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在分析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特征和经管类大学生专业和就业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经管类大学生职业素质的构成要素。本文对九江学院在校本科大学生的职业素质现状进行了调查,发现在校大学生职业素质认知存在偏差、职业基础软素质有待提升、职业核心素质参差不齐、职业拓展素质有较大提升空间。本文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分析了大学生职业素质问题的原因,并从学生自身、高校和企业三方面探讨了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建设性方案。
【关键词】高质量就业;经管类大学生;职业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76(2016)01-0056-06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高校毕业生是就业工作的重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成为反映高校整体办学水平的重要评价指标。关于大学生就业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人力资本、就业价值观、社会资本等内在因素对大学生就业质量有显著影响。如杨河的实证研究表明对就业质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1】罗莹发现大学生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就业能力因素中对就业质量影响程度最大的因素为沟通合作能力和自我意识,【2】柯羽的实证研究认为大学生非专业素质对就业质量有显著影响。【3】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人力资本等内在因素不是在临近毕业时短期可以获得的,而是贯穿整个大学生涯。因此,如何培养和提升在校大学生的职业素质,从而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人力资本,对实现大学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大学生职业素质的构成
地方本科院校在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特点等方面均不同于学术性大学和高职高专院校,具有鲜明的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建设、注重创新和应用等特征。经管类大学生的专业和就业特征明显区别于其他类型如理工类、文史类、医学类大学生,因此,其职业素质的构成也需要专门界定。
(一)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
据教育部公布的2015年全国高等学校名单,全国普通本科院校超过1000所,其中地方本科院校约占90%,己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中坚力量。地方本科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其共同特点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以培养本科生为主、以教学为主、以面向地方办学为主(某些专业可面向地区和全国)。【4】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特点是培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应该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宽口径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分析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较高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多样化需求。
(二)经管类大学生的专业及就业特征
朱镕基同志曾经指出:“管理和科技是推动现代经济高速发展的两个车轮,二者缺一不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成就也证明了管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经管类大学毕业生正是实践管理活动的高层次人才,其职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管理活动的成效。经济管理类专业是培养具有经济、管理、法律及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够分析和解决经济管理过程中的有关问题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综合应用性学科专业。经济管理类专业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社会性等特点。【5】经管类大学生的就业特点表现出“双高”的特征,即大学生自身就业期望值比较高,而用人单位的要求也比较高,往往超出大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因此就会出现经管类大学生缺乏实践能力,职业定位不准确,职业期望远高于社会现状等现象。
(三)经管类大学生的职业素质构成
大学生职业素质是指大学生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劳动实践和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内在基本品质,职业素质具职业性、稳定性、内在性、整体性、发展性等特征。【6】本文认为,经管类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包括职业基础素质、职业核心素质、职业拓展素质三个维度。职业基础素质包括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技能等,是大学毕业生职业生存必须具备的素质。职业核心素质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管理素质、人际交往能力等,是经管类大学生职业素质的主干。高校应当在职业基础素质教育的基础上重点培养这些素质,进一步提升经管类大学生的专业化水平,从而获得市场就业的核心竞争力。职业拓展素质包括创新、团队精神、学习能力等,这些素质对经管类大学生应对职业转变,适应日益变化的市场大有裨益,也是职业综合素质结构中比较活跃、前沿的素质。
二、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大学生职业素质现状
为了了解经管类大学生职业素质的现状,本研究对九江学院经管类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问卷从职业准备、职业素质(包括职业基础素质、职业核心素质、职业拓展素质)、职业素质培养三个维度设计封闭式问题,共计28个题项。问卷发放通过电子方式进行,采用问卷星软件工具设计并发放问卷,被调查对象在手机或电脑链接的网址上完成并提交问卷。问卷调查的对象是九江学院经管类专业大三和大四的本科生。本次调查共回收问卷400份,其中有效问卷386份,有效率为96.5%,男女比例分别为47.67%和52.33%,涉及专业有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工商管理、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整体上,调查结果表明经管类大学生对自身的职业素质水平有一定的认识,但与用人单位的需求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一)职业素质认知存在偏差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职业素质重要性的认知方面,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专业知识及技能、人际交往能力、学习能力,而创新能力、心理素质排在了最后两位。相关研究表明用人单位最为重视的是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创新素质以及心理素质。可见在对职业素质的认知方面大学生存在一定的偏差,未能与用人单位的需求想吻合,正是这种认知上的偏差导致大学生无法胜任应聘的工作、短期内频繁跳槽等降低就业质量的现象。
