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自然科学 >

经济效率与技术创新论文

一、文献综述

结构优化和技术创新被认为是影响经济效率的两个重要因素,近些年来就二者与经济效率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结构优化与经济效率。一是从区域视角分析,比较不同区域间经济效率差异与产业结构的关系,或是研究区域内结构优化对经济效率的影响;二是基于产业视角,在微观层面研究某一产业结构调整与其经济效率的关系。区域角度的研究有:陈秀山等(2006)分析了长三角和东北地区经济效率差异的原因,认为东北地区的结构优化状况与长三角的差距是其经济效率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王大鹏和朱迎春(2010)提出我国中西部与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水平差距比较明显,实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缩小经济全要素生产效率的重要途径。基于全国30个省市面板数据的计量结果,郑若谷等(2010)证明了产业结构调整不仅可以在短期内提升要素配置的效率,更能够在长期内促进规模经济,引发更高的经济效率。从劳动力和资本的角度人手,余子鹏和刘勇(2011)分析了产业结构调整和要素配置效率之间的关系,提出劳动力素质提升、资本利用效率提高与产业结构互动发展,可以促使要素配置效率的增长。产业视角的研究包括:LakhwinderSingh(2004)发现制造业的结构调整不仅能够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还可以将技术利用的效果最大化,从而带动整个国家制造业效率的提升。王德文等(2004)以中国工业企业为研究对象,证明了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惟有与中国要素的禀赋和优势保持一致,才能够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WoldeRafuelY(2005)、RenukaMahadevan和JohnAsufa—Adjaye(2005)分析了经济结构调整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发现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可以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马卫峰和王春峰(2005)研究了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效率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通过深化金融改革,实现更加合理的融资方式,能够促进较高的经济效率。

2.技术创新对经济效率的影响。主要从两个角度进行了探讨:一是直接研究技术创新促进经济效率的机理,二是通过比较研究不同行业、区域或国家间创新能力的不同与经济效率的差异,间接证明了创新能力和经济效率的联系。前一方面的研究有:王稳(2003)研究了科技创新改善经济效率的机理,提出通过知识溢出、研发活动、人力资本累积,以及技术扩散、创新活动促进经济效率的提升;MuratF.Iyigun(2006)提出技术创新的生命周期包括技术出现、大规模应用、被新技术取代三个阶段,周期循环促使更加有效率的社会化生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刘伟和张辉(2008)提出技术力量将成为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核心力量,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弱决定了区域内资源利用程度和经济效率水平的差异;张雄辉和范爱军(2010)的研究表明以技术进步和创新带动生产要素效用的最大化、实现经济效率的提升,是保证经济长期快速发展的根本途径。后一方面的研究包括:FagerbergJan(2000)用39个国家24个行业的面板数据,分析了技术进步同生产率的关系,其结果表明专注于技术创新的行业能够享受到更高的增长率,这些国家在此期间也能够拥有较高的经济效率;KnutBlind和AndreJungmittag(2008)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基础,使用l2个行业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专利水平较高的行业其生产更加有效率;MartinHeidenreich(2009)以高新技术产业和中低技术产业区域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低技术产业较多的地方经济发展缺乏效率,而以高技术产业为主的地区经济效率较高,间接地体现出技术创新对经济效率的作用;戴永安和张曙霄(2011)以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三大经济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城市经济效率的分解表明三大经济区经济效率整体差异产生的原因在于区域化收益的不同,而区域化收益的实现来自于技术创新和专业化分工。综上主要从区域内和区域间两种视角分析了结构优化同经济效率的关系,并从产业着手探讨了某一行业的结构状况对其效率的影响;关于技术创新与经济效率的研究,探讨了技术创新影响经济效率的机理,间接比较分析出技术创新对经济效率的促进作用。但是,现有研究缺乏综合考察二者对经济效率影响的效果,且较少涉及在不同的区域内比较二者对经济效率影响状况的差异;同时,在实证方面,结构优化的指标体系构建有待完善,技术创新的指标选取不够全面。本文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综合分析产业结构优化和技术创新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性。

二、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一)被解释变量伴随着资源供给的愈发短缺和人口红利的逐渐弱化,提高区域经济效率(economicefficiency)不仅成为提升经济总量的重要途径,更是保持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关键所在。本文采用DEA(Da—taEnvelopmentAnalysis)模型(杨龙等,2010),对各个省(市、自治区)的经济效率进行测度。根据科学性、合理性以及可获得性的原则,本文选取固定资产投资额、三次产业从业人数和电力消耗量作为投入指标,分别从资本、劳动力、能源角度衡量国民经济的整体投入情况;选取人均GDP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作为产出指标,体现宏观经济的发展程度和居民生活的富足水平,DEA投人一产出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构建如表1所示。

