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女性主义的兴起
女性主义也称“女权主义”,是指为结束性别歧视和压迫,促进男女阶层平等而兴起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发轫于文艺复兴时代。这一时期部分学校放宽入学条件,学生无论贵贱、男女均可接受教育。随着受过教育的妇女越来越多,女性政治诉求的声音也越来越响亮。1791年,法国大革命的妇女领袖奥兰普·德顾热发表了《女权宣言》,此事件成为女性主义运动真正开端。之后,女性主义共迎来了两次不同主题的运动高潮。第一次运动高潮发生于18至19世纪初,女性主义运动主要要求获得与男性同等的选举权等政治权利。20世纪中叶,女性进一步觉醒,推动第二次高潮的到来。运动从争取权利平等的浅层斗争转向抨击性别歧视和男权主义的深层次斗争,推动了女性主义学术研究。女性主义慢慢扭转单纯的反对男性霸权的传统政治腔调,作为专门的课题进入西方高等教育与研究机构。此后,将“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批评方法和理论视野的研究渐成规模,其内容逐渐融入到社会学科的不同领域,走上了多元发展的道路。
二、女性主义与新闻传播学的“联姻”
1977年,西方杂志《新闻与大众传播季刊》将“女性”归入到了“少数群体”这一年度索引词汇,开启了“女性与传播”的话题讨论。次年由美国著名女传播学者Tuchman与他人合著的论文集《炉床与家庭:媒介中的女性形象》面世,开创了“性别与传播”研究的先河,女性主义媒介研究正式诞生。女性主义文学研究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进入我国,但它并没有在新闻传播学界成气候。直至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的召开,人们才开始用女性主义的思维和眼光审视媒介传播。此后,女性主义媒介研究在我国遍地生花。
三、女性主义在我国新闻传播中的应用现状
女性主义媒介研究既保留了新闻传播学的理论框架,又继承了女性主义的批判传统。我国学者从新闻传播学的“传者”“信息内容”“受众”三个领域出发,将女性主义媒介研究的关注点相应的聚焦在女性传者、媒介内容和女性受众这三个方面。
1、传者:女性从业人员在媒体中处弱势
长期以来,男性一直在我国媒体行业占据绝对优势,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媒体中男性从业者的人数远远多于女性,二是媒介机构的决策权大都掌握在男性手中。从从业人数上看,新时期以来,尽管投身传媒事业的女性人数日益增长,也只是占到总人数近四成的比例。据《中国女性新闻采编人员人力资源数据简况》显示,2007年,中国新闻媒体女性从业人数占总数的37.8%,广播电视行业略高,占40%。①从决策层来看,媒体机构中的上层管理者也以男性为主,中高级决策人员分别占到了90.4%和95.6%,女性的领导权不到10%。以央视春晚导演为例,尽管哈文已经分别于2012年、2013年和2015年三度担当总导演,但从春晚历年来的指导人次来看,男性仍然把持着春晚的操控权。根据诺依曼的“沉默的螺旋”理论,男性从业人员在我国媒体中占大多数,控制着媒介视角和话语权,女性作为少数,在媒介产品生产过程中,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很少得到表达和认可。在有不同主张时,不得不屈从男性主流的看法或保持沉默,从而在无奈或集体无意识中丧失女性话语权。可见,在我国新闻传播机构中,女性普遍处于弱势地位。
2、媒介内容:局限的女性形象
解读媒介文本编码的女性形象,是研究女性主义媒介传播内容的主要方向。现实媒介传播中,女性形象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忽略女性形象;二是扭曲、贬抑女性形象;三是将女性形象作为男性的附庸呈现。(1)女性形象的缺失。在男性掌握着媒介核心资源的当下,女性通常被放逐在话语权力的边缘或被排斥在外,其形象得不到显示。以新闻报道为例,一项针对我国主流报刊的统计调查发现,男性新闻人物出现的频次、被引用的频度等都大大超过女性,是绝对多数的主角。在主要新闻人物中,男性占八成多,女性不到两成。央视2015年春晚中,最为典型的代表就是由王丽坤等女演员呈现的“四大美女”节目在彩排最后一环被拿下,令演员和网友无不遗憾;而在除夕夜,《中华好儿孙》歌曲主唱的“硬汉形象”受足了媒体追捧。(2)女性形象普遍遭到“贬抑”。