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就业指导对策与思考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社会各个领域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逐步实现智能化的发展,这种环境背景下,要想获得好的就业,就需要加强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明确新形势下大学生群体的变化情况,了解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不足,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进行调整与改进,给予大学生科学的指导与帮助,使其能够明确自我发展的方向以及目标,能够在合适的工作岗位上绽放光彩。本文就对移动互联时代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进行分析和思考。
关键词:移动互联时代;大学生;就业指导;对策
一、引言
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其实就是政府的人力资源保障部门以及下属的人才市场、高校学生处、就业指导中心等对高校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传统的就业指导方法存在着同质化的、程序化的特点,当前就业市场逐渐实现信息化,并日趋完善,在这种新形势下,传统的就业指导方法是无法满足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群体的就业需要的。所以需要一种满足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群体特点的就业指导方法,使就业指导的内容更加丰富,涉及的单位更广,发挥的作用更大。
二、移动互联时代对大学生群体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第一,机遇。学生生活层面。大学生是移动互联网应用的主要群体,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都会使用到互联网,比如学生之间的日常休闲娱乐、出行订票、网上订餐等,[1]使用互联网能够使其生活更加便利。同时互联网的应用也使得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发生转变,这种变化是大学生所接受和认可的,而且在大学生的影响和带动下,其他群体也开始应用互联网,使其应用更加广泛,为人们的生活、学习以及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学生思维模式层面。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得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得高校学生的思想意识以及行为等也逐渐开放,相比于上一辈,他们的思想认识更加新奇,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对于问题的看待和处理方法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其思维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此外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变化也涉及他们的职业观念,学生在就业时自我认识比较强,他们知道只有强化自己的素质水平以及实践技能才能够被社会所接纳,[2]才能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找到好的、合适的工作岗位。对于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变化需要高校就业指导的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审视,对其就业指导的内容以及方法进行科学的调整与设计,了解学生的就业指导需要,并以学生能够接受的方法进行就业指导。知识获取渠道层面。移动互联网时代,知识获取的方式逐渐发生变化,并呈现出一定的特殊性,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依旧是阅读,新媒体时代,阅读逐渐发生成为立体化的阅读方式。[3]新媒体时代,阅读注重将文本和读者作为中心,传统的阅读方式注重的是传统媒体对于信息的采集与发布,新媒体时代注重的是读者参与到阅读中,并实现良好的互动,实现参与性的阅读。新媒体时代,大学生阅读是一种“浅阅读”。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量逐渐增多,大学生要想在更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一般不会深入的阅读,只是浏览性的阅读。“浅阅读”通常是由于学生的兴趣引起的,学生更加注重的是感官上的享受,对于阅读的实际效果以及知识性内容并不重视。此外,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知识获取的方式还呈现出“杂阅读”的现象,[4]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网络化的阅读速度逐渐加快,具有一定的跳跃性,并且网络上的阅读不会受到时间以及空间的局限,使得读者阅读的内容比较宽泛,甚至出现一些低俗的阅读内容,影响读者的阅读品味。总而言之,大学生的知识获取方式的变化也使得就业指导工作遇到了一定的挑战。第二,挑战。移动互联网时代也给大学生群体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容易出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以及崇洋媚外等不良的思潮。集体主义淡薄,个人自由主义泛滥。此外网络上还有很多不良的黄色信息以及扰乱政治经济的黑色信息,使得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倾向出现偏差。
三、移动互联时代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分析