(二)解释变量

1.结构优化度。产业机构优化升级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本质要求,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合理化发展,有助于调整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协作关系,促使产业间的联系愈加紧密,便于更加合理地配置生产要素,进而促进整体经济运行效率的提升。本文在李军等(2009)关于产业结构优化度(opti—mizationofindustrialstructure)评价模型的基础上,从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合理化方面着手,根据数据实际可获得性的原则,指标体系构建具体如表2所示,具体的计算方法如下:采用线性比例变换法,用SPSS软件将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历年的八项指标标准化,并运用因子分析法进行降维,提取主成分,运用主成分综合模型其中F为综合得分,分别为对应的特征值占所提取主成分特征值之和的比例。为因子得分,将其带人模型可求出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每年产业结构优化度的综合得分。其中F为综合得分,分别为对应的特征值占所提取主成分特征值之和的比例,为因子得分,将其带人模型可求出全国30个省。

2.技术创新水平。为了较为全面地衡量地区技术创新状况,本文选取两类指标来表示:一类是专利授权量AP(authorizedpatent),另一类是新产品产值NPV(newproductvalue)。作为反映技术创新的惯用指标,专利授权数量可以较为直接的体现地区技术创新的状况,但是只采用专利产出衡量区域创新能力并不全面。因为专利的消化吸收和向生产力的转化需要一个过程,且不同的专利成果对于生产的带动作用也有所不同,在注重专利量的同时也要重视专利所带来的实际经济效果。因此,本文同时选择另一种能够体现技术创新的指标——新产品产值,将二者综合起来以便更加充分地衡量区域技术创新状况。

3.人口规模。劳动力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必备因素,地区人口数量(POP)的多少体现了经济发展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经济发展的水平。因此,本文在对经济效率的研究中选取区域人口数量作为一个控制变量,在实证研究中分别选取全国东、中和西部地区3O个省(市、自治区)年末的人口数量表示其人口规模。

(三)数据来源

由于区位、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全国东、中和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不尽相同,甚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为了全面体现不同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状况、技术创新能力同区域经济效率的关系,本文选取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分别进行回归分析(不包括西藏。该地区部分数据不可获得),其中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福建、上海、辽宁、山东、江苏、浙江、广东、海南11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湖北、湖南、河南、安徽、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江西、山西9个省(市、自治区),西部地区包括陕西、四川、重庆、广西、云南、贵州、青海、宁夏、甘肃、新疆1O个省(市、自治区),数据来源于2004—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

三、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

在当前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和国内要素供给日趋紧张的情况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效率成为促进我国经济进一步增长的必然选择。经济效率的提升意味着单位要素投入将实现更高的产出,产业结构优化和技术创新是改善资源配置、提高要素贡献率的两种重要方式。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了资本在三次产业的重新分配,便于区域内资源向效率更高的部门流动,技术创新行为的发生改造了传统产业并诱发新产业,直接带动生产效率的提高和产业层次的提升。本文用产业结构优化度(OIS)表示区域产业结构状况,以专利授权量(AP)和新产品产值(NPV)来衡量区域技术创新水平;同时,考虑到专利对于经济效率的促进作用,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将以专利表示的技术创新提前一期。另外,产业发展、创新成果转化以及经济效率的改善均离不开劳动力的参与,故以地区年末三次产业从业人数衡量区域劳动力资源的投人情况。因此,本文在参考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如下回归模型:EE“=c+c31APi卜l+卢lOIS+AlPOP“+矗(1)EE=c+02NPVI+OIS“+A2POP“+“(2)其中i指截面数据单位,t指年份,a、卢。、A、a:、卢:、A分别表示各个解释变量的系数矩阵,c为截距项,是误差项。此外,为了缩小异方差及变量单位不同可能造成的影响,对模型(1)和(2)进一步修正,将所有变量取对数;同时,为了避免回归中出现多重共线的情况而引人交叉项,模型最终调整为:LnEE“=c+alLnAP“一l+1LnOIS“+A1LnPOPn+6lLnAP“一1LnOIS“+u(3)LnEEn=c+a2LnNPVit+卢2LnOIS+A2LnPOPn+2LnNPViLnOISn+M“(4)其中AP。OIS和ⅣPOIS表示的是技术创新与结构优化的交互效应。本文使用Eviews6.0分别对全国东、中和西部地区2004—2011年面板数据进行计量分析,探讨产业结构优化和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效率的影响,将回归结果整理如表3所示。第(1)列和第(2)列表示东部地区经济效率对产业结构优化和技术创新的回归结果,其中第(1)列以专利授权量表示技术创新,第(2)列以新产品产值衡量。结果显示产业结构优化对经济效率的影响为正向的,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以专利授权量和新产品产值表示的技术创新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031和0.047,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每千人拥有的专利数量和人均新产品产值每增加1%,经济效率将会分别提升0.031和0.047个百分点。技术创新与结构优化的交叉项对经济效率的作用也是积极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097和0.109。以上现象主要源于产业结构优化改善了区域内资源配置效率,技术创新引发区域生产率的提高;同时,技术创新带动了产业升级,促进了产业结构趋向高级化和合理化,结构优化促使资源流动更有效率,增强了技术创新对经济效率的作用效果,二者互动发展。示技术创新的回归模型中结构优化的弹性系数为0.253,且在5%的水平下显著,专利授权量对经济效率的影响不显著。在以新产品产值衡量技术创新的回归模型中,结构优化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并不显著,新产品产值的弹性系数为0.084,且在l%的水平下显著。在两个回归模型中,二者的交叉项均可以显著地促进经济效率提升。就原因而论:第一,与东部地区相比,中部地区市场化和信息化程度不高,创新成果流动性较弱,致使其产值化的滞后时间更长,故在1年滞后期的模型中专利对经济效率的作用效果不显著;第二,中部地区经历着着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浪潮,其产业结构状况尚待继续优化,对经济效率的促进作用并不稳定,需要与技术创新互动发展、协同进步,以促进经济效率的提升。第(5)列和第(6)列在西部地区内,将经济效率对结构优化、技术创新、二者的交叉项以及人口规模进行回归分析,结构优化和技术创新在两个回归模型中对经济效率的影响都不显著,其中结构优化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0005和一0.018。可见其对经济效率提升的影响十分微弱甚至是负面的,二者的交叉项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均在1%的水平下显著,弹性系数分别为0.221和0.114。究其原因:首先,西部地区整体的技术引进规模与自主研发能力均不及东部和中部地区,同时中小型企业比重偏低,市场活力较弱且竞争机制匮乏,对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的需求不足,致使技术进步周期长,技术创新水平低(池仁勇等,2004;王积田等,2013)。其次,从整体来看,西部地区产业层次较低,且以粗放型发展方式为主,现有的产业结构状况较差,限制了经济效率的进一步提升。

