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自然科学 >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方法(4篇)

第一篇: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生活化教学方法

摘要:现如今,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开始更多关注自身利益,这样也就忽视了对道德品质的培养。因此,必须认识到品德教育的重要性,突出教学的重点。

关键词:小学品德;生活课堂;生活化教学;方法研究;对策

探析想要促进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生活化教学之间的融合,就要认识到培养小学生思想道德的重要性,帮助小学生养成乐于助人的良好行为习惯,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及时转变教学目标

想要做好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生活化教学之间的完美融合,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与性格等方面来设计好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促使学生不断实现自我超越与锻炼,并可以从锻炼中逐渐成长,有所收获。如,学生在学习《父母的疼爱》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来向学生播放一些相关的视频,以此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到父母对孩子的疼爱,让学生更加珍惜父母,同时还可以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保证教学内容丰富与生活化

对于小学品德课程来说,想要提高教学的效果,就必须要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通过将理论学习内容与生活进行融合,可以帮助学生将品德课程教学的理论知识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去,以增强学生的生活感知来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感悟,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如,学生在学习《平安回家》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这样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就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实际问题,并引发学生进行思考。而对于学生来说,通过相互探讨,可以将生活实际与学习内容联系在一起,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还让学生全面了解了学习的内容。

三、保证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实现生活化

首先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通过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践联系在一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学习能力。且对于小学品德教学来说,其主要教学目标就是要增强小学生道德行为的自觉认识。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小学品德教学中,通过转变教学方式与目标,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认识。

参考文献:

钱淑云.向左、向右在尴尬中行走: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教学的尴尬现象及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0(32):252-253.

作者:唐文婷 单位:辽宁省大连瓦房店市西杨乡中心小学

第二篇:小学生品德课的学习兴趣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们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其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小学生们的生活对他们的品德形成具有着重要而特殊的作用。教师的教学形式和手段以及教学内容一定要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使孩子们能够以自身的经历和社会生活为出发来观察和感受社会。又由于小学生他们的年龄限制,对知识化的东西往往缺少学习的兴趣,为了能够更好地激发小学生们学习品德与生活的学习兴趣,我们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一、在生活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鲁洁教授说过:“道德渗透在人的整体、整个生活中,世界上没有脱离生活的纯粹道德。品德的培养要遵循生活的逻辑。”品德课程也提出:教育的活动内容来源于儿童生活,又高于生活。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树立一种新的“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小学生的品德是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养成的,他们不断地对生活进行感受、体验和感知,最后形成对生活的融入,在生活过程中那些细腻、充分和深刻的片段不断地促使他们思品升华。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孩子们生活的回放,让他们能够在教学中捕捉到生活中的影子,回归到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唤醒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和兴趣。比如,我在执教《我从哪里来》一课时,我就让学生回到家里把和亲人的照片拿来,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来说一说,看看照片能够回忆起从前的事情,和亲人有哪些值得回忆的事情,哪些是自己永远忘不了的事情,都有谁是自己感到非常亲近、友好,让自己始终感动……这一系列的活动,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他们也非常喜欢这样的学习活动,都能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也能够培养学生的那种亲情感,使他们对自己的亲人备加感激。很多学生写下了日记,在日记里描述了对爸爸、妈妈以及爷爷和奶奶的喜爱之情。这不仅是一种道德生活的体验,更是一种亲情和人格的养成过程。

二、营造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兴趣

品德与生活不像其他学科,它主要是从理论角度进行思想方面的教育,是理论性相对比较强的学科,它缺少那些生动形象的思维,这样很多学生就会出现厌学,不愿意学习的现象。我们不能按照中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行讲授教学,而要生动有趣的、活灵活现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教育,不能讲成纯粹的思想教育课,要以鲜活的生活实例来营造教学气氛,从而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触发他们的学习灵感。比如我在执教《上学路上》一节的时候,通过这一节的学习让学生目睹上学的路上所看到的,所感触的,以及所联想到的。首先我进行了安全性的教育,在玩交通安全游戏棋时,弥补了课本上插图的不足,因为那只有城市的交通,铁路口、立交桥、红绿灯……这些东西确实是他们将来能够接触的,但是对他们目前来说是很难有生活的体验和共鸣,于是我就用摄像机拍摄了一组学生在上学路上能够有所经历和体验的地方,这样就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实践教学了。再比如,在讲《春天在哪里》一节的时候,我则是找了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领着学生们到户外去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我们爬山、走田野、钻密林、过小河……让学生们亲自看一看、找一找、踩一踩、闻一闻……并且把这些都录像成片,然后在课堂上播放,让大家共同来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的讨论兴奋程度是课堂上难以达到的,把有限的课堂教学引领到广阔无边的大自然的怀抱中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达到了最佳程度,也增加了学生们爱家乡、热爱自然的良好品行。

