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主义不断深入发展以及“中国梦”的提出,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度是重中之重,当今,农村仍在中国社会结构中占很大比重,因此统筹城乡发展,进行社会主义农村城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在建设的道路上仍有许多困难之石在阻挡这我们前进的步伐,要完全实现农村城镇化并不简单,仍然会面临诸多考验和挑战。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基础设施;现代化
要想实现农村城镇化,我们的理论是很切合实际的,但在时间方面,我们还存在着一些阻碍,要从几个方面分析来看,尤为突出的是传统的农业方式从业人员对土地依赖的观念很强,思维方式难以改变,众所周知目前由于地方政府的信用问题,让很大一部分农业从业人员担忧自己会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他们未来如何保障,如果有一天一旦由于投资方面经营不善,导致亏损乃至破产,最终对于农民来说自己依然还是要承担巨大的风险。所以在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土地利用很难集中。其次是地方保护主义,地方宗族势力对农村城镇化建设有一定的阻碍,传统的农业生产的主力军是社会结构体系中的最底层人民,在这样的生产方式和生产结构下地方宗族势力的影响通常非常大,本尼迪克特就曾在《菊与刀》中这么描述我国的宗族文化“时至今日,在中国,个人仍然必须对其大家族尽忠。这个大家族可能有成千上万成员,宗族对全体成员拥有裁决权,并且受到这些成员的支持”,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社会主义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如何有利的协调各方利益,这也是建设过程中最大的考验。
当然农村劳动力持续不断的流失,如何使得农村城镇人口不断增多,城镇数量、规模不断增大,质量不断提高是个很大的考验,就目前来说,虽然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农村的各项社会福利在逐步提高,但是也不得不承认一个现实,那就是大部分农村地区和大城市相比,受教育程度、文化生活等的软件方面以及医疗水平、生活必须品的购买等硬件设施方面的差距依然十分明显,毕竟,要进行社会主义农村城镇化建设以及实现“中国梦”,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幸福程度显得尤其重要。所以,对于当下农村劳动力的不断流失,尤其是义务教育的普及,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加上互联网的普及,农村城镇地区的年轻人,会更加向往大城市地区的生活,不愿意留在农村发展,哪怕是自己的家乡逐渐城镇化,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如今的社会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效率特别低,要想从农村过渡到农村城镇化,以农业为主的农村转变为到农村城镇以工业为主体的非农产业集聚发展,这点必须改变,发展好农业,仍然是一个重要过渡,对于农业效率低,究其原因,可以分为三点:第一,广大农民受教育程度较低,第二,无法接受新型管理模式,第三,没有一个系统的统筹管理,很难将农业现代化推广到祖国的各个地方,更别说实现农村城镇工业化,就连专业的人才也很少对应在抓的岗位上,例如三星、联想这类电子类的巨头到今天依然会面临各种困难而造成损失,所以大多数农业从业人员几乎不可能独自承担全部的农业生产,而且传统农业中农民们对农产品的市场预判能力几乎没有,那么出现三人成虎这样的跟风行为就不觉得奇怪了,这带来的最直接的现象就是市场饱和造成价格冲击,最近听到很多消息,关于大丰收但是卖不出去,农民拿不到钱的新闻案例,要长期依赖于政府的调控和技术上的支持,然而就算得到了这么多的帮助,我们的实际效果也并非宣传那样好,如果市场上的预判稍有差池,很容易激化政府与群众之间的矛盾。此外,再生产百姓的口粮的生产周期决定了当地的土地利用率低——通常是一年两季的和一年三季的播种,到了作物成熟了,再收割,一种一收割。花费的劳作时间约一个月左右,一个月的时间,这个时间恰恰的反应了农业收入不高,进行社会主义城镇化建设是农村发展的必然。
然而很多地方如广东,湖南等地出现的租赁承包方式的机械式耕作收割法,大大的将时间缩短了。我的家乡是湖北农村,在夏秋的季节,我就会看到田地里到处都是拖拉机(目前我国的农机工业发展与国家农机化发展战略要求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拖拉机作为农机产品的动力源,其市场需求空间仍然很大。),他们进行着作业,农民也很省力,这样的话会使得很多的农业从业人口农闲期间出外打工,特别容易造成农民成群结队的出去务工,导致了农民也就是从业人群的大量流失,对于农村城镇化的建设有很大的阻碍。所以,要进行农业生产方面的改革,要通过农业基础设施的大力建设,这也是由农村到城镇化过渡的必然,交通方面,要把道路硬化,升级。水电方面,将灌溉和水柜如何满足地方,改善农村地区电网,能源环境方面,建设农村沼气池,治理污水垃圾等,再满足农业现代化生产的基础设施完善后,将我们的优势推出去,将资金引进来,引进先进技术、设备,为下一步的工业化打好基础。让出资方自行去针对市场需求来进行农业的选择性生产,把农民变为工人,这样的“农民”将不在负担农业生产以外的职能,从而可以更加有效利用土地和人力资源,推动城镇化建设。然而时间和实践才能检验我们理论的唯一标准。所以说,就目前来看,农村城镇化建设仍然困难重重。
参考文献
[1]王勇辉.《农村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的国际比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2]荣兆梓.《历史•现状•未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10月.
[行为艺术论文3]简新宁夏职称华.《中国城镇化与特色城镇化道路》.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
作者:何柏青 王垚灿 赛夫
相关专题:笨办法学python第三版 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