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对首都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现状进行分析,以期探寻本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改进方式和更为有效的发展模式,为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质量和效果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学生;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社会实践;现状与发展
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6-04-0054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范围为首都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学生,调查包括该专业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目的、现状及问题等。问卷调查采用分年级抽样方法,在二、三、四年级本科生中采用随机抽样方式进行。实际发放问卷120份,收回114份,问卷回收率为95%;其中有效问卷109份,有效问卷率为95.6%。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调查结果显示:有52.13%的学生经常且愿意参加专业相关的社会服务活动;34.21%的学生经常且愿意参加一般志愿服务活动;12.65%的学生经常且愿意参加社会调研活动;2.01%的学生经常且愿意参加其他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数据表明,专业相关社会服务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渠道,受到大多数学生的欢迎。学生在课堂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有机会在社会服务中得到应用,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认知程度,另一方面也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专业能力起到推动作用。一般志愿服务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各种赛事及活动,亲身参与大型活动的筹备和运行,在活动中锻炼团队合作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参与程度较广泛。相比以上两类,社会调研在学生中受重视程度较低,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学生参与社会调研的途径有限,且调研形式的活动参与感较弱,因而学生参与的热情较低。2.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目的调查结果显示:46.72%的学生为了提升专业技能水平;37.20%的学生为了积累社会经验;11.52%的学生为了获得学分;4.56%的学生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数据表明,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主要是提升专业技能水平和积累社会经验。结合学生经常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来看,大多数学生已经意识到社会实践可以在强化课堂教育的同时检验课堂教学的成果。在实践过程中,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得到提升,专业的认同感得到增强,发展的前景得以进一步明确。但仍有一部分学生把社会实践活动当成一项任务去完成,或是单纯为了获得学分而参加。这些现象说明目前部分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实质认识不清,对社会实践活动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敷衍了事,无法真正达到社会实践的目的。3.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1)对能力提升的效果调查结果显示:有82.35%的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运用知识的能力得到提升;75.03%的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得到提升;73.07%的学生社会人际交往的能力得到提升;68.91%的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得到提升;50.32%的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数据表明,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和技能得到释放和锻炼,同时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和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增强。需要注意的是,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预期的提高,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目前所开展的实践活动多有固定模式,相比让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更多的是宣教和灌输,遇到问题也多由带队教师和专业教师负责解决,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产生了依赖心理,限制了学生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2)对专业学习的促进调查结果显示:49.14%的学生认为社会实践活动对专业学习有一定促进;35.03%的学生认为有较大促进;14.81%的学生认为有较小促进;1.02%的学生认为没有促进。数据表明,大部分学生认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专业学习。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建立在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的基础之上的。实践活动的内容及形式全部围绕专业展开,既注重活动的社会性和服务性,也重视活动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将实践活动和专业学习相结合,不仅可以使实践活动的主题和学生自主定位更加明确,而且可以培养学以致用、用以促学的良好循环模式。4.活动开展存在的困难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不愿参加社会实践的原因50.79%是因为实践活动形式单一、缺乏新意;28.63%因为经费不充足;11.45%因为组织管理不完善;另有9.13%因为没兴趣。数据说明,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是学生不愿意参与实践活动的最主要原因。相对于课堂教育,实践活动缺乏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和各学习阶段而进行的社会实践内容设计,设计活动形式时也很少考虑活动学生的实际接受情况。这就直接导致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下降,无法达到实践活动的教育效果。此外,在活动资金支持和活动策划组织方面,也应在最大程度上给予支持和完善,保障物质依托和体系完备。
三、结论与建议
1.加强认识,广泛参与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继续和延伸,是生动而真实的思想教育活动。因此,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和全面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手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开展实践活动前要进行充分的宣传,使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改造社会。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参与活动设计和策划,搭建活动平台,树立主人翁意识。同时,社会实践活动应着眼于全体学生,倾听广大学生群体的实践愿望,真正使社会实践活动全面代表和反映最广大的普通青年大学生的利益和要求。2.分层次、分内容,丰富活动形式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飞速发展,一些单一的实践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发展需要,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也需要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只有紧跟时代步伐,开拓新思路,社会实践活动才能更加富有活力和生机。为体现教育公平和以人为本的原则,社会实践活动要分层次、分内容,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制定活动计划。比如一年级学生应侧重于培养对专业的认识和兴趣,可以增加参观医院康复科、运动队的机会;二年级学生应侧重于增强专业认同感,可以鼓励学生进行项目调研,利用实验室进行实验操作能力的训练;三年级学生应侧重于结合专业的社会服务活动,以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知识应用的能力,可以开展健康咨询、体质健康测评等志愿服务;四年级学生应侧重于专业实习,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技能,可以安排学生参与医院、体科所等单位的实习。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兼顾,多途径、全方位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达到教育与实践的统一。3.教师参与,全员育人既然要大力推广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那么就要把高校干部教师等都纳入社会实践指导队伍,并制定可操作性的制度进行管理。专业教师尤其是富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应成为学生实践活动的主要依靠力量,与辅导员一起对学生活动的开展进行指导。这不仅能保障社会实践活动的专业性,能为学生社会实践提供必要的指导和专业的建议,也可以鼓励专业教师将科研与实践结合起来,并吸纳学生参与科研,提高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增进师生感情,融洽师生关系,达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的效果,利于学校全员育人良好氛围的形成。4.加强合作,资源共享为了不断创新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最大程度发挥实践活动的教育效果,仅利用校内资源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可以立足专业,努力实现“高校-高校”和“高校-社会”的双向联合和互动。前者可以整合各高校间的资源,实现资源的共享和经验的借鉴,达到“共赢”,后者可以紧密结合社会发展,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尤其是社会资源的利用,对于实现大学生实践活动的社会化有积极作用。加强校间、校企合作和资源共享,在为社会实践提供资助的同时可以提高高校和大学生加强对社会实践参与和研究的力度,在获取社会资源的同时,也进一步服务了社会。
参考文献:
[1]杨昕宇.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几点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6
[2]张勇,李军.论社会实践活动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
[3]王学俭.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环机电一体化论文节[J].高校理论教育,2005
[4]刘同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状与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
作者:王潇洁 单位:首都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