三、提高教师语言表达力

教学兴趣的提高要有良好的教学氛围,要有更加优秀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但是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提高。一堂课的开始就要看教师的语言是否干净利索,表达力是否强,当一个老师的语言表达非常丰富、多才多艺,就像演员那样淋漓尽致地将知识再现给学生,学生就会听得入神。信息时代的学生获得了比较广泛的信息,电影、电视,名目繁多的报刊,形形色色的小说,各种形式的文艺,精彩绝伦的体育比赛均是他们所喜爱的,尤其是表现幽默、滑稽、讽刺内容的相声、喜剧、小品、笑话等更让他们陶醉,使他们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所以,我们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的语言就应该如同一股股清泉涤荡学生们的灵魂,特别是在对学生进行理想及人生观的教育时,主要采撷以上内容的精华,从而妙语如珠,谈言微中,寓说理于幽默,寓庄严于诙谐,这种讲课艺术就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其内容会更耐人寻味,沁人心扉,从而给学生留下深刻的记忆。总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教师们努力探索,认真钻研教材,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备学生、备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方法,就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质量的目的。

作者:周淑荣 单位:扶余市陶赖昭镇第二中心小学

第三篇: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的合作学习研究

摘要: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也是新时期人才培养的目标。合作学习的方式运用于小学品德与生活课中,符合小学品德课程性质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要求,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改善学生的人际关系。本文对合作学习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合作学习

小学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深刻理解合作学习的理论内涵,掌握它的精神实质,把合作学习真正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并在实践中探索合作学习的有效教学策略,进而提高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质量。

1创设情境,引发合作需要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教学活动应在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发展水平和知识体验的基础之上,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过程。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的课堂上,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创设和学生密切相关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合作的需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利用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理清学生的思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获得知识,培养合作探究意识。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分年级选择合适的合作学习任务。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身心发展,不断调整合作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在开展合作学习时,要尽量用直观、直接的方式呈现。如在学习《秋天在哪里》时,我们就可以设置制作秋天图画的任务,开展合作学习。学生两三人一组,有的学生负责观察秋天的落叶,有的负责画面的整体构思,有的负责画画。这样简单而有趣的合作学习活动很适合低年级学生。

2互动交流,提高合作效率

2.1教师在小组讨论中的引导作用:教师设置了合作学习的任务之后,不能对学生的合作学习放任自流,应走下讲台,参与到学生的讨论活动中,使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谈论交流,也方便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点拨指导,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当发现学生一直讨论不出结果时,教师要设置一些有层次性的问题,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逐步引导学生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解决问题。在各小组轮流发言时,鼓励学生挑战权威,提出自己的设想。还要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最后,对各小组的发言进行评价总结。同时,注意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合作环境,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合作意识、自主意识,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2.2小组内进行讨论的方式:在合作学习中,要明确人员的分工,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合作讨论中。在不同的学习任务中,实现学生多方面的交流。组内讨论的形式一般有:①中心发言式。选出一人代表小组进行发言,其他人员做补充修正。这种方式有利于统一小组意见,但容易造成组内一两人独揽负责的情况,其他人得不到锻炼的机会。②指定发言式。由组长点人进行发言,组长对发言情况做总结。这种谈论方式稳而不乱。但限制了组员的发言,容易挫伤组员的积极性。③接力循环式。组员分工明确之后,轮流完成各自的学习任务。这种方式比较适合进行组内竞争,但也容易造成学生各自为政,达不到合作的效果。在进行组与组的交流发言时,发言者要综合小组的意见,尽量做到全面具体。教师要尽量听取小组的意见,增强学生信心。

3大胆质疑,鼓励合作探究

在现代教育理念的引导下,教师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共同探索,培养其探究精神,让学生懂得去发现、去分析、去解决。虽然二年级的小学生本身的分析探究能力不足,但是也要鼓励其大胆质疑,就算质疑是错误的,但是学生思考了,这样就可以一定程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当然,随着质疑的“深入”,学生也能够逐渐发现与他人不同的观点,对新知识的理解也会更加全面、更加丰富。所以,在教学环节,可以为学生营造出问题情境,创设一种探究分为,鼓励学生合作讨论与独立思考的相互结合,在无压力的状态下开启思维之门,激发创造力。如:在《中秋与重阳》教学之前,我们首先给学生介绍了中秋节与重阳节,学生首先想到的是中秋有月饼吃,重阳节是纪念的日子。这时,教师提出问题:“那么,中秋节与谁有关呢?重阳节与谁有关呢?”很多学生都能够说出表面的涵义,但是,有一个学生问到:“为什么中秋节就会想到嫦娥呢?都是虚幻的人物,我见都没见过,老师你见过吗?”针对这一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对“嫦娥”进行了讨论,尝试着自己先去找找中秋与嫦娥的关系,然后教师最后总结:“中秋节是一种寄托,一种思念,是盼望团圆的日子,无论是月饼,还是嫦娥这一神话中的人物,其根本寓意都在于思念、团圆,寄托美好。

