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活动日前刚刚落下帷幕,来自新华社的《“三西”扶贫记》荣获通讯类特别奖,报道讲述了一场发生在宁夏西海固、甘肃定西、河西地区贫瘠的土地上历时30余年的反贫困斗争。
但通过报道我们知道,贫困并不是三西地区的固有命运。三西地区是马家窑文化发源地,遗址出土的红底黑纹的古陶片上的涡旋纹和蛙人图腾,表明远古时期这里水草丰茂、鱼蛙如织——所以才能孕育灿烂的文明;秦汉时期,这里“大山乔木,连跨数郡,万里鳞集,茂林荫翳”;直到唐朝,还是“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因此“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然而近几百年中,气候变化、战乱频繁、过度开垦,使三西地区沦为秃山枯水,贫穷苦厄从此和这片土地如影随形。130多年前清朝陕甘总督左宗棠一声叹息:“陇中苦瘠甲于天下”;“这里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30年前联合国专家来此考察后丢下这样绝望的评价。几百年没长过一棵树的土地,留不住水土,也留不住收成,只留下深重的苦难、饥饿和贫穷……30年过去了,依旧是这块土地,勃发的生机却扑面而来!为什么会这样?笔者掩卷沉思。答案其实可以很简单,仅仅就是“种不活树,死了也闭不上眼”的决心,再用矢志不移的坚持让决心开出花朵、让荒山披上绿装!论文代发http://www.400qikan.com
早在方舟时代,鸽子衔回橄榄枝,诺亚凭此就知道洪水已经散去。橄榄枝、树木、绿色代表大地生机的回复,遍布地球的植物是地球生命蓬勃发展的象征。植物几乎是环境中唯一的第一级的生产者,进行光合作用,为其他生命的生存提供营养物质和氧气,地球上所有生物生命都直接或间接依靠植物来获得生存和发展。蓝皮肤的地球大生命体,有着一颗绿色的心脏。保护植物、跟着地球的心脏一起跳动、呵护好地球心脏的健康,就能获得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反之,如果肆意伤害地球现今已负荷累累的脆弱“心脏”,无异于自寻死路。
生命与其生存、发展的环境始终处于不断的磨合之中,每一个延续至今的民族,都智慧地选择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生产生活方式。在生命最丰富的地方——云南西南边陲的热带雨林里,就生存着这样一个上善若水的民族。他们得天独厚,近距离感受着地球脉搏的跳动,在自然丰厚的赐予中安居乐业,并怀着感恩之心和敬畏之情,守护和不断发现雨林浓郁的绿色中蕴含的巨大力量,创造了灿烂的文明。
蔓延的绿色,是生命的源泉,是有好生之德的自然对人类弥漫的爱。这自然之爱、生命之爱不能在人类心的沙漠中干涸。寻找雨林中的绿色力量,除了发现自然的神奇,更重要的是唤醒我们沉睡的心,感召人们满怀生命大爱让地球大生命体健康运转,增强共同走向明天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