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研究巷道开挖后巷道周边应力分布特征及松动圈半径的大小,根据SMP准则探讨了松动圈形成的力学机理,提出了松动圈半径的计算公式,并应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得出了巷道围岩应力、位移、破坏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的结果是一致的,对井下支护设计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围岩;巷道支护;松动圈
中图分类号:TD313.1文献标志码:A
巷道开挖后应力将重新分布,在周围产生松动圈,目前关于围岩松动圈的形成范围,国内外众多学者提出了很多研究方法,但是多数处于现场测试的层面上,还很少有从力学机制上分析其机理的;也有一些学者从莫尔-库伦准则提出了一些理论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采用M-C 屈服准则,它们的主要缺点是不能考虑中主应力的影响。SMP准则既符合 Mohr-Coulomb 屈服准则,又克服了偏平面内M-C屈服准则的奇异性和 Drucker-Prager 准则的抗压强度相等性。本文基于SMP准则从力学上研究其机理,并且通数值模拟证明其理论的正确性[1]。
1SMP 准则的基本形式
3巷道围岩力学特征数值模拟
本数值模拟是以淮南国投新集一矿的地质资料为基础,模拟巷道开挖以后,在无支护的条件下巷道围岩破坏区范围以及应力、位移分布状态。
3.1巷道周边围岩的应力分布
巷道围岩破坏松动范围与巷道围岩应力分布息息相关,在巷道开挖以后巷道围岩的应力分布如图2所示,其中图2a为垂直巷道轴线的切面,图2b为平行巷道轴线的切面。
(a)巷道周边围岩应力分布
(b) 沿着掘进方向巷道围岩应力分布
由图2可以看到,巷道开挖以后巷道周边形成低应力区域,最低应力可以到达0 MPa,最高8 MPa,在巷道的顶板和底板的应力比较低,在巷道的帮部有一定的低应力区范围,大概是2~3 m的位置,但是由于巷道开挖应力的重新分布,在巷道帮部形成应力集中,这都是由于巷道采空后应力转移至帮部所致。
3.2巷道周边围岩的位移分布
在巷道开挖以后巷道周边的围岩产生变形,围岩位移分布在垂直巷道轴线、 平行与巷道轴线的切面(见图3)。
(a)巷道周边围岩垂直位移分布
(b)掘进方向巷道围岩垂直位移分布
(c)巷道围岩水平位移分布
(d)掘进方向巷道围岩水平位移分布
由图3(a~b)可以看出,巷道开挖以后在无支护的条件下顶板的垂直位移量是最大的(12 mm);在巷道底板形成反向位移(即底鼓),但是底鼓量比较小,维持在8 mm左右;在巷道掘进方向上,顶底板垂直位移随着巷道掘进垂直位移逐渐增大。由图3(b~c)可知,在巷道的两帮垂直位移量相对比较小,主要体现为巷道两帮的内敛也就是水平位移为主,在巷道掘进方向上,巷道两帮的水平位移随着巷道掘进水平逐渐增大。因为模拟的为近水平煤层,所以两帮的内敛量是一直相等的。与应力分布相比可以得出:在应力比较低得地方位移相对比较大,这主要是由于应力释放所致。
3.3巷道周边围岩的破坏特征
巷道开挖以后在巷道周边就会形成围岩破坏区域,其分布特征与图2~ 图3 是非常一致的(见图4)。
由图4可以看到,在巷道开挖以后,巷道周边形成一定厚度的围岩松动区域,形成的破坏以剪切破坏为主,只有很少的区域才是拉破坏。这说明在巷道围岩破坏区域计算的过程中,采用剪切的破坏准则是适合的,符合SMP准则。此外松动圈范围约为1.55 m,这与理论计算的结果1.476 m基本一致;在巷道的肩部是破坏最严重的地方,说明巷道肩部是最需要加强支护的地方。
4结论
1) 采用SMP准则计算巷道围岩破坏区,与莫尔-库伦准则相比考虑了岩石的完整性,更加与现场相一致,SMP准则更适合计算巷道围岩破坏区。
2) 巷道的围岩破坏区半径与围岩的单轴抗压强度σc、岩石的岩性、岩石的完整性巷道的埋藏深度等有关,因此现场在布置巷道时应尽量布置在岩性较好的地方。
3) 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巷道周边围岩的破坏大部分是剪破坏并形成连续的围岩破坏区,为巷道的合理支护提供了一个理论依据。
4) 由数值模拟的结果得出在巷道的肩部是破坏最严重的地方,说明巷道肩部是最需要加强支护的地方,对现场有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