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态经济的产生
环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载体,同时也是衡量区域经济增长的最终指标。如何协调各种区域环境资源,使它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推动要素,同时在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过程中,如何最大地减少环境负荷,实现物质资源的循环利用,合理完善区域经济结构,是区域环境经济学主要的研究课题。生态经济学的方程式:NSW=NNP+(B—GC)—AL式中NSW=净社会福利,NNP=净国民生产增值,B=未被认识的经济发展的非市场性有利条件(如知识的积累、保健的改善等),GC=为经济发展(包括信息、管理等)、减少污染所付出的劳力和费用;AL=环境恩惠损失(如噪声增加、烟雾增多、风景区的商业化改变等)。
2区域经济扩散效应与生态经济扩散的非同步性论证
2.1生态经济产生是区域经济扩散出现的原因的分析随着社会人均GDP的增长,工业化水平逐渐提高,城市人口规模也逐渐加大,城市的扩展、能源的供应、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三者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综合国内外研究文献,可持续发展理念指的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和资源永续循环利用,研究理论方面虽然比较广泛,涵盖领域广泛。但是从目前看来,理论与实践并未很好的结合,还存在脱节的情况,因此在效果上也并不明显。这种日益复杂的矛盾体系正在使区域经济形态由原来的一味聚集,向着有扩散意向转化。2.2区域经济扩散与生态经济扩散的传播机制的非同步性扩散效应的产生主要包括在中心地区影响下以外围区域生产要素量的聚集和质量的优化等方式,实现外围区域经济的增长。因此本文从产业关联带动和区域环境改善两个层面论证分析。2.2.1产业关联带动扩散效应的发生。产业关联是指产业间以各种投入品和产出品为连接纽带的技术经济联系。产业关联的方式主要有产品劳务联系、生产技术联系、价格联系、劳动就业联系和投资联系。当中心区的产业经济处于发展时期,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扩大,但由于运输成本的问题生产企业只利用当地的生产要素进行生产,对周边地区产业的前向关联效应很弱。另外,创新企业获得的高额垄断利润产生强大的吸引力,造成了周边区域内资本和劳动力的净流出,进一步延缓了当地的经济增长速度。可以看出,这一阶段整个区域内极化效应占主导,扩散效应不明显。2.2.2区域环境的改善促进扩散效应的发生。区域环境不仅仅包括自然环境,还包括人文环境。自然环境主要有地貌、资源、气候等。人文环境主要有结构、技术、政策、人口等。地区的要素资源条件不同,因此受到的扩散效应波及方程、程度不一样。扩散效应具有选择性的特点:从扩散效应的空间方向的角度来看,扩散效应的强弱和距离成反比,而且效应一般是沿着公路、铁路等交通运输线扩散。从扩散效应的波及程度角度来说,扩散效应的强弱会受到外围区不同的技术水平、产业结构、人口规模、政府政策等影响。区域经济环境质量高低直接决定了市场效率和投入产出水平的高低,扩散效应回流的生产要素能够在当地得到更好优化配置,从而地区经济能获得更好的发展,该地区会成为新的增长极。2.2.3生态经济的熵作用原理与经济扩散效应实质关系探索根据耗散结构理论、系统熵的变化ds是由两部分组成:ds=des+dis是系统通过与外界物能交换而引起的熵流;dis是系统内部不可逆过程产生的熵增加,由于dis>0,对于孤立系统,有des=o,故ds>0,系统将发生不可逆墒增打口.直至达到最大熵值即系统的热力学平衡状态,此时系统处于高熵无序状态。而对于生态经济这样的开放系统而言,系统熵变ds可小于零,因为系统在与外界质能交换的同时引人负熵流,正是这种负熵流的引入抵消系统内热力学过程的熵增、从而形成整个系统的低熵有序状态。生态经济系统靠的就是外界物质、能量的输入将系统推离远离平衡区域,在非线性作用下形成有序的结构并具有相对稳定性。
3结论
通过以上论述,即对区域经济扩散效应和生态经济的介绍,和生态经济是区域经济扩散效应出现的原因,也就是生态经济要求区域经济的扩散效应;同时通过区域经济扩散效应的传播机制和生态经济的耗散结构理论分析,得出区域经济的扩散效应是生态经济的耗散结构的一部分,参与到生态经济中来,但并不与其同步区域经济扩散效应已经抢先一步走到前列,在中国以及世界的大中城市周围发光发热,生态经济是世界可持续发张的重要前提,作为一个日益受到关注的课题,被人们广泛讨论,二者的非同步性研究可以进一步理清关系,促进生态经济向前发展。
作者:杜伟霞 单位:燕山大学经管学院 中国建设银行秦皇岛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