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菜蛾平均蛹重比较
由图1可知,第5~8代室内饲养的小菜蛾平均蛹重分别为:4.88mg,5.35mg,5.17mg和5.11mg,4代的平均蛹重为5.13mg,而从田间采回小菜蛾平均蛹重为5.26mg,在室内饲养的小菜蛾中,只有第6代的平均蛹重高于田间,其他均比田间低,田间小菜蛾平均蛹重略高于室内饲养小菜蛾。除第5代室内饲养小菜蛾与田间采回小菜蛾在平均蛹重上有显著性差异外(p<0.05),第6~8代均与田间小菜蛾平均蛹重无显著差异(p>0.05)。
2小菜蛾平均羽化率比较
由图2可知,第5~8代室内饲养的小菜蛾平均羽化率分别为:88.00%,94.67%,91.00%和91.00%,4代的平均羽化率为91.17%,从田间采回的小菜蛾羽化率为92.33%,其中,室内饲养的小菜蛾只有第6代的平均羽化率高于田间小菜蛾,其它均比田间低。田间小菜蛾平均羽化率略高于室内饲养小菜蛾,但无显著差异(p>0.05)。
3小菜蛾平均产卵量比较
由图3可知,第5~8代室内饲养的小菜蛾平均产卵量分别为:75.4粒,81.0粒,93.6粒和86.6粒,4代的平均产卵量为84.15粒,而从田间采回的小菜蛾平均产卵量为83.2粒,其中,室内饲养的小菜蛾,第5代产卵量最少,且第5、第6代平均产卵量低于田间,但是室内饲养小菜蛾第5~8代平均产卵量要略高于田间小菜蛾。室内饲养的小菜蛾与田间小菜蛾在成虫的平均产卵量上无显著差异(p>0.05)。250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4小菜蛾平均孵化率比较由图4可知,室内饲养小菜蛾第5~8代的卵的平均孵化率分别为:79.33%,84.10%,83.10%和83.37%,4代的平均孵化率为82.48%,从田间采回小菜蛾卵的平均孵化率为83.77%,其中,室内饲养的小菜蛾第5代卵的孵化率最低,而第6、7、8代与田间小菜蛾卵的孵化率基本接近,但就整体水平而言,田间小菜蛾的平均孵化率还是略高于室内饲养的小菜蛾。在5%显著水平下,除第5代室内饲养小菜蛾与田间小菜蛾有显著性差异外(p<0.05),第6~8代室内饲养小菜蛾与田间小菜蛾在卵的平均孵化率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4结果与讨论
一直以来,小菜蛾的防治手段有物理防治、化学防治以及生物防治等多种途径,其中,化学药剂防治一直是其主要、有效的防治手段[5],但也使得小菜蛾成为了十字花科害虫中抗药性最为严重的害虫之一[6]。同时,小菜蛾也是某些生物农药的质量测试标准虫种,如苏云金杆菌制剂等[3]。这就需要大量的、稳定的小菜蛾做供试虫源来满足药效试验等的需要。对此,已有许多科研工作者对小菜蛾的生物学特性、室内继代培养等各方面做出了大量研究。也有好多科研工作者在利用小菜蛾生物学特性防治小菜蛾这一方面做了大量研究。金国庆探究了利用小菜蛾卵的发育历程[7];苏若秋利用小菜蛾幼虫的取食习性、成虫的惊扰起飞以及趋光性等方面对小菜蛾进行防治[8];吴青君通过探究小菜蛾的抗药性现状以及为害特点进行防治[2];曹晓明则对室内饲养的小菜蛾幼虫、蛹、成虫等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9]。但是这些研究都是以室内饲养的小菜蛾为基础完成的,而田间试验则是针对的田间小菜蛾自然种群,二者试验对象不同,因此有必要对二者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比较研究。从本研究结果可知,田间采回的小菜蛾在平均蛹重、平均羽化率以及平均孵化率等方面略好于室内饲养的小菜蛾。分析可能是由于室内环境较田间环境稳定性好,室内饲养小菜蛾不及田间小菜蛾适应能力强,所以在各方面略逊于田间采回的小菜蛾。但是在5%显著水平下,室内饲养的小菜蛾第5代在平均蛹重和平均孵化率上与从田间采集的小菜蛾有显著差异(p<0.05),而在平均羽化率及平均产卵量上与田间小菜蛾无显著差异(p>0.05),其原因可能是在室内小菜蛾第5代在孵化以及幼虫的饲养过程中环境出现了某一方面的细微改变,如湿度的变化、寄主植物的状态等,从而导致其的平均孵化率及平均蛹重与田间种群有差异;室内饲养的小菜蛾F6~F8在平均蛹重、平均羽化率、平均产卵量以及平均孵化率等方面与从田间采集的小菜蛾在这些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知,使用室内饲养的小菜蛾进行药效试验时得出的结论理论上可反映对小菜蛾的田间防治效果,但是由于小菜蛾的生活周期相对较短,一年内就可发生4到20代,这也使得小菜蛾在环境适应能力、生活习性等方面有所不同,即使是同一地区的小菜蛾生物学特性也可能千差万别,加之田间情况较室内而言相对复杂,这也就使得我们在进行对小菜蛾进行田间防治时仍然要具体问题具体行政管理论文分析对待。
作者:柳熹男 张晓飞 闫喜中 吴兰军 谢佼昕 孙学俊 郝赤 单位:山西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