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主要标志。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已不适合现代化体育教学的需求。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将现代教育技术融入传统体育教学中对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体育教学;弊端;作用与优势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5)18-0124-01
现代教育技术是指将网络、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过程中,是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和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在体育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优化教学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学生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对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传统体育教学中的优势及作用做了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及内涵
在先进的思想和理论指导下,将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网络、视听设备等技术融入传统教学中,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优化教学手段,这就是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打破传统教学中以书本知识作为获取信息来源的主要渠道,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能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氛围,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得到创新。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教与学的封闭、单调的课堂教学模式,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来源的空间,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和发散能力,摆脱了传统教学中固定模式的限制,锻炼过程中激励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从而提高了锻炼效率和能力,实现了教学过程的现代化和最优化。
二、体育教学的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都是以实现身体活动为教学目标,以“运动训练”为主要课程内容,用“注入式”的方法进行“重复练习”。在“以训代教”的教学方式背景下,“国家体育锻炼”的达标任务很容易成为体育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通常体育考试内容以“达标”或者“通级”测试作为衡量学生身体素质的定向指标。低年级基本项目普及,高年级专业项目训练,这种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导致了体育课程仅限于通级、身体素质达标两方面的应试教育和应试考核,久而久之,学生对体育课程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便会对体育失去了学习兴趣,容易造成学生产生应付达标考试的惰性,使体育教学失去原有的意义。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与优势
(一)建立动作表象及感性熟悉,使动作化难为易,提高教学效率
体育教学就是要使学生对所学的运动技能从陌生到熟悉,从基本掌握到灵活应用的过程。学生首先通过听、看来感知技术动作过程。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学生能够快速地建立正确的视动表象,掌握动作过程,能够使学生培养良好的观察能力,注意到运动过程的要点及难点,对快速建立正确的感性熟悉方面起着推进作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直观真实地传递教学信息,充分发挥学生的形象思维,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固定模式。
(二)教学方式形象生动化,激发主动性,培养思维创造和解决问题能力
课堂上在学习某一项运动时,首先是教师用语言对这项运动进行整体概况讲解,然后进行分解示范动作,最后完成连贯动作,时间短,学生对其中的动作感觉很难真正理解并加以掌握。如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多媒体及视频让大家对整套技术有直观的了解,技术动作学起来就容易多了。然后可以通过分解、慢放等方式多角度详细讲解,要点及难点通过分解等方式能使学生更容易掌握,教师在教学中只需稍加示范讲解便会对提高学习效果起到明显的作用。同时,通过看一些比赛的视频,可以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将被动锻炼变为主动锻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和开阔视野,提高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促进师生关系,增强教学活动交互性,构建学习共同体
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促进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效果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封闭环境下的师授学承,是教师的应试教育与学生的应试学习。在现代教育技术支持的教育环境下,网络的交互性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互相促进、互相学习,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开发者和引领者。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氛围中,师生关系更加平等和自由,更加容易拉进师生间的距离,促进情感的交流。教学观念的改变,不仅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发展的象征,对教育的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与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的发展趋势相适应。总之,现代教育技术极大地冲击着传统体育教学的过程,它改变了教育观念,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机械呆板的、灌注式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情境更加直观和真实化,教学方式方法多样化,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将现代教育技术合理地运用到体育教学中,能够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提高体育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从而真正实现体育教学现代化。
参考文献:
[1]赵辉.现代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与局限性探讨[J].信息技术,2011(6).
[2]杨志峰,杨智光.浅析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经济市场,2011(9).
作者:杰恩斯·赛提汗 单位:伊犁师范学院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