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移动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手机功能的不断完善,利用手机上网已成为高职学生的一种习惯。课题组对大湘西地区高职学生上网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形成原因分析,并对利用移动网络开展高职动画制作课程移动微课学习可行性进行了探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湘西;高职学生;移动网络;现状
一、研究背景
在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当前我国教育的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1]随着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人们利用手机、平板电脑等无线终端进行上网已成为一种时尚和习惯,在高校学生群体中这种现象尤为明显。很明显,利用移动网络上网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形成了一种基于移动网络的新的学习方式,国际上把这种学习称为移动学习(M-Learning)。我们经常看到以下现象:等车、地铁上、旅途中学习等,“低头族”到处可见,人们的学习时间、空间都已从连续、固定、封闭走向灵活、开放、多元。希望通过研究和掌握高职学生利用移动网络资源的现状,进而为探讨利用移动网络实施移动微课学习的研究奠定基础,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使用网络,培养具备现代信息素养的技能型人才。
二、调查目的及方法
1.调查目的了解高职学生利用移动网络资源的现状,摸索出引导高职学生合理利用移动网络资源进行移动学习的有效措施,改善学生主要利用手机娱乐的陋习,引导高职学生正确和积极地利用网络。2.调查方法本次调查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辅之以访谈法。调查问卷是以网络调查相关通用问卷为蓝本,根据课题研究需要修改而成。问卷共包含3个部分14个封闭小题,主要以大湘西地区部分高职院校在校学生为研究样本进行调查。本次调查实际发放问卷310份,回收310份,有效问卷306份,有效回收率98.7%。个别访谈大学生若干名,为分析讨论准备了切实可靠的一手材料,调查过程符合调查要求。3.调查对象调查对象为大湘西三所职业技术学院的大一至大四高职学生(以下统称学生),共计306人,年龄为16岁至20岁,其中男生176人,女生130人,调查对象年龄层次分布均衡,比例适中。
三、调查统计结果及特征
课题组为满足研究需要,将调查问卷设计为3个部分问题,第一部分主要调查个人基本情况,包括调查个体的性别、年级、手机类型及每天利用手机上网的平均时间;第二部分主要调查学生利用手机上网的情况,包括时间、地点、依赖程度及个人控制意识,目的是为了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主要调查移动学习情况,包括浏览内容、内容形式及学习时长,目的是为了掌握学生学习习惯和爱好,有利于确定微课设计方向。下面就调查主要数据进行陈述及分析。1.手机类型在调查的对象中,手机使用率为100%,使用智能手机、信号为3G以上占90.8%,未使用智能手机、信号为2G仅占9.2%,利用手机上网占95.8%,没有利用手机上网的仅占4.2%,说明大部分学生具备接受移动学习形式的基本条件和意识。针对未使用智能手机和没有利用手机上网的这一部分学生,通过调查发现主要集中在五年制大专一年级,经与该部分学生访谈,了解到这部分学生主要是由于家长为防止形成或改变使用手机不良习惯而特意要求的,说明家长也意识到手机不良习惯对学生影响的严重性。2.上网时长及依赖程度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手机上网达小时以内的为13.4%,1小时至3小时以内的为30.1%,3小时以上的为52.3%。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每天使用手机上网超过1小时的学生达82.4%。针对学生对手机依赖程度课题组进一步进行了调查,表现为一般依赖的占68%,较重的占12.4%,严重的占8.8%,不依赖或很轻的仅为10.8%。上述两组数据表明大部分学生对手机已具有较强依赖性。根据后续访谈和与任课老师了解,这种依赖性对学生生活、学习已经造成了严重影响,具体表现为睡眠时间不足、视力急剧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性格急躁、厌学等等。3.