4多元评价,巩固合作成果

小组合作活动结束后,教师应结合自己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观察和小组成员的发言情况,按照“激励为主、批评建议为辅”的原则,对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做出公正、合理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要以激励为主,目的是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为一下次的合作学习积累经验。除了个人评价,还要重视对小组的评价,评价合作学习小组的合作过程和效果。并对表现突出的小组进行表扬和鼓励。同时组织学生进行互评,要求学生正确评价所在组的小组成员和其他小组的表现。帮助学生认清自己在合作学习中的作用。在教师评价和同学互评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自评,让学生审视自己、反思自己,进而提高自己。在具体的评价过程巾教师要注意集体和个体的统一、过程与结果的统一、激励性与客观性的统一,作出恰当合理的评价。要推进合作学习在小学品德和生活课教学中的运用。教师要认真学习合作学习的理论内涵和精神实质,灵活地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并在实践中探求新的措施和策略,提高小学品德课的教学质量。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中,合作学习模式有助于课堂动态的生成,作为教师,要懂得基于学生的认知与心理特点,营造合作分为,在实践中帮助学生提升自我素养,让学生爱上品德与生活课。

参考文献

[1]孙红英.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论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5(1)

[2]张金忠.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上的情境创设[J].科普童话:新课堂,2015(9)

[3]马睿睿.如何提高小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参与度[J].课程教育研究,2014(33).

作者:王铁英 单位:吉林省四平市铁东实验小学

第四篇: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的情景创设

近几年,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在小学教学中逐渐引入情境式教学,注重教学模式的应用,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小学品德与生活这门学科中,教师能够利用生活中的一些真实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教学的关键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知识,能够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当前,小学低年级一般都开设《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从小培养小学生具有良好的品德,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于助人的品德,为学生的后期发展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引导学生交流、沟通,建立生活化的课堂,让每一位小学生都能够发挥自我的潜能。在这种情况下情境式教学被引入课堂中,有效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情境教学模式的内涵

(一)情境教学的含义

情境教学模式主要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课堂实际需求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感受间接或直接的教学情境。教师在模拟生活情境的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学生能力,升华感情,使学生从情境学习中获得学习经验。

(二)情境教学模式的目标

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情景使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和经验,并将这些知识和经验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实现生活情境与课堂情景的转移,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三)情境教学的框架

情境教学模式的主要框架: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活动体验,将情境内化迁移。实际上创设情境就是创设教学需要,创设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情境教学中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知识和经验。内化迁移主要通过情境教学使学生学习后将知识和经验等内化到自己的认识结构中,并在日常生活中很好地应用这些知识和经验,实现情境迁移。

二、优化小学品德与生活情境教学的措施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小学生一般都具有较强的好奇心,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多媒体情境,实现多媒体情境教学。多媒体可以连接网络资源、影音资料等,将声、光、色等结合在一起,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播放学生比较喜欢的动画等课件内容,将教学重点设计成课件,利用多媒体展现出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又如在进行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一个拾金不昧的情境,将拾金不昧的故事制作成一个卡通动画模式,在课堂中展示给学生观看,教师针对创设的情境提出几个问题,学生看完情境动画后进行分组讨论,并派各组代表回答问题。通过这个情境的设计,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在促进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虚实创设情境

知识一般都是从生活中积累而来,所以在课堂中教师创设情境教学时必须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将学生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连接起来。在进行情境教学的过程中必须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能够在课堂情景中找到生活的影子,感受实际生活中的知识,使学生更好地感知情境,同时调动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应用和对生活经验的巩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课堂情境的设置可通过模拟实践来实现,课堂情景设置的目标是让学生将知识应用到真实的生活中,提高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真实的情境往往在人们生活中客观存在,而虚拟的情境一般是人们出于某种需求而创设。例如《品德与生活》教材形式的选择充分考虑了农村学生的现实需求,但是教材中仍然有一些情境无法与农村实际生活相吻合,这时就需要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来提高两者间的联系,将真实情境和虚拟情境完美结合起来,优化课堂情境,消除学生对情境的陌生感,使课堂更加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创设丰富多彩的课堂情境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课堂情境教学的设置要依据学习目标进行调整,同时结合不同的体验内容创设不同的课堂情境。课堂体验形式可以通过很多方式实现,如语言表达、实践操作以及角色扮演等。例如在《保护水,节约水》内容的学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淡水资源的匮乏,使学生比较直观地认知地球上的水资源。另外,在生活与品德教育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关爱残疾人,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创设情境进行教学。如课堂上教师找学生扮演盲人,用黑布蒙上学生的眼睛找座位,让学生体验盲人在生活上的种种障碍,从而使学生能够体会关爱残疾人的意义,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三、结束语

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中创设情境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引入一个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体验各种生活内容,从而获取更多的知识和经验。有利于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生活技巧,为学生踏入社会奠定基础,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倪福庆 单位:永吉县万昌镇中心小学校


    更多自然科学论文详细信息: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方法(4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zrkx/162565.html

    相关专题: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初中体育教学设计


    上一篇:活禽交易市场的消毒与效果评价
    下一篇:没有了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