀请以及开幕式等环节。无论是“舞台监督”还是“布展”,都不能只凭经验办事,也不可照本宣科,需要从展演筹划阶段就参与其中一直到展演结束之后的总结,有效把握整场展演活动的规范,可谓细节决定成败。
二、学术议题及表达
学术议题包括圆桌会议和学术讲座两个环节,涵盖的内容依然包括在艺术展演现实中普遍关注的操作性议题,既有经验性的反思,也有前沿性的探讨。此次之所以采取圆桌会议的形式实乃希望所有的与会者彼此之间没有权威,不受束缚,可以对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假设,从而达到广泛交流、深度研习的目的。两场圆桌会议分别围绕3个议题展开,其一侧重“专业”方面:1)在专业建设上如何从跨学科的架构中形塑艺术管理完整的教学体系;2)在教学上如何立足艺管实践性的专业品质进行课堂形态变革,包括如何面向社会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机制,如何开展项目与案例教学设计等;3)在科研上如何面向当下策展、演艺领域对艺术项目运作、艺术机构管理以及艺术市场营销等实践议题进行学术关照,也包括数据调研、案例分析等。其二侧重“职业”方面:1)如何实现艺术展演资源整合与共享,推进艺术信息发布、艺术项目运作、艺术机构管理以及艺术市场营销等;2)如何将不同场域的构思、策划跨界集结进而以市场化机制运作公益性的社区艺术项目。其三侧重学会建设方面:1)如何在中国艺管学会或青年艺管者联盟的框架下构建院校之间共享与合作机制,包括以学会名义进行科研课题立项、教学成果评审、学术刊物编印、年度报告公布等;2)如何拓展艺管学界与业界、政府、媒体的链接与合作渠道,包括对艺文发展项目进行咨询、评估与规划,围绕艺术演展、机构及市场等领域之核心议题、热点事项、重点人物进行年度评选、推介等。八场学术讲座涉及演艺领域的有钱世锦、林宏鸣和谢大京,涉及策展领域的有谢素贞、林平以及田川流等。钱世锦探讨的第一个问题是剧院、剧团、乐团建立演出季的必要性。设立演出季是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的艺术院团都在遵循的运作模式;更是体现一个表演艺术机构的运营是否专业规范的标志。钱老师由上海大剧院入手,分析了国内演出季的方方面面,要想成功制作优秀演出季,必须为节目以及市场做出充足的前期准备。演出季并不是一段时间内的节目堆积,而是有理念、有追求、有设计、有标准,符合剧院的发展宗旨与愿景,并体现剧院的运营特色以及内容质量要求。第二个问题是剧院团应急管理的思路与对策,1)提前做好应急预案,不管对于自己有多大把握,每个项目实施前都要有应急预案;2)在发生危机的时候首先确认是自己的过错并在第一时间做出真诚的道歉;3)保持信息畅通,做好沟通工作,设立发言人对媒体大众做出沟通;4)及时讨论并落实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林宏鸣就当前演艺业面向市场的机制创新、面向世界的品牌创新、面向市民的理念创新三方面向大家进行了深入了系统分析。其一,面向市场的机制创新,他呼吁要破解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型剧院经营管理的难题,把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有效分离。其二,面向世界的品牌创新,要求剧院运营理念是定位准确、特色鲜明、服务至上、营销制胜。其三,面向市民的理念创新,首先明确把艺术殿堂变成艺术课堂和人生课堂的观点,开展系列公益演出,并实行月月有开放日、周周有公益场、场场有学生票,把管理就是服务的观念渗透在全方位剧院管理工作中。谢大京以北京天桥演艺区为例从七个方面探讨了剧场群建设的创意与运营构想:1)构建政策运营平台,借鉴一臂之距管理方式,合理构建演艺街区;2)构建资本运营平台,打破一家垄断局面,合理竞争;3)构建人才孵化平台,免费培养专业型人才,最终回馈社会;4)构建天桥老艺人研习所平台,传承发展天桥传统演艺文化;5)构建创作平台,培养创作型人才;6)版权扩展,率先在演艺业去的版权效益;7)构建信息交流平台,整合街区演艺信息。