上网时间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在需要查询信息时占13.4%,上课时占10.8%,午休和晚上时占40.5%,任何时候35.3%。针对上课玩手机课题组进一步进行了调查,上课很少玩手机的占28.8%,偶尔的占43.1%,经常的占20.3%,从来没有玩手机的仅为7.8%。从这两组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使用手机上网时间选择具有不确定性,92.2%的学生都有上课玩手机的经历,对其学习已构成了严重不良影响,据与学生管理部门了解,部分学生因此而休学,甚至辍学。4.上网地点及自控意识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在等人等车时占21.6%,在坐车时占4.9%,在寝室时占29.1%,任何地点44.4%;课题组进一步对自控意识进行了调查,具有主动自控意识的占64.4%,没有自控意识的占35.6%。从这两组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使用手机上网地点选择不定,据观察和了解,部分学生甚至在步行时也会随时看手机,这对于学生个人安全也造成了较大隐患;另有三分之一强的学生没有自控意识,主要依据是个人需要和习惯,这说明这部分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已很深。5.用途及喜欢信息类型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利用手机上网用于玩游戏、看电影、看小说及听音乐的占50.3%,购物的占2.3%,聊天、微信、收发邮件占30.7%,看新闻、查资料的占16.7%。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学生用手机上网现阶段主要用于娱乐及通讯,使用手机进行课堂学习延伸的较少。在学生对网络信息呈现形式的喜好调查中显示学生喜欢浏览信息类型为文字的占36.6%,图片的占11.8%,声音占6.9%,视频或动画的占44.8%。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对文字和视频类信息较容易接受,据课题组进一步访谈了解到,学生对文字和视频类信息感兴趣,主要出于经济考虑,文字使用移动网路流量小,所需费用较低,而视频信息虽然占用流量大,但可以在有WIFI情况下提前下载,离线播放,不占用过多移动流量。6.学习时长调查结果显示,如果采用“移动学习”方式开展课堂学习内容拓展,学生用手机查资料或学习愿意接受的时长为不愿意的占29.1%,10分钟以内的为16.7%,30分钟以内的为34.3%,60分钟以上的占19.9%。根据这组数据可以看出,约70%的学生对“移动学习”方式是可以接收的。根据上述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一是50%以上的学生使用手机上网时间过长,已经对手机产生依赖;二是手机上网对学生生活学习产生较多不良影响;三是大部分学生没有形成恰当的手机使用习惯;四是大部分学生有自我控制意识,但需要更多的引导;五是对文字、视频媒体较容易接受;六是学生具备使用手机开展移动微课学习的基本条件,意识上也能接受;七是手机上网习惯形成不存在明显性别差异原因。
四、学生沉迷手机上网行为分析
从上面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有部分学生沉迷手机上网,对手机已产生了强烈的依赖,也即我们日常所说的“手机控”,这种过度行为会对青少年身心都造成很多不良影响,如何防止、引导和纠正学生这种行为已成为社会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知道,现在的高职学生年龄主要集中在16岁至21岁之间,正处在青春期。青春期是青年身心发展发生快速和巨大的变化的时期,是个体逐渐走向独立,思想走向成熟,个体个性形成的时期。[2]总体来说,青少年时期的身心发展呈现出由童年期向成年期过渡的特点,其中人际交往能力逐步发展,外联行为急剧增加,对事物的认知深度急需加深,需要一种媒介来满足学生的需求,根据传播学中“使用与满足”理论,“个体接受某种媒介或内容,就会想借着使用媒介来进一步满足自我需求。”而在鲍尔•洛基奇和梅尔文•德弗勒的“媒介依赖理论”中也提到“影响人们对媒介依赖程度的因素有个人目标、个人环境和社会环境、对有关的具体媒介内容潜在公用的期待以及接收这种内容的便利程度。”