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自然科学 >

校园武术文化论文

1、武术文化的内涵

武术作为一个完整的文化意识形态(或武术文化体系),就其文化内涵而言,几乎涵容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所有要素和成分,蕴含浓厚的文化特色。首先,武术理论的渊源来源于中国古典的哲学,包括了古朴的周易理论、道家哲学本体论、太极的哲理和五行学说等。其次,习武之人的行为规范承载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在武德理论长期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儒家仁学思想逐渐成为传统武德的主要内容。第三,我国古典美学的特殊涵容性浸润了武术文化。武术不仅讲究形神兼顾之美、整体和谐之美,而且还要求攻防技击之美、造型之美、节奏和谐之美、意境之美。第四,武术是以传统中医养生的理论作为基础。拳起于易,理成于医,武术完整地吸收了中医学说思想,形成了形神合一、内外兼修的养生思想和健身之道。第五,武术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还融入了古代的兵家文化,成为了武术的技击理论的指导思想。

2、校园武术文化的特征

2.1武术文化的哲理性

著名太极拳家杨澄甫指出“:中国之拳术虽派别繁多,要知皆寓哲理之技术”。无论是武术的套路演练,无是武术的攻防理论;无论是大开大合、动迅静定的外家拳,还是外示安逸、缠绵不断的内家拳,无一例外地受到哲学思想的影响和化通。古人强调“天道”和“人道”、“自然”与“人为”的统一,这种朴素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统载了武术哲学的主体;武术从“动静结合”、“刚柔相济”“、虚实变换”“、内外相合”中体现了阴阳相合的哲学思想;武术还秉承与发展了儒家伦理思想,形成了武术之人应当共同遵循的道德规范,成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核心内容。

2.2武术文化的美学特征

中华武术从它诞生之初就被赋予了一种表演功能,最终发展成为最富有民族审美文化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几乎所有拳种流派都以“内外兼修”为宗旨,讲究“精、气、神”的内在活动。无论哪种拳术套路,都强调意念与动作相统一“,动则如龙腾虎跃,静则如山岳耸峙”,整套动作起伏跌宕,出神如化。[2]拳起如流星闪电、脚落似扑地旋风、枪来棍往如追风赶月、刀舞剑奔似彩霞纷飞,好像蕴有莫测天机,富有无穷玄妙。在攻守、进退、高低起伏、虚实开合的变化及在空间布局上都要符合技击的规律,使中华武术表现出了形神兼顾之美、整体和谐之美、造型之美、节奏和谐之美、技击之美。此外,武术还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保持一种良性的生态平衡。在习武过程中感悟人生的真谛,汲取无穷的精神力量。

2.3武术文化传播过程的教化性

武术能经历数千年流传而经久不衰,主要原因是它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具有健全的教育功能。拳谚说“:未曾学艺先识礼、未曾习武先习德。”武德是武术家思想美的集中体现,是武术界人士共同信仰的一种言行准则。武德首先表现为练武与立人、品德与技艺的统一,把修已养身看作立身处世、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而且,习武本身就是一个接受民族文化思想的教育过程,对于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风尚、处世方法、审美趣味等社会意识、社会心理及行为习惯,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3]历来习武者都强调武术传授的道德化,使自己的技艺和德育教育有机结合。把武术作为一种教育资源,能培养人良好的个性品德,使其不断完善、深化和提高,达到修养身心、陶冶情操的目的。

2.4武术文化的和谐性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追求和谐,注重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身心的关系,表现出极强的人际和谐价值取向。武术文化既体现出宽厚待人的思想,又追求积极进取的精神。既可以让习练者做到“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学会关心人、帮助人,认真为社会做贡献,又能够教化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学会宽容人、体谅人、尊敬人,不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通过身心兼修,达到心灵的觉悟,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3、武术文化在构建高校和谐校园中的作用

3.1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精神

在中国武术史上,很多习武者都是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首要目标,他们为保卫祖国和民族的安危不谋私利而秉存大义,不畏强暴而以鲜血和生命捍卫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完整。[4]南宋抗金英雄岳飞武艺高强,被后世传送,是因为其一生坚守“精忠报国”的信念;文天祥面对利诱,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主义的千古绝唱;明朝抗倭英雄戚继光自幼习武,亲自组织戚家军,平息了明朝延续二百年的倭寇之患。近代以来,在国家和民族利益受到蹂躏的时刻,许多武林豪杰纷纷挺身而出,如“鉴湖女侠”秋瑾、霍元甲、蔡云龙等。这些都是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的典范,是民族精神的浓缩和彰显。在校园传播武术文化,能使学生了解到武术中人爱国、自强、宽容、和谐的民族精神,可以唤醒和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

3.2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念、增强宽厚包容意识

“文以评心,武以观德”。武德作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核心内容,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传承和和改造过程中,已经同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行为标准、道德情操、处世态度和风俗习惯融为一体,成为中华民族伦理道德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校园传播武术文化,能影响着学生们的各类活动,包括心性修养、价值观念和精神境界,能够协调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它不仅能使学生学会谦虚忍让,以礼待人,还能使学生以宽容大度的胸怀善待一切事物。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认识和看待各种社会现象,提高大学生的人格修养,培养他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品质。

