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图书馆建筑的发展历程梳理后,笔者认真思考如何对原有传统的图书馆建筑进行有效的改造设计,使其在当代仍然发挥重要的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笔者首先对原有图书馆建筑进行深入的剖析。该图书馆建筑位于城市重要街区,面向政府办公大楼,曾经是城市重要的文教中心。但由于建造年代早,建筑立面风格与周边后期新建的商业街建筑风格不协调,原有建筑内部空间、管理模式等不符合现代图书馆的使用要求。因此建筑的设计改造以当地规划部门要求为依据,首先将图书馆内部空间进行改造、扩容,使之符合现代化的文献信息中心和教育中心的使用要求,其次考虑建筑外立面如何与周围整体环境协调,同时具有典型的文化建筑标志性特征。
1设计理念
百年的历史、百年的变迁,该图书馆位于该市文苑小区商业一条街附近,周围的建筑带着历史的痕迹,形成了不同的风格。本次改造设计充分遵循“尊重历史、尊重环境”的原则,将图书馆作为重要的文化建筑,以其建筑体量、形态起到统一全局的作用,在建筑文脉延续的基础上,体现一定的时代精神、文化底蕴和地域特征。立面设计采用砖灰色整体色调,延续了当地传统建筑代表色,朴实深沉、宁静致远,与周边明清商业街的灰墙、青瓦相互呼应。整体立面划分为三段式,屋顶采用传统歇山顶与平顶结合,体现了历史文脉的延续。建筑一二层墙体使用灰白色蘑菇石贴面,中间墙面使用同色调石材饰面。为了凸显建筑高耸挺拔的造型,利用窗间壁柱强调竖向划分。建筑主入口前加设直跑大楼梯直通二层门厅,气势恢宏,丰富了室外空间的节奏感,有利于人流疏散,同时增强了空间导向性,导引人们进入知识的殿堂。图3是图书馆立面改造设计前后对比。
2平面功能改造
建筑平面改造设计考虑现代图书馆大容量、多功能的要求,在建筑层数上采用局部加层的处理,切实增加图书馆建筑的使用面积。平面布局设计打破原有严格划分的借、阅、藏三大空间模式,采用较灵活、紧凑而多样化设计。管理模式上改变原有图书馆“以藏为主”的闭架式管理模式,实现每个阅览室“借、阅、藏”一体化的开放式管理模式,让图书馆的馆藏尽可能地接近读者,最大限度地方便读者,充分体现人性化的设计意图。平面布局设计遵循高效率、节约读者和工作人员的时间为改造设计原则。合理设计读者、书籍和馆员的三条流线,使之相互联系,但避免流线互相冲突和交叉。建筑功能以文献信息、试听教育、科技档案、学术报告为主。改造后建筑首层主要为办公、管理部门、编目、采编等主要办公用房。考虑儿童阅览方便,将综合儿童阅览区域也放在首层。二层到六层平面内部布局将实用性与智能型相结合,分别设计为电子阅览室、期刊室、地方资料、学习室、多功能大厅等,局部采用通透开放的格局,将空间灵活划分,使各个单元既相互独立又密不可分,不仅适应时代开放性的需要,同时也有利于消防疏散及设备管线的布置。
3网络化综合设计
设计同时考虑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使用,在普通阅览室设计中考虑网络综合布线的有关要求,统一考虑照明电源线、动力电源线、网络线、通讯线和闭路电视线等,图书馆内设有电子阅览区的信息点、公共检索区的信息点、藏书区数据的信息点、各个阅览区的检索信息点、内部业务工作区的信息点等,使整个图书馆形成高度整合的网络,该系统功能的发挥和正常运转是图书馆工作的关键。
4室内设计
室内环境设计力求强化图书馆建筑的文化内涵,为读者创造简洁明快、典雅大方的助读环境。设计利用室内家具、灯饰、字画、雕塑、绿化等的色彩、造型丰富了建筑内部空间环境,营建空气清新、环境明朗、良好的学习氛围。
5总结
综上所述,信息化时代对图书馆建筑提出了新的理念和要求,不论是图书馆的修缮还是新建,均是建筑师应长期重视的课题。图书馆作为文化建筑,承担着传承历史文化的重任,设计者应以科学的观点、综合评价的方法探索图书馆建筑的特质,使图书馆建筑成为与周围环境相融合的标志性建筑。
作者:郝峻弘 周凡 王丽华 单位:北京城市学院城市建设学部 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
相关专题:新疆医科大学厚博学院 电商和传统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