课题组经过调查和认真讨论,此阶段学生对于媒介的需求主要包括学习(搜索新知识、新信息或看新闻等)、娱乐(游戏、听歌、看电影等)、休息(听音乐、看段子等)、逃避(看小说、玩虚拟游戏或进虚拟社区)、交友(QQ、微信等)等,这些就构成了学生的上述理论中的“个人目标”;在我们调查中我们还发现,高职学生主要来源于留守儿童、独生子女、离异三类家庭,这三类家庭子女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缺乏沟通和自信,他们都有强烈地与他人沟通的意愿,但在现实中却又缺乏主动交友的勇气,这就是部分学生“个人环境”;当今的“社会环境”是手机价格越来越平民化,功能越来越强大,也越来普及;使用移动网络现今已非常方便,信息量巨大,很多网站内容非常适合大众口味,对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非常方便地提供和满足学生对媒介的各种需求。对“使用与满足”理论和“媒介依赖理论”,移动网络这种具有功能全面、普及率高、方便快捷、信息量巨大、不受时空限制等特征的正好满足了该年龄阶段人群的需求,利用手机上网就成了学生的对媒介需求的不二选择。“媒介依赖理论”中提到“一个人越依赖于通过使用媒介来满足需求,媒介在这个人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就越重要,因此媒介对这个人的影响力就越大。”,这样部分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对手机的依赖越来越严重而成为“手机控”。准确找到这种现象形成原因,为我们后续研究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五、动画设计课程开展“移动学习”的可行性分析
在本研究中之所以选择移动网络来开展高职动画设计课程移动微课学习,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1.移动微课学习形式符合并能进一步服务动画设计课程的学习目标、课程特征、教学需求。动画设计课程是一门技能性较强课程,学习目标就是让学生能够熟练使用动画设计相关软件进而能设计和创作,特点就是操作性强、需要演示的内容多。老师为让学生能看清并记住操作过程,一般采用放慢讲解速度或反复讲解的方法,但是存在前一种方法操作不连贯,后一种方法对于已经掌握的学生是多余的,教师不好把握尺度,且两种方法占用课堂时间都较多,学生课后复习不方便。这就需要一种能让学生在任何地点和时间都能反复复习的方法来解决这个矛盾,而移动微课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实现课堂再现。2.移动微课学习形式更贴近当今高职学生学习习惯、性格特征和个人需求。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5亿,且还在高速增长,我们的调查也显示学生利用手机上网是非常普遍的,已经成为大部分学生的一种习惯。[3]大部分高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逆反心理较重、自主意识较强,不愿接受过多的约束,包括形式、时间和地点。“我想怎么做,我就怎么做”——这句他们经常说的话可以很好表现他们此阶段的性格特征和个人需求。具有不受时空限制、用户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进度等特征的“移动微课学习”形式正好满足了学生这方面的需求。3.移动网络提供了微课学习所需各项技术和平台。移动网络的可移动性、实时交互功能、多媒体支持、信息处理等技术都能很好地满足“移动微课学习”的需求。尤其是利用移动网络可以让学生和教师、学生与学生实现即时交互、及时沟通,让课堂教学有效地延伸到课后,也让教师能随时把握学生学习动态,有利于下一堂课内容的设计和实施。移动网络的兴起确实给教学形式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让给学生也提供了一种新的自主学习形式。但我们也要正确认识到网络对学生学习和生活产生的负面作用,尤其是手机通讯和娱乐功能的强大,对学生的吸引力也随之变强,高职学生在这些方面自控能力较差,占用时间过多。高职学生正处于从“他控”到“自控”转型过程,业余时间较多,如何引导他们正确规划好自己的大学生活,有效利用移动网络开展学习、掌握技能,应该得到学校、社会和学生的广泛的关注和思考。
参考文献
[1]高书国.《教育规划纲要》十大亮点解读[J].人民教育,2010(17).
[2]崔景贵.90后职校生心理发展表征与青春期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10(4).
[3]杨柳,张英香.信息化条件下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6).
作者:张英香 郝雪飞 田维 周山 单位: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相关专题:北京赛车pk10稳赢公式 中氮肥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