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自然科学 >

大学生价值观长效机制分析

一、现实意义

1.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强大的整合功能和广泛的包容性,在日积月累中,会不断地充实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内容。它的提出揭示了大学生所崇信和践行的价值理念,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夯实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石。2.促使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核心价值观忠诚的信仰者和真正的践行者。我们必须看到,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仍然存在着激烈的斗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始终没有忘记对社会主义中国进行“和平演变”,并凭借其高科技手段,向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输出其价值观念。因此,需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全过程中,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大学生真正成为社会文明风尚的践行者、传承者和开拓者。同时也是维护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安全,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大学生价值观面临的挑战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过渡群体,价值观正处于形成的关键时期,一方面,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区和家庭,继承了不同的传统价值观成分;另一方面,他们在大学接受现代教育的洗礼,受到现代多元价值观的影响,表现出价值观体系中的传统成分和现代成分的纠结,传统、现实与理想在他们身上常常陷于激烈的冲突,从而表现出迷茫与彷徨(李建华,2012)。他们的价值观也会随着各种社会思潮、社会热点而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大学生价值观面临如下“价值困境”。

(一)各种社会思潮活跃,造成少数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淡漠化倾向

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种种社会思潮也蜂拥而来,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产生了很大影响,造成了大学生在信仰上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并渗透到大学生日常行为和社会认知之中。如既有胸怀理想、乐于奉献、追求进取、完善自我的奋斗者,也有受西方不良社会思潮影响,贪图安逸、讲究享受、得过且过、茫然无为的徘徊者,更有少数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太差,对马克思主义信仰边缘化、淡漠化等。社会思潮就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成为社会成员在和社会思潮的共存中获得发展的生长因素,也能够成为社会成员在和社会思潮的竞争中失去主导地位的革命因素。“因此,对任何社会的统治阶级和执政力量而言,如何处理主流意识形态与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关系,都是一个必须始终面对和妥善处理的重大理论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李建华,2012)。

(二)社会不良风气干扰,使得一些大学生理想信念淡薄

社会风气,是指一定社会时期人们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精神状态、行为方式和社会时尚。它对人的成长,特别是人的思想、观念、心理和情感等起着重要影响。大学生非常注重独立的人格,主张有自己的思想,但因为他们的社会生活经历较少,对很多社会问题的分析和判断多局限于个人的视角。受不良的社会风气如投机取巧、弄虚作假、享受玩乐、黄赌毒等,以及以权谋私、滥用职权等腐败现象的影响,一些学生思想涣散,生活无序,理想、信念淡薄,社会责任、意识淡化,特别是腐败问题及其所引发的社会不良风气和社会危机,对不少大学生触动很大,在他们的价值观形成过程中,容易产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淡薄。

(三)历史虚无主义言论,对大学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产生不良影响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步伐加快,各国之间联系更加密切。西方国家也加快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和平演变”战略,并将这种战略的实现寄希望于青年学生身上。当前,主要通过网络、数字报刊、影视作品等大肆宣传历史虚无主义,侵蚀大学生正确的党史观。代表性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一些所谓意见领袖以“重新评价历史”为名,采用极端消极或者激进主观的态度解构历史,否定、贬低革命的价值,用一些所谓“历史王仕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大学生价值观长效机制细节”和敌对势力杜撰的“解密材料”,否定革命,竭力渲染革命的“弊端”。二是提出用“现代化史观”取代“革命史观”是毛泽东和党史研究“范式”的转换,否定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认为在当代中国这才是“理性思考”和科学方法。三是以所谓超然的客观主义态度,打着消解意识形态的旗号,标榜“价值中立”,推崇、模仿和照搬国外史学流派所谓的纯科学方法,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极力主张用历史选择论取代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他们的目的是从根本上否定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侯西安,2013)。这些不良的历史虚无主义言论,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正确价值观的确立有重要负面影响。

(四)科学的价值取向尚未形成,少数大学生荣辱观缺失

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很多学生具有自我奋斗、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等务实的意识和观念,但在遇到挫折时往往立场不够坚定,有时还会走向反面“,找不到工作先出嫁”、“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后面笑”等帖子一度成为一些高校BBS上的热门话题,务实性的价值追求容易在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变化中发生偏向。这也说明不少学生的科学性的价值取向尚未形成。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明白上大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尽力把自己打造成适应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但在具体问题面前,如上课经常逃课,做事喜欢投机取巧、不脚踏实地、好高骛远的也有不少,不少学生平时抄袭作业、考试作弊,不以为耻辱,反津津乐道于其间的技巧,这也充分说明不少大学生荣辱观缺失(徐蓉,2008)。《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中共中央编写组,2013)。在当前新的历史条件下,构建和培育大学生价值观的关键要在培育的长效机制上下功夫。