3.3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勤奋刻苦、顽强拼搏的精神

武术谚语讲“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一日不练三日松,三日不练百日空”。皆说明习武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利用严冬和酷暑对身体的影响进行锻炼,不仅能培养人的毅力和恒心,还能够提高身体抵抗寒暑、适应自然变化的能力。练习武术基本功,要不断克服疼痛;练习套路,要克服枯燥,力求技术精湛。在长期循序渐进的武术练习过程,锻炼了身体、培养了刻苦耐劳,永不自满的品质,而且还培养了个体坚持不懈、坚韧不屈、勤奋果敢、顽强拼搏的精神,使自己在掌握武术套路动作和技击技能的同时,在精神、意志品质和身体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高。

3.4有助于提高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人际关系的和谐

武术自古以来就是一种难得的教育资源。“武之教化”、“武以成人”体现在人生境界的陶养层面亦可谓是一种哲学教育了,它与当下的素质教育有共通之处。武之教育在当下时代有“教”的组成,但更注重“化”。在于通过武的手段达到对人生意义之“觉”“、悟”的亲切指点。中国传统武德内容,包括“仁、义、礼、信、勇”等方面,而“仁”是习武者最高层次的品德追求和德性的最高境界。它要求习武者在生活处世方面,要尊敬师长,待人要宽厚谦逊,诚实守诺,处世要遵守礼仪,敬老爱幼,团结互助等。在校园传播武术文化,不断渗透着这种“仁”的教育,无疑对现代人建立正确和谐的人际关系可起到促进作用。

3.5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

中华武术作为一个整体意义上的文化形态,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沃土,蕴含中国传统哲理之奥妙,摄养生之精髓,集技击之成,融传统医学之理,显武术运动之美。它与中国哲学、传统医学、养生学、美学、古代军事文化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校园传播武术文化,使大学生在习练武术过程中,沉浸于传统武术文化氛围之中,既能够汲取道家的“道生万物”观、儒家的“爱人”与“知天”思想,又能体悟到易经中的“阴阳辩证”、“天人合一”、“八卦学说”等古代经典哲学理论。从而丰富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大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

4、武术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传播路径

4.1更新武术课教学理念,传承优秀武术文化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的国粹。在学校教育中,应该把武术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资源、教育资源,贯穿到学校教育的始终。只有把武术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中,充分发挥武术的教育功能,才能让广大青少年在武术的身体运动中体悟中国的传统文化,体悟爱国、正义、进取、宽容,起到培养人格的作用。这就需要学校领导、负责传授武术的教师从思想认识上予以改进,把对武术的认识提升到一个高度,学校传播武术文化的目的不仅是增强学生的体质,更重要的是通过武术来达到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目的。

4.2将武术文化传播与课余活动、运动会、体育节等结合起来

高校武术选修课每周只有两个学时,根本无法将更多的武术知识传授给学生,如果将武术运动与课余活动、运动会、体育节结合起来,也是传播武术文化的一种有效手段。学校武术协会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武术演练活动、教学活动,让大多数学生能够欣赏到武术文化的魅力。或者利用每年举行学校运动会及体育节的时机,把武术文化的内容加进去,让普通的学生也有机会参加,能亲身感悟武术的文化内涵,并从中找到乐趣,才能提高武术文化传播的实效性。只有经过长期的武术文化教育与熏陶,才能够使学生理解武术文化的内涵,才能促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4.3充分利用校园各种媒介对大学生进行武术文化、武德的教育

媒介具有文化传承“社会化”功能,也能够通过建构媒介信息对受众进行劝说,从而培育一个受众市场。[7]在校园中传播武术文化,可以通过张贴宣传画、海报、宣传栏等形式进行传播,也可以将武术文化制作成专门的教育片,并通过校园内的传播媒体展现给大学生,使校园内形成一定的学习传统武术文化氛围。还可以开展传统武术文化讲坛,以通俗的语言向学生介绍中华武术文化,只要不失去传统武术本质的特征,不改变传统武术的内容,鼓励专家、学者以各种形式或风格来宣传武术文化。[8]在信息时代,校园网络是我们传播武术文化良好的平台,积极向最先进的传播方式靠近,也是传播武术文化较为有效的方法。

4.4加强武术社团建设,充分发挥武术协会的引领作用

建立健全以学生为主体的传统武术协会组织。武协可聘请一些武术技术好,武术文化底蕴深厚、武德高尚的老师或社会上的一些武术爱好者,担任学校武术社团、武术协会的指导老师,举办形式多样的武术文化活动,传承武术文化。武术协会还可以根据广大学生的爱好创编武术套路,在院或系之间进行汇演展示。形式可以是集体的,也可以是分组进行,还可以是个人的表演。通过这样的形式不但可以挖掘学生的创造力,调动学生学武的积极性。同时,还能把武术文化的创新精神融入到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更能够促进武术文化在高校内传播与发展。

5、结语

武术作为我国独具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在构建和谐校园文医学论文库化建设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继承和发扬优秀武术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者的责任。在当前国家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下,我们传承优秀传统武术文化,吸收传统文化的先进性,不仅能促进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更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作者:苏克强 单位:泰山学院体育学院


    更多自然科学论文详细信息: 校园武术文化论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zrkx/165793.html

    相关专题:债务 药学


    上一篇:工业无线网络中的数据聚合综述
    下一篇:没有了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