(二)职业基础软素质有待提升
关于职业基础素质的调查涉及职业通用技能(英语和计算机水平)、心理素质、职业道德等方面。根据素质冰山模型,职业通用技能位于冰山的水面之上,比较容易衡量,可以通过证书获得情况来检测,称为职业基础硬素质;而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位于冰山的水面之下,属于深层次的态度、价值观的范畴,难以准确衡量,但对个体的行为和绩效产生的影响更大,称为职业基础软素质。调查结果显示,60%的本科大学生拥有大学英语四级证书,15%左右的本科生获得了六级证书,拥有计算机一级证书的学生占33.2%,61.2%的大学生计算机达到国家二级水平。可见,大多数大学生的职业基础硬素质能够满足当前用人单位的需求。
(三)职业核心素质参差不齐
然而,关于职业基础软素质的调查结果令人担忧。只有12.5%的大学生认为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强,62.3%的大学生认为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强,二者之和不超过75%。这就是说有四分之一的大学生对自身的心理素质持怀疑甚至否定态度,距离用人单位希望大学生有较强的心理素质这一需求还有不小的差距。关于职业道德的调查结果比较乐观,28.5%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日后从事工作完全能够做到爱岗敬业并坚守岗位,65.8%的大学生认为日后从事工作基本可以做到爱岗敬业并坚守岗位,可见绝大多数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比较高,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关于职业核心素质的调查涉及专业知识、实习实践经历、管理素质、时间管理能力、人际能力等方面。对于专业知识掌握情况,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没有人认为自己完全掌握本专业知识,40.4%学生认为自己基本掌握专业知识,48.7%的学生认为自己只掌握了部分专业知识。可见经管类大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存在分化现象,那些专业知识掌握不牢的学生在未来的就业中很可能出现无法胜任的情况,降低就业质量。在专业相关实习实践经历方面,超过半数(58.1%)的学生表示还未参加过与专业相关的实习,39.8%的学生参加过一两次与专业相关的实习。对管理素质的调查显示,73.1%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够合理安排人力、物力、财力及其他资源达成目标,可见多数大学生对自身管理素质自我感知良好。关于时间管理,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只有极少数(2.1%)学生比较满意自己的时间管理能力,39.4%的学生对自己的时间管理状况比较满意,表示不满意自己的时间管理现状占到大多数(58.6%),可见大部分大学生未能利用好自己的时间。对于人际交往能力,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有78.6%的学生认为自己能积极主动地与他人沟通且相处融洽,经管类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表现出相当程度的自信。
(四)职业拓展素质有较大提升空间
关于职业拓展素质的调查涉及创新素质、团队精神、学习能力等方面。关于大学生的创新素质,认为自己创新素质很好,经常有好的创意的占7.8%,绝大多数(75.6%)的学生认为自己创新素质一般,可能偶尔有好的创意,另外17%左右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创新素质很差,没什么创意,可见大学生的创新素质状况不容乐观,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对于大学生的学习能力,认为自己能较快地学会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学生占72.5%,27.5%的学生则认为自己不能较快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可见,还有不少大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比较薄弱。在团队精神方面,90.7%的学生认为自己能与他人进行很好的团队合作,9.3%的学生认为无法与他人进行很好的团队合作,可见,多数大学生具备团队精神。从上文对职业素质情况调查结果的分析可知,经管类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及技能、职业道德、团队精神等素质较令人满意。但在实习经历、人际交往能力、学习能力、创新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还比较薄弱,需要大学生努力提升。
三、经管类大学生职业素质现状的成因分析
造成经管类大学生在实习经历、人际交往、学习及创新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的欠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主观因素分析
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7】在这里,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就是大学生职业素质欠缺的内因,主要体现在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强、时间管理不到位、执行力不足等方面。1.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强大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离不开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这是大学生职业成功的重要途径。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大学生主体意识缺失,导致盲目从众、随波逐流,学习目的和职业目标不明确,影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和职业的发展,大学生必须适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全面了解自己的个性、优势、劣势,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目标,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2.时间管理不到位由于大学的管理相对宽松,生活比较安逸,大学的学习要求大学生增强主体意识,自觉学习。不少大学生进入大学后,过度放纵自己被压抑的身心,沉迷网络游戏,被美好、舒适的大学生活消弭了斗志,失去了奋斗的目标和动力,任由时间的消逝。大学生的课余时间比较充裕,需要学生自己做好时间管理,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不断学习、实践,提升自身职业素质。3.执行力不足没有执行力,就没有竞争力。通过观察发现,多数大学生设置了明确的目标,也制定了行动计划,但是没有将计划付诸实践,再好的计划也只是空谈。正所谓,“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应当适应时代的要求,按照学习计划,努力做好职业准备,掌握好专业知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培养自身务实精神,增强执行力。
(二)客观因素分析