三、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大学生价值观长效机制的路径

(一)领导与制度机制

党中央对抓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机制有过明确的要求,《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大力支持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全党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高等学校“要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全校紧密配合、学生自我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大学生价值观是一项过程复杂、涉及面广的长期战略任务,高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大学生价值观的主阵地,高校要结合校情,积极营造党委领导下的校、院(系)两级管理系统,坚持立德树人的原则,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大学生价值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摆上学校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将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开展调查研究等工作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大学生价值观的一项制度固定下来。制度带有长期性、根本性、全局性和稳定性,制度更靠得住。没有制度支撑,任何作为观念形态的核心价值体系都会成为空话。每学期,在开学、期中、期末,班主任、辅导员、院系书记、校领导都要主动找学生谈心,解决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学习、生活、就业等实际问题,并寓教育于服务之中,如进行生活指导、现代礼仪指导、助学贷款服务、学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与择业就业指导等,关注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平时,设立领导接待日,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忧学生之所忧、解学生之所需,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自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定期召开校、院(系)领导参加的会议,讨论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大学生价值观,并把这项工作纳入校、院(系)整个工作计划中去,结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名师工作室计划,有效开展此项工作,经常督促检查,形成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的管理模式,充分调动全校师生的力量,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大学生价值观各项工作有效开展(林晓坦,2010)。

(二)研究与引领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党的一项重大理

论创新成果,具有丰富的内涵,只有内化为大学生的共同意识形态,才能有效地培育大学生价值观。据此,应加大对该理论研究的力度,吃透其精神实质。高校可结合自身优秀人才汇聚的优势,成立固定的研究机构,凝聚高水平的专家、学者,加大理论攻关力度,努力打造高水平的思想宣传教育工作新平台,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大学生价值观的研究工程。没有先进的理论,就丧失了话语权和引领权。当前“要将研究重心前移,深入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创新理论的话语体系,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朱士群,2008)。有力地回击社会思潮中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误解,正确引导大学生对中国历史、革命、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认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普遍融入每一个大学生的心里,使其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价值关系的一般看法和根本观点。它是人的主心骨、活动的指示器、组织的黏合剂。具有行为导向性、正负两重性、多样性等特点。价值观一旦形成后就会对人的实践活动起着引领和制约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一面旗帜,它解决的是方向问题,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精神面貌等具有引导和规范作用。十八大报告概括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和灵魂,当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价值观培育意义重大。“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习近平,2014)。可通过进一步完善各行各业的规章制度、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借助社会舆论和宣传手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普遍道德行为规范,引导他们正确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思想品德,知荣明辱。

(三)认同与践行机制

首先,发挥大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形成认知与认同相结合的价值取向。“按照主客体关系说,‘价值’的基础和本质,首先就在于人的主体地位。在价值领域中,‘人’普遍地居于最高的、主导的地位,是‘普照的光’,价值就是以人的主体尺度为尺度。一切价值和评价的标准,都是以人为本、在人们的具体历史实践中形成和改变着的。所以我们任何时候谈论价值,都不应忽视这一点”(李德顺,2013)。要从大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如何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所在,真正把它视为自身价值观培育,促进全面发展的有力武器,摒弃过去课堂教学中过分注重理论体系的架构和基本知识的灌输,坚持认知与认同相结合的价值取向。其次,让广大学生有归属感,增强认同感。大学生能否真正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涉及情感层面的归属问题以及意识形态层面的归属问题。“以情感人”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行之有效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情感认同的重要途径。当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大学生价值观的过程中,一定要将“以情感人”与“以理服人”有机结合起来,把解决学生思想问题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结合起来,想学生之所虑,谋学生之所急,解学生之所难,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需求,让大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实实在在地看到自己在思想认识和政治素养上的提高,增强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其价值观的认同感、归属感。第三,坚持知行统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认同、内化,解决的是“进头脑”的问题,是一个理论上的问题。实践出真知,只有在实际生活中去感知、去践行,才可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践行方式上,要充分发挥第二、第三课堂的作用,利用校园文化,校外社会实践活动,逐步形成教学实习、社会服务、就业指王仕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大学生价值观长效机制导三结合和产学研三结合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践行内容上,坚持“三贴近”原则,组织他们到工矿企业、农村,进行科技服务、生产劳动;进军营、社区,开展社会调查;访问英模,红色之旅学习参观;参与社会服务等活动。将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紧密结合起来,促动理论知识向行为习惯的有效转化,实现知行的统一。

