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调查对象及方法
以中南民族大学2011级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为整体抽样调查对象,对2个班中的65名学生进行随机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内容共设33个封闭式问题,12个单选,4个多选。调查问卷集中发放,当场无记名填写,当场回收有效答卷63份,回收率达97%,符合统计学标准。
2、调查结果与讨论
经统计我院2011级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对动物生理学实验课程的调查结果与分析如下:
2.1关于学生学习兴趣的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普遍认为设置《动物生理科学实验》课程是有必要的(93.9%),并且绝大部分认为该课程跟自己的所学的生物技术专业有关系(70.8%)。在开设的五个动物生理学实验课中,学生最感兴趣的实验是理化因素对心脏活动的影响(66.2%),而对理化因素对离体小肠平滑肌活动的影响的兴趣最低(33.8%),这可能与实验现象是否有趣有关。
2.2关于学生对实验课的看法和建议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实验课和理论课应同时进行,两者相辅相成,才更有利于加深对动物生理学教学内容的整体理解。但目前的教学情况却是理论课结束后的下一学期才开设实验课,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能突出知识整合与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在实验课和理论课的授课顺序以及间隔时间上,还需要进行新的调整。关于数学学时,我院《动物生理学实验》的学时数为36学时,大多数学生(68.8%)认为本课程的教学学时数比较合理,但仍有部分学生(20.3%)认为偏多。考虑到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学习课程多,学习范围涉及多个交叉学科的相关课程,目前的学时数只能基本保证他们对动物生理学实验的掌握,已无再减少的可能。关于教学内容,学生普遍认为课程教学内容合理(96.9%)。应用多种教学模式,着眼于推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将教学重点放在组织和指导学生独立学习上。我们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性实验技术、技能的训练及重要仪器设备的应用;第二部分是经典的基础性和综合性实验,对学生进行生理学实验技能与技术、分析问题能力的训练,按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分类进行学习。关于教学方式,近一半的学生喜欢自主实践操作为主的教学模式(53.8%);其次是以详细讲解并示范操作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26.2%);另外有部分学生喜欢小组竞技形式的教学模式(12.3%),在未来的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此外,大部分学生对老师较长时间的讲解可以做到认真听讲(60.0%),但也有不少学生觉得很烦想早点结束实验(23.1%),还有些学生由于实验预习很充分而觉得不想听(10.8%)。针对这种情况,要求指导老师在讲解时需要精炼内容,突出重点,提示关键环节,给学生留下联想和思考的空间。关于师资和实验条件:动物生理学实验内容涉及广泛,要求授课教师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操作技能,尤其在仪器使用和手术操作方面应给予学生更多更细致地指导。虽然我们已经采取小班授课,每次课1位老师指导)15-20名学生,但仍无法做到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全面的指导。此外,调查结果显示56.9%的学生认为实验室设备和实验条件一般,这使得学生不能及时地与老师进行沟通和互动。因此,我们需要加大对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增加新的实验教学设施,如显微数码互动教学系统等。关于考核方式,大部分的学生希望实验课的考核以实验报告(38.5%)或开卷(30.8%)的方式进行,而少部分学生希望以闭卷(15.4%)和设计小实验的方式(15.3%)进行考核。现有的考核体系主要重视理论内容的测试,学生习惯于考前死记硬背应付考试,从而忽略了应用能力的考核[2]。本课程考核注重考察学生的应用能力,包括基本性实验操作技能和常用设备实验设备的使用,如实验动物的捉拿和给药、组织分离和插管、BL-41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的使用等操作。此外还考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样的考核方式可以逐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研作风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
2.3关于学生学习心理活动的调查。
调查结果发现,大部分学生在实验获得成功后有较强烈的喜悦感,这种积极的情绪有利于学生保持对实验课的兴趣,加深对实验内容的印象。实验过程中多种因素可引发学生的积极情绪,其中实验现象和结果有趣是最大的诱导因素。除了积极的诱导因素,还有许多消极因素可能导致学生不喜欢实验,实验课堂上部分学生明显表现出不主动不愿意不忍心杀实验动物,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向学生表明实验动物对生理学和生命科学的重要贡献,表达对实验动物的尊重。
3、改革设想
针对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如何在缺乏解剖学、组织学等课程的情况下教授动物生理学,如何利用有限的学时使学生尽可能掌握动物生理学实验的技术和技能,这些一直是我们思索的课题。通过这次实验教学情况调查与分析,我们对今后的实验教学提出以下改革设想:尽可能增加实验课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要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做到授课生动、华章》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陈微微 曾小英 单位:中南民族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