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年来,高校中发生了数起恶性突发事件,影响比较大的有2004年云南大学的马加爵案件,2006年清华大学朱令的铊中毒案件,2006年清华学子刘海洋硫酸泼熊事件,2013年复旦大学的黄洋中毒案件等等,引发越来越多的学者对于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也越发显得迫切而重要,而学校心理辅导也日渐成为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需要提及的是,高校心理辅导不同于专门的心理治疗,它主要把工作重点放在预防与发展,即预防心理问题的出现和促进学生潜能的发展。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旨在搜集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第一手资料,对可能产生的问题,提早发现,及时干预,避免因问题扩大而产生负面影响。值得思考的是建档对象的范围、心理健康档案的测试依据、心理健康档案如何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是保证心理健康档案质量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 心理健康;测试;建档
中图分类号: G441;G647.2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0049-(2015)23-0208-02
一、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应覆盖所有在校生
一般情况下,建立高校心理健康档案主要是针对产生心理问题概率比较大的学生,如性格内向、不善表达、经常独来独往、不愿参与集体活动的学生或特殊家庭的学生,把干预范围圈定在了个别群体当中,一方面有其合理之处,从小范围入手,使工作更有方向,利于开展,有助于及早发现问题,但是也应注意到可能给学生造成的心理上的负担,产生了被“特殊关注”就是贴上了“心理有问题”的标签的想法,从而把自己边缘化,更不利于身心的发展。建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目的就是要预防、干预心理问题的产生,预防是指事先有所防备,“事先”是无法准确预料的,有些显性的,我们可以根据一些表象做出初步的断定,而对于隐性的,则很难给出判断。
“心理健康”本身就很难去界定,大部分人是处于健康与不健康的亚健康地带。当受到外界的一般刺激时,心理上的起伏可能不会很强烈,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节就会恢复;当受到猛烈的刺激时,可能心理状态和承受能力就是发生很大变化,产生心理问题的可能性就会大大上升,且量变易引发质变,因此心理问题的领域中不可测因素很多,也可以说,心理健康状态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的概念。而对于高校中的学生来说,扩大建档对象的范围是势在必行的。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应涵盖全体在校学生,把“全体”与“个体”相结合,对于存在显性问题的学生,重点关注,着重辅导;对于潜在隐性问题的学生,应加强心理辅导教育,制定心理辅导方案,开展各种形式的辅导活动,做到防患于未然。
二、心理健康的测试需因人而异
如何判定一个学生心理是否健康?心理健康测试的依据是什么?如何去实施?该测试标准是否一成不变?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索的问题。从专业角度说,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四种,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心理测验法。这里我们专门指大学当中较常见和普遍使用的测验法,即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量表来测量被测者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正如上面所提到的,心理健康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多数人都是处在心理亚健康的状态,心理健康测试的标准同样也只能反应心理健康某一方面的特质,反过来讲,可以依据测量者身上反应出的某些特质的表象去寻求相对应的测量。首先,测试标准涉及到心理学专业知识,由于专业性比较强,就需要高校自身配备这种具有专业素养的人才去从事此项活动。其次,测量的题目必须是具有代表性的样本,既通过此项测验能反映出哪些实质性的问题,在不同中寻找共同之处。据了解,测量量表的种类纷繁复杂,如人格因素测验,抑郁评定测验,焦虑评定测验,主题统觉测验等等。在使用测量量表的时候还要有所甄别有所取舍。在实施过程中,有很多需要注意的事项,例如要与被测试同学建立一种良好的关系,减少其焦虑情绪,使被测同学处于一种恒常稳定的状态之下,最重要的是被测者一定要配合测试,以得到最真实的结果为目的。这种测试有别与功利性的心理测试,即通过心理测试来鉴别面试者是否适合此项工作,这种做法容易导致被测者的焦虑心理,更容易导致测量结果的失真。
最后,关键的一步的对测量结果的分析,整个过程是将被测同学的心理量化的过程,将量化结果作出解释并针对解释给出详实的措施至关重要,应正确看待结果与应对措施,虽然整个测试过程是相对客观的,但仅仅是建立在一种主观意志基础上的相对客观,且测试出来的结果可能只反映出短时间内的被测者某方面的心理属性,并不能真实的反应全貌,所以,切不可将测量结果夸大。同时,还应考虑测试标准的时效性问题,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心理问题也是如此,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因此,要不断对心理健康测试标准进行及时修订与更新。反思各大高校目前的实际情况,就会发现,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及采取的措施,其出发点是好的,然后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实际效果往往会遭遇折耗。例如存在没接受过相关心理培训的非专业性的测试人员来进行测量过程的情况,测量标准并不能反映出实质问题,标准缺乏及时的修订与更新,测量结束后对于被测学生的隐私保护及后续的辅导跟踪问题等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一个系统性的预案,不断地实践总结,在实施过程中查找不足,在实践中发展,并做到逐步完善。
三、打造专业化团队,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档案的作用
在心里健康问题的认识上,预防往往比治疗更加重要,一定要坚信保质保量地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扎扎实实地做好这项工作,就能做到预防和发展,即预防心理问题的出现和促进学生潜能的发展。前面两个问题着重阐释的是预防,第三个问题来探讨一下发展。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最终的目的是要教育和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健康的成长成才。我们可以先来分析一下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1954年出版的《动机与个性》阐释了5种需求: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在1970年的新版书中,又重新界定为了7种需求: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自尊需求,求知的需求,审美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可以说它囊括了人一生的需求,试想如果一个人的这些需求都得到了满足,那么这是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这就像一个链条,其中一环出现了问题,就会影响链条整体的运作,我们不妨从这些方面入手在日常的观察接触中去探寻学生们的心理,踏踏实实地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在心理健康档案建档方面,各高校都已配备了专门负责心理健康工作的辅导员,所以需要专门辅导员经常与其他辅导员和班主任沟通,结合多方因素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必须做到的是,心理健康档案的保密工作,一定要严抓,除了专门辅导员可以浏览外,其他人员一律不得接触,以保证尊重学生的隐私。
宏观上,一方面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另一方面积极调动班主任班级工作能动性,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班会,通过社会、学校等多方面的积极事例,进行宣传教育引导,发挥正面导向作用,积极传播正能量。微观上,建立咨询室或矛盾调解处等一系列以解决学生之间矛盾、疏导心理困惑为目的的场所,打造一个与学生沟通交流的通道,便于学生遇到困难时主动与老师交流想法,及时排解负面情绪。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充分发挥个人潜能,以积极进取的态度投身到学习生活中,不断进步,最终实现人生目标。高校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是一项长期且繁重的任务,需要不断在实践中摸索总结,探寻其中的奥秘,逐步形成一套完善的心理辅导体系。横向上,可以抓住高校学生的几大高发问题,如恋爱问题,寝室问题,环境适应问题,学习积极性问题,就业问题等等;纵向上,可以根据年级来进行主题教育,对于大一的学生,更多注重培养适应环境的能力,到大二大三,主要关注学习、生活方面的养成教育,针对大四学生,则更多的是帮助其正确认识自我,确定职业发展目标,舒缓就业方面的压力。不仅如此,心理健康问题是所有高校都需要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高校之间可以相互交核心医学期刊流经验,互通有无,共同在这一领域探讨研究,真正的实现素质教育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王琳琳 单位:齐齐哈尔大学西区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