著名传播学者李普曼认为,人们对特定的事物持有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这种观念和印象称之为“刻板成见”,它通常伴随着人们的价值评价和好恶感情。大众传播对“刻板成见”塑造的力量是强大的。从女性主义媒介研究的角度出发,当前,刻板成见困境中的女性形象普遍遭到贬抑。如今年的春晚小品中出现了“剩女”“卖女儿”“捐闺女给大学生”“女领导主要工作就是睡觉”等贬损女性形象的笑点,无形中给受众留下了女性“靠潜规则上位”“不务正业”等的印象。(3)女性形象被定义为男性附庸。当前我国媒介传播的信息中,仍多把女性形象局限在家庭关系和环境中,按照传统的观念被定义为男性的附庸。如本届春晚总导演哈文因其女性身份而备受关注,在诸多报道中,不乏见到这些贴在哈文身上的标签:“春晚背后的女人③”“李咏妻子”“法图麦妈妈”等。再如节目《高手在民间》中出现了身着围裙和佩戴套袖的女性草根明星,其形象就被明显地框定在了家庭中。即使家庭主妇、全职妈妈等草根在春晚的演唱中展现了“女性化”的表面现象,背后却隐藏了“男性附庸”这样不平等的实质。
3、受众研究:女性新闻受众缺失
2000年北师大艺术系影视专业的学生以“青年女性与娱乐节目的关系”为主题,对北京地区的年轻女性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我国新闻受众中存在女性受众缺失的现象。例如女性受众收看的内容集中在肥皂剧、电视购物、美食和居家生活技巧等节目上,注重媒介的娱乐功能;而男性则更多地关注社会新闻和实用信息,是新闻受众的主要部分。再如在2015年春晚小品《喜乐街》中,当手拿遥控器的贾玲被问到“看什么”的时候,她的回答是“喜乐街”——一档即兴的娱乐节目;小品中被多次提到的“女汉子”参加的《爸爸去哪儿吃》《谢天谢地吃来了》《奔跑吧,吃货》》等都是娱乐节目。可见女性受众倾向的内容与男性聚焦的精英文化相去甚远。
四、走出女性主义传播的困境
1、增强女性话语权
数据显示,我国媒体机构中,女性从业者占少数且在领导决策层的人数也微乎其微。这就需要在实践中为女性提供公平的就职机会。首先,媒体机构需要打破用人机制,平等地吸收女性工作者,增加传播女性传播主体的人数。其次,媒体机构也需构建科学的、可预期的晋升通道,以能力作为提拔依据,选取有能力、有思想、有胆识的女性作为管理者进入领导团队,从决策层强化女性话语权。
2、增强女性意识,破除刻板印象
当前,我国媒体传播的内容还存在不同程度的性别歧视,媒介内容常常从同情女性、鼓励妇女等男性主义的角度出发制作和传播,浓墨重彩的打造男性视角下的传统女性形象,甚至热衷于女性性感身体的叙事。这种传播环境下,很少有人能公正的看待性别问题,女性形象易被置于刻板成见和符号贬损的尴尬境地。因此,媒介传播主体必须增强女性意识,不再将女性作为欲望叙事、性感传播和消费对象④,向受众展现真实、全面客观的女性形象。
3、提升受众媒介素养,充分发挥媒介价值
媒介素养不高是致使我国女性受众在新闻受众中缺失的重要原因。长久以来,我国女性一直以家庭事务作为生活重心,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时间有限,因而在获取、理解和传输信息等方面的表现难以达到男性同等水平,所以更倾向选择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娱乐消闲节目,对新闻内容的热情度不高。为此,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大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女性享用新闻传播资源的能力,使她们能够充分利用媒介完善自身,共同参与社会的建设和进步。
五、结语
自1995年北京召开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以来,女性主义与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深度结合,开启了我国“凤眼看世界”的新纪元。但需要正视的是,现实媒介传播活经济管理论文动中,女性形象从传者到受众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失。相信通过增强女性意识、提升受众媒介素养等途径,我国的社会性别传播结构会逐步得到优化,女性形象得以真实客观的展现。
作者:张钗 单位: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相关专题:案外人执行异议申请书 图书馆管理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