台湾知名策展人、北京今日美术馆馆长谢素珍博士以“策展人的素养”为题对不同展览的创意理念从萌生到执行的过程与细节进行阐述,从而揭示了当今策展人所应具备的知识积累和工作性质。从策展的要素来说,艺术家宣传、展览场地租借、赞助资金筹集涉及营销学;从选择美术馆行政来说,作品的包装、运输、储藏、布展等,涉及安全、法律规范以及保险业务知识;从宣传的角度来说,有声媒体、无声媒体到画册的出版,涉及社会学、传媒领域知识的应用;从展览来说,涉及与艺术家的交流、定位主题、展览前言、主题阐述、学术研讨会的协调、安排以及现场互动,邀请适合展览的观众,涉及心理学与人际关系精准的把握;从赞助资金的角度来说,建立在对作品的运输、场地资金费用、画册出版等开销的评估。策划展览似乎现在成为一种时尚的职业,但也相当复杂多变,策展人在展会中负责活动的构思、组织、管理等事项,是一群智慧之人,必须了解艺术家的风格、思维方式、作品形态,能根据以往的作品推知艺术家能否做出符合展览要求的作品。同样来自台湾的东海大学林平教授以“谁是策展人”为题从广阔的视角阐述了独立策展人的社会角色与身份认同。早期策展人成为以公众利益出发的文化品位与知识的传播者;而今社会,独立策展人的滥觞成为策展中的一大难题。因此,首先我们需要扩大对于历史中策展人角色之变迁所框限的视野;其次持续观察、探讨与实践当代独立策展人所能扮演、突破的角色,在田野中持续检视和辨认这个职称的文化社会价值;再次我们需要反省和开拓策展人与艺术家创作之间的关系,扩大艺术创作所带来的文化再生和创造性能量。从当代角度来看展览,它提供给我们一些现实、美感、思辨的经验,也反映了策展人的能力。策展人不只是理论家,必须具有“作者意识”,具备告诉公众审美讯息的能力。策展人与当代艺术的社会价值在于策展人已经成为质问艺术的社会功能的主要代表者。田川流老师就艺术品投资的风险与前景发表自己的见解。首先,从社会的引力、艺术创制的需要、大众与艺术市场的需求三方面解释了艺术品投资已成为当代民众投资的新视域的原因;其次,介绍了以购置、储存与转卖(造型艺术),投资制作,艺术品信贷、股票与期货三方面为主的艺术品交易投资方式,他认为,投资的风险主要体现在市场的紊乱、竞争激烈、权利的制约、金钱的制约以及赝品的影响;最后,田川流教授从公平的市场与和谐的环境、健全投资法规、提升投资者素质等方面对艺术品投资的前景作了展望。
三、反思与期待
除8位来自中、美两国的嘉宾外,还有30多位来自国内剧院团、美术馆、媒体等一线青年从业者、50多位来自高校艺管类专业青年教师以及80多位艺管学科研究生、本科生参加了本次活动。而活动的主题及多元的呈现方式,使艺管领域不同的思想、观点以及问题经过彼此的碰撞、激荡、融汇,不仅纠正或丰富了原有的看法并且产生了一系列新的思路,也明晰了艺管者前行的路径。在大会总结交流阶段,与会人员普遍深化了对“艺术管理再出发”这一命题的认识和准备,并且对这次活动的策划及制作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大家认为南艺这次是在艺术管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举办的一次关键性活动,对艺术管理从规模到内涵的转型与升级具有标杆性意义。这次集聚和研讨把艺术管理在不同领域、不同场合各自模糊的、分散的声音清晰地、集体地表达了出来,把艺术管理现象化、经验化的议论纳入了学理化的反思与建构之中,这不仅使大家聚焦了艺术管理发展中的问题,而且指明了导致问题的根源以及解决问题的举措,并形成了艺术管理再出发的一系列新的共识和愿景。首先是推促文创语境生成。不管与会的业界还是学界代表都看到了艺管这个领域所面临的新形势以及庞大的发展格局,但是也都深刻地感受到其中面临的巨大困境。目前国内文化建设仍然是由政府主导或推动,而政府的方式基本沿用发展经济的思维和手段,以行政的力量干预或介入具体的生产与消费环节,这就与文创发展的社会形态有很大的区别。实际上近期经济改革已经形成“简政放权”共识“,该放的权放开,该管的事管好”,市场是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创意是社会进步的根本资源。