(四)联动与渗透机制

大学生价值观内部结构层次的复杂性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大学生价值观工作的艰巨性,仅靠一种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要充分发挥家庭、学校、政府、舆论宣传等联动与渗透作用。家庭层面,父母是孩子的影子。父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态度与行为,对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养成、心理素质、理想信念以及价值观念等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注重家庭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大学生价值观的首要环节。学校层面,高校教师、党政干部要真正起到模范带头作用,通过言传身教、课堂教学、管理与服务等工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大学生价值观工作有效渗透到高校教学、学习、科研、工作和生活等的各个方面,形成丰富而具有品位的校园文化,对于提升大学生的价值观,引导他们求真向善、走向高雅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层面,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大学生价值观过程中,政府要发挥政治引导职能,提供正确的理论与政策以及和谐的社会环境。舆论宣传层面,要保证价值观念的科学性,就必须加强正面宣传教育,充分发挥校园网、校报、广播、展板、闭路电视、新闻橱窗等一切媒介的作用,强化红色网站建设,弘扬主旋律,传播先进思想,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占据主导地位,深入人心。另外,专门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要建立经常与大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制度,走进他们的学习、生活中,深入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建立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制度,定期将学生的在校情况汇报给他们,共同管理学生;建立及时向校党委或主管部门汇报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制度,供校领导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管理和纠正少数大学生不正确的言行。

(五)监督与评价激励机制

建立健全必要的监督与评价激励机制是确保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大学生价值观这一战略任务落到实处的重要环节,也是确保培育过程优化、成效显著的可靠保障。首先,充分发挥“第四权力”的监督作用,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大学生价值观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社会舆论和媒体监督在西方被誉为“第四权力”,它是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重要力量,对社会机体的自我修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的今天,更要利用好网络、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介的社会舆论监督作用,“要把握好舆论引导的时、度、效,引导广大群众多看主流,不受支流支配;多看光明面,不受阴暗点影响;多看本质,不受表面现象迷惑”(中共中央宣传部,2014),帮助人们明辨是非,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想观念和不道德行为,促使人们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习惯,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其次,教育行政部门及高校要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检查督导小组,定期部署、检查、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展情况。检查督导小组要经常深入大学生学堂、食堂、寝室,对大学生学习、生活、交友等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及时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动态,及时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情况,及时推广交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经验。通过检查督导,切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大学生价值观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第三,加大对校园规章制度执行度的监督。大学校园中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对大学生的价值判断与价值取向的形成至关重要。正确价值观念的树立,不能靠顺其自然,需要建章立制,并加强对其执行力度的监督。当前,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和具体内容有效融入到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中去,细化为可操作的日常行为纳入到学生守则,对遵循者要及时表扬,对违反者要及时批评、指正,甚至追究责任。以打破实际生活中存在的潜规则,改变大学生的行为预期,“帮助大学生正确理解价值准则与道德规范、社会义务与社会责任,形成大学生良好的判断能力,并逐步转化为稳定的价值选择,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科学的评价激励机制既能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制定、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与应用提供正确的依据,又能形成思想道德内化的“内驱力”,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起到激励和鞭策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大学生价值观的评价激励机制要坚持动态与静态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全面与重点评价相结合,做到实事求是,并运用好物质激励,如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表现突出的学生颁发荣誉证书,对一些学生骨干进行考察和提拔等;通过开会、宣传栏、校园网、校报、展板等形式定期表扬优秀学生,进行精神激励;组织学生阅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等党的文献,观看红色纪录片,唱红歌,游览红色基地等,耳濡目染红色文化,引导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教育,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大学生价值观工作外在评价激励机制与内在导向机制的有机统一、他律性与自律性的有机结合,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大学生价值观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总之,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大学生价值观的长效机制,是确保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思潮、凝聚共识,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重要举措和关键环节,只有通过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才能切实提高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实效性和长效性。

作者:王仕松 单位:淮南师范学院


    更多自然科学论文详细信息: 大学生价值观长效机制分析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zrkx/80519.html

    相关专题:科学论文1000字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官网


    上一篇:人格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下一篇:联盟模式技术创新论文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