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和数字化的生活环境,使得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思维乃至话语系统均不同与八零后学生。每天,各种媒体的海量信息铺天盖地而来,使得我们的学生无所适从、甚至懵懂困惑。他们在现实世界、虚拟世界和未来理想世界之间疲于奔命,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了解、理解和体验他们的生活,才能引导学生处理好现实、理想与虚拟世界的关系。
一、十几年来高校扩招及高校教育改革的推进
对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造成很大冲击,也使得学生群体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校出现了学生群体越来越小型化、分散化和个体化——如“同班不同学,同学不同班”。这就要求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突出大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的教育要进宿舍、进QQ群、进微信,以适应学生生活环境的新变化。
二、现在的大学生家庭主要有四种类型
独生子女家庭、经济困难家庭、单亲家庭、流动家庭。学生之间存在着多种差异——城乡差异、贫富差异、兴趣差异及思想观念差异,从而产生了不同类型的学生群体。独生子女的广泛存在,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现实。这些九零后大学生当中,由于学业或生活的压力,将来毕业或就业的焦虑,不少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素质脆弱和人格严重缺陷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因材施教、以“学生为本”,采用柔性化教育手段来及时解决这些问题。
三、与时俱进的柔性化教育模式
柔性化教育是相对于传统的刚性教育手段来说的,其实质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教育模式。“柔性化教育模式”是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方式,通过对被教育者施加一定的影响,以潜在的说服了让其自动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从而影响其思想意志并转化为自觉行为。它隐含着一种更加深沉的大爱,具体运用到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就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全新教育理念。新时期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呼唤中华传统文化的回归,呼唤对学生无形无疆的“大爱”,思想政治工作者就要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融入更多的人文关怀,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对立感和抵触情绪,从而使受教育者更加尊重理解教育工作者,并激发热情,主动积极地接受道德的洗礼。
四、柔性化德育教育的具体实现途径
(1)要树立“以学生为本”服务意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人最想达到的目标,自觉不自觉追求的终点,就是变成他自己。如果我们每个人最终变成一个真实的自我,他一定会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乐趣。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把学生的思想教育与学生未来“核心就业力”的提升联系起来,要把对弱势群体学生的人文关怀与他们将来的就业创业前途结合起来,做到有的放矢。(2)要确立大学生在德育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每个青年学生都有个性追求、自尊自爱、喜怒哀乐、期望幻想,要想真正做到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人的教育就必须要民主平等、柔性化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的自由、尊严、幸福感和价值体现。(3)要明确精神力量的源泉是人文关怀和情感投入。柔性化教育的本质就是人文关怀和情感投入,其首要目的是结合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感悟社会和人性,领悟生活的真谛和生命的价值。思想政治工作一定要与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相结合,以如何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就业创业为目的。有现实意义才会有感受,有感受才会有行动。(4)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创新。在继承把握思想政治工作原有理论的同时,努力创新和发展富有时代特色的新理论。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扎扎实实地把握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特点和规律,以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和创新。总之,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个大课题,如何从多个方面、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医学论文投稿引导教育,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所在。柔性化的教育模式是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的教育模式。
作者:刘畅
相关专题:中文自修网 福建自贸区 一带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