故此,文化创意时代更需要有效协调政府、市场和民间社会的相互关系,政府着力创造宽松、多样化和开放的环境,以法律、税收等杠杆释放、激活文化发展的民间力量以及市场力量,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做的相反。在此语境下艺术管理才可获得足够的发展的空间和动力,艺管界的同仁对此有了很大的认识和反省。其次是着力艺管生态构建。对艺术发展现状而言,目前社会上充斥着艺术机构“战略化、集团化,大项目、大制作,出精品、出人才”这些口号式、一阵风的建设方案,从而忽视了普通人如何生活在艺术中、艺术如何在社区(基层)扎根、艺术机构如何从政府拨款/商业赞助/慈善捐赠里寻求经费支持,这些根本性的问题。社区化和公益性是艺术管理的两大形态,包含了艺术与商业的、与学术的关系。在主观旨趣和客观条件上尽可能与院团建立链接、尽可能向社区开放、尽可能凭借民间的力量,这是艺管活动同时也是其教学的基点。对于艺术管理这样一个开放化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谁也不可能关起门来练内功。现在艺术管理于中外大学以及中外院团之间的合作愈加广泛而深入,其实国内院校之间、院校与院团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是同等重要,而且与政府、企业以及媒体之间的联系更为重要。由此引申出了艺术管理以及艺术管理者的社会担当议题,对当下的艺术发展与建设如何发出清晰的声音,比如对院团改制、艺术品市场、基层文化馆站等社会公共议题作出应有的学术引领。第三是艺管专业实践性教学品质塑造。当前对艺管的专业教学模式有着不同的认识和实践,概括起来可以归为两类,其一是在讲授整体知识、系统理论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学术、实践能力,其二是在案例式、项目化等技能性教学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实践、思维能力;前者面向社会进步以人文价值和学术训练为导向,后者面向市场利益以企业服务和职业训练为导向。但是就目前国内艺管而言,在诸多教学资源尚为欠缺的前提下,需要重新构建课堂形态,在课堂形态的变革中塑造实践性的专业品质,这是因为国内艺管发展比西方晚得多,而且学术积累薄弱且师资、课程以及人才培养标准都还不够成熟。变革当前的专业课堂教学形态,包括采取理论教学课题化、实践教学项目化的有效形式,也包括实行学界与业界合作授课以及将课堂搬到展厅里/舞台上等措施;同时还要求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讲授者,而是问题的设计者以及解决问题的引导者;教师不仅具有深厚的学术背景,而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善于表达,愿意与学生分享。本次活动由于受传统惯性影响在不少环节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或者说活动的初衷并没有完全实现。其一是在教学环节,学生的参与性不够深入,尽管主办方力图采用课程工作坊等有效形式,但是由于学生习惯了单一化的教学方式,以及受知识储备、问题意识等因素的影响,还不能充分地参与教学互动,不能深入地思考并提出问题,经过自身的主动性将学习资源扩展以及持续。当然这与老师的教学安排也有很大关系,如何将实践命题、学术议题转化为教学课题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其二,在学术环节老师的研讨乃至讲座还没有完全形成理论表述“接着说”的景象,学术交流呈现原地踏步的困境,不少人的发言讲的是自己曾经说过的,或者是别人早已讲过的老话题;也有一些谈的是琐碎的枝节,或者是片段的现象;甚至有个别老师在艺术管理专业于新的学科框架下办学10年后,还在纠缠于专业的体制化名称、定位及归属这样无甚意义的行政化议题,而不是致力于这个新兴专业的品质塑造和学术累积。这也从反面印证了本次活动的价值与意义所在,即“艺术管理再出发”的紧迫性和可行性。
作者:应闳 李彦燃 单位:南京艺术学院 艺术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