大学生自身固然需要对自己的职业素质负责,但客观因素如学校和企业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学校实践教学环节的薄弱以及企业实习制度的缺失是造成大学生职业素质不尽如人意的主要客观因素。1.学校实践教学渠道未能满足需求实践教学环节是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和提升的重要环节。但目前我国地方院校在实践教学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甚至落在了职业教育的后面。如职业教育中体现校企密切合作的现代学徒制就是一种非常好的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方法,但地方本科院校显然无法照搬职业院校的做法,需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新途径。作为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方式的实习和实训也往往流于形式,学校平时开展的实训多停留在理论层面或者多是走马观花式的参观与调研,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作用比较有限。2.企业实习制度不完善地方本科院校的大学生在毕业前一般都要到企业实习,这是培养大学生职业素质的有效方式。但大部分企业实习制度不完善,甚至没有建立实习制度。企业与高校之间停留在较浅层次的沟通和交流,很多中小企业安排大学生实习时,只是把大学生充当免费劳动力,并未提供实际有效的指导,导致大学生从中受益较少。因此,大学生往往是满怀希望投入实习,但最终却失望而归,甚至有的学生会半途而废,无法达到实习目标,更背离了实习的初衷。
四、经管类大学生职业素质提升途径
大学生的职业素质提升需要个人、学校、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文主要从这三个方面提出经管类大学生职业素质提升策略。
(一)大学生主动提升职业素质
要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关键要靠大学生自身的努力。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就业竞争,大学生应当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增强文化素质,培养职业能力,为就业做好准备。1.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在大学四年期间,不少大学生根本不重视职业生涯规划,也不知道自己将来选择哪个行业、哪种职位,去哪里工作,也就不知道如何为将来就业做准备。因此,当代大学生必须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充分认识自己,发展自己,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并按照规划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目标。职业生涯规划需要从大一开始做起,贯穿于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不同年级职业生涯规划重点不一样。大学生自身应该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在自我认知及职业认知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自觉做好不同阶段的规划,付诸行动并不断反馈和修正,使大学生活充实而有意义。2.增强基础素质进入大学以后,许多学生忽视了基础素质的培养,导致基础素质薄弱,影响学生的专业学习和长远发展。因此,大学生应当重视基础素质的培养,在强化基础素质的基础上提升专业素质。大学的学习强调自主学习,然而不少大学生整天沉迷网络游戏中,四年下来,觉得自己什么也没学到,空留遗憾。到时步入社会,什么都不懂。因此,大学生在学校期间,应加强时间管理,充分利用图书馆的图书资源,涉猎各个领域,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升文化涵养。同时,大学的素质教育强调将知识内化为素质。知识渊博不值得我们骄傲,因为知识不属于自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积极思考,多提问题,注重知识的内化,培养学习能力。大学生要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如自律部、志愿者协会、跆拳道协会、各种球类协会等。这些社团活动可以增进大学生与他人的交流,培养大学生乐观、豁达的心理品质,同时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实现自我价值,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有助于保持稳定的情绪和塑造健全的人格。【8】同时,参加社团活动,对一些性格比较内向、不善与人交往的大学生能起到一种感化和引导作用,有助于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3.培养职业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对于大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关乎到大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因此,大学生应当努力培养自身职业能力。大学生可以参加学校的各种社团部门及协会,如学生会、学习部、自律部、青年志愿者协会等。通过在部门里面工作可以和不同类型的老师和学生交流、学习,锻炼沟通能力、与人共事能力以及协调各方的能力,这对于日后从事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大学生要积极参加校内外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学会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培养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提升创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是永远没有止境的。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善于观察、主动思考,敢于提出质疑并动手解决问题。学生不能只循着前人的脚印走,要敢于超越前人,去开拓新的领域,去创造新的知识。学生可以通过参加一系列创意大赛,培养自身的创造性。4.做好职业准备大学生在学校期间做好职业准备,可以帮助他们毕业后更快找到工作,找到更好的工作。大学生的职业准备主要包括心态准备、信息准备和技能准备。首先,大学生要调整好自己的就业心态,面对严峻就业形势,不能盲目乐观,也不能过于消极,而应积极做好心理准备,树立信心,积极面对。其次,大学生应当通过多种渠道详细了解用人单位对职业素质的要求,从而根据这些要求查缺补漏,提升自身职业素质。同时,大学生要多关注就业信息,了解就业动态。第三,简历是走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大学生应积极参加实习、实训及社会实践活动,丰富自己的经历,培养实践能力。同时,大学生可以参加一些正规的招聘会,提高面试技能。
(二)高校加强职业素质教育