四、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文使用Eviews6.0实证分析了全国东、中和西部地区经济效率同结构优化和技术创新的关系,探讨了二者的互动效应对经济效率的影响,比较了在不同区域内二者对经济效率影响作用的差异,基于研究结果总结出以下结论:

(1)优化产业结构和加强技术创新均能改善区域经济效率,但二者水平较低时具有较强相互依赖性。在东部地区,二者均显著地提升了经济效率,结构优化在中部地区对经济效率的促进效果不稳定,专利授权量的对经济效率的影响不明显;在西部地区,二者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并未显现出来。无论在东、中和西部地区,二者的交叉项均能够显著的改善经济效率,且提升效果突出,这表明在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各自对经济效率的影响较弱,其改善效果不理想。此时二者之间体现出较高的相互依赖性,产业结构优化诱发了技术创新的可能,技术创新为产业结构优化提供动力,二者的协同效应对经济效率的影响效果较为突出。

(2)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空间较大,自主研发能力不强且创新成果转化时间过长。相比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尚未充分挖掘自身发展潜力,没有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其区域比较优势无法全面发挥;同时,其产业层次较低,产业链条不完备,致使其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效率的作用不强。具体体现在中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不能稳定促进经济效率提升,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十分微弱,弹性系数为0.0005和一0.018,且不显著。此外,新产品产值对经济效率的影响作用仅在中部地区显著,而专利授权量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在两个区域内均不显著,表明中西部地区的自主研发能力较弱,创新产出能力不足;’同时,专利成果产值化过慢,其效用发挥的滞后期较长。

针对以上结论,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第一,结合区域实际状况,推动优势产业发展,实施产业梯度转移,深化东中西部地区间的分工与合作。一是各个地区要结合当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全面评估自身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因素,明确产业发展的主次,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进而对区域重点产业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和信贷支持,积极打造优势产业集群,提高竞争力。二是要通过适当引导东、中和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加强区域间信息、技术和资源的流动。具体而言,东部地区要着力提升产业层次,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中西部地区要营造良好的引资环境,积极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实行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相结合,努力改造传统产业。此外,政府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以增强市场活力并引发竞争机制,从而带动区域经济效率的提升。第二,加大科研投人力度,提高创新产出规模,促进官产学研合作,加速创新成果产值化。首先,政府要扮演好职能角色,在区域内积极开展企业间的研讨会议,加强企业的信息交流和互动合作;同时,对区域新技术产业予以相应的资金扶持和政策倾斜,通过拨款和补助来鼓励大学和研发机构的创新行为,提高区域创新产出水平。其次,就多数创新主体而言,尚且不具备创新成果内部转化的能力,官产学研部门之间要建立紧密的纽带联系,可通过打造区域技术市场、组织技术交易会等方式来为创新成果的流动搭建平台。另外医学论文范文,政府要成立产权交易机构,制定相应的法律规范,对外部转化过程中的专利成果提供产权保障,进而实现创新成果利用效率最大化,转化时间最小化。

作者:王鹏 宋德斌 单位:暨南大学经济学院


    更多自然科学论文详细信息: 经济效率与技术创新论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zrkx/171010.html

    相关专题:河池学院学报编辑部 产品召回制度


    上一篇:数控技术在薯类淀粉中的作用
    下一篇:和谐理念下高中政治的有效教学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