高校在大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大力开展并加强职业素质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心,也是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途径。1.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活动应该贯穿于个人发展的一生。然而,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没有形成系统,导致大学生接受到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十分有限。学校应增加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课时,使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形成正确认识,引起学生的充分重视,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和价值,为进一步具体规划职业生涯奠定基础。此外,学校应分阶段有重点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大一阶段以入学教育、专业导读、就业形势、职业意识为主要内容;大二、大三阶段以职业兴趣测评、职业目标确定、职业实践、职业素质提升为主要内容;大四阶段以求职技能、求职心理为主要内容。2.深化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方面,学校的职业素质教育在专业技能训练、商务礼仪、人际关系处理、时间管理方面还比较欠缺,学校可以将这些内容寓于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也可以通过设置独立课程或者举办“学术沙龙”活动进行强化。在教学效果方面,除了教师讲授这一基本教学方法,老师应当综合运用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实战模拟、分组演练等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形式,优化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表达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学校要加强实践环节,组织各种实践活动,开展校企合作,增加实训、实习的深度,实现工学结合。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发展职业素质教育的关键,职业素质教育对高校教师有较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熟知本专业的知识,还需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重视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学生可以随时百度到需要的知识点,如何创造有吸引力的课堂就成为教师关注的重点。在课堂中创设一种思维碰撞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与讨论,进而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素质、心理素质等基础素质及相关专业素质。为此,学校应做好师资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如九江学院开展的“培养培养者计划”就是专门针对教师队伍的培训开发项目,学校拨专款鼓励教师攻读博士学位、进修、申请国内外访问学者、到企业挂职等,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同时,可以充分利用校际交流、参加学术会议等机会,支持教师不断学习。【9】高校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4.提供就业和创业指导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质,离不开就业指导和创业指导。加强就业指导和创业指导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掌握必要的职业知识,正确地了解自己和社会的需求,合理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路径。就业指导主要从就业心态、就业技能、就业信息三方面提供指导。在就业心态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开展毕业生就业心理知识讲座和班级团体辅导活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调控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改善大学生就业前的情绪状态、思想状态。老师在教学中也可以帮助学生保持健康的就业心态,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在就业技能方面,学校应通过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训相结合,帮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提升动手能力。鼓励、指导大学生参加证书考核,强化英语能力、计算机能力及专业技能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举办模拟招聘会,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和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求职面试技能。在就业信息方面,学校应大力建设就业信息网络,完善就业指导体系,为大学生提供信息指导。在创业指导方面,学校应营造浓郁的创业氛围,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开设创业选修课程,举办创业讲座,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创业心理品质。建立创业基地、创业基金会、创业协会,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平台和支持,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三)企业建立健全实习制度
很多企业抱怨现在的大学毕业生眼高手低、不踏实、容易跳槽,殊不知正是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巨大差异使大学生难以很快适应这种转变。因此建立企业实习制度,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从学校人过渡到职场人,不仅有利于大学生职业素质提升,减少双方的摩擦和冲突,也有利于企业更好地激励大学生为企业创造更高价值。企业与高校建立实习制度,首先应当做好大学生的实习需求分析。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应该结合企业发展要求和用人部门的实际需要,制定实习生招聘与培养计划,确定实习岗位名称、岗位职责、人员数量以及任职资格要求。【10】其次,企业应当与高校建立互动机制,交流供需双方的信息,使学校选拔推荐的实习生能够更好地胜任实习岗位。此外,实习生培养要突出针对性,培训内容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这样的培训才有利于保留优秀实习生。
参考文献:
[1]杨河.大学生就业质量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科技信息.2012(1):161-162.
[2]罗莹.当代大学生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的关系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4(9):85-89.
[3]柯羽.非专业素质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J].中国青年研究.2010(7):98-101.
[4]潘懋元.做强地方本科院校——地方本科院校的定位与特征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9(12):15-18.
[5]侯玲玲.地方高校经管类本科生专业实践能力提升途径研究——以A大学为例[D].江西农业大学.2014(6):10-11.
[6]吉兴华.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7(5):6-8.[7]张可尧.内因和外因新探索[J].社会科学家.1989(5):60-65.
[8]李建松.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缺陷分析及其对策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5(10):51-52.
[9]刘岩.高校职业素质教育研究[D].天津大学.2007(1):50-53.
[10]陈建华.大学生职业素质发展途径探析[J].当代青年研究.2010(8):35-38.
作者:陈明 云绍辉 单位:九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