第一,指导模式缺乏创新。通常来讲,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方式主要是就业信息的获取、面试指导、人才招聘会以及就业报告会等。[5]就业信息的获取就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线上、线下等多样化的方法获得就业求知的信息。面试指导就是为大学生模拟真实的面试场景指导学生的面试行为。人才招聘会就是邀请企业到学生举办招聘会。就业报告会是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召开与就业有关的专题报告会。这些方法都是传统的就业指导形式,这些方法虽然对于学生的就业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就是活动的指导者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不足,学生在就业指导中处于被动地位。而且传统的就业指导缺少人性化的理念,在指导过程中缺少针对性,千篇一律,不能满足时代发展对就业指导提出的要求。第二,指导内容过于单调。对国家的就业政策进行解读、提高学生的面试以及信息获取能力是目前高校就业指导的主要内容。高校会为学生讲解国家以及地方的出台的大学生就业政策、落户政策等,为靠公务员、村官以及事业单位的学生梳理流程。[6]此外还有对学生进行简历制作、面试着装以及沟通等内容指导。这些就业指导内容只能解决就业过程中的一部分内容,不能从根本上为学生解决就业问题,也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对就业方向。移动互联网时代,就业指导内容应更加宽泛,传统的就业指导流程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而且新时代学生在就业时不再一味地考公务员、考事业单位,他们想自主创业、出国深造等,如果就业指导内容依旧局限于考试上的指导,会使指导效果受到严重的影响。第三,缺乏专业的就业指导团队。高校就业指导人员是就业指导工作开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就业指导人员的能力水平将对就业指导工作的效果产生直接性的影响。近些年来,高校加强对辅导员依旧就业指导人员的培训,教师队伍的理论以及实践能力在不断提升,但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目前教师队伍达到的能力水平还不够。现阶段,高校就业指导人员的知识结构更新缓慢,而且比较单一,简单的培训一下辅导员之后,其就变成了就业指导人员,这种能力水平的教师是不能满足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就业指导的实际需求的。需要指导教师能够科学的、充分的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手段对学生的就业指导进行深入的学习与研究。
四、移动互联时代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
第一,创新就业指导方法。新时期,为达到理想的就业指导目标,实现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必须创新现有的就业指导模式,其中“第三屏”就业指导方法称为正确之选。“第三屏”与电视屏幕、电脑屏幕有区别的,将手机作为主要代表的“第三屏”,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第三屏”已经成为信息的重要载体,[7]也是大学生进行信息沟通交流的主要手段。在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第三屏”的积极作用,将就业指导与互联网相结合,促进就业指导的有效性,能够对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以及失业情况等进行分析,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准确性的指导。同时将手机作为主要的载体,在就业指导中进行“第三屏”信息化建设,实现就业指导的微信、微博等软件平台的建设,这样学生能够通过手机会当前的就业形势、相关数据等信息进行及时了解,能够对就业理性地对待,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以及目标,为就业做好准备。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应努力实现“第三屏”的信息化建设,提高就业指导的水平,使就业指导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第二,丰富就业指导内容。新形势下,要对大学生的就业进行科学的指导还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就业指导内容,这是需要做的首要工作。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更加青睐于不受时空限制的信息传播方式,愿意从手机中获得丰富、趣味性的信息,喜欢碎片式的信息获取和阅读方式。[8]对于大学生的这一特点,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应加强内容的丰富与更新,不能只是单纯的对国家的就业政策、现状以及公务员、事业单位和大学横村官的考试流程等进行讲解,这些枯燥的内容与时代发展是不相适应的。新时期,学生更愿意听到的是高校对于未来就业以及行业发展趋势和前景。第三,重视就业指导团队建设。加强就业指导团队建设,强化其能力水平。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主要包括对移动互联网的认识、对网络信息的判断能力、使用互联网的技术水平以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传播能力等。大学生就业指导人员是否具备这些能力对于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就需要努力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能力水平,积极促进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中心教师的培训,使其更好的了解、参与和使用移动互联网技术,让他们使用微信、微博,努力接受新鲜事物,学习新知识,结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特点对就业指导方案进行优化设计,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线上以及线下的求职招聘,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实现高效的就业指导。
五、结束语
当前移动互联网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其应用范围也逐渐广泛,对传统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冲击。移动互联时代下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进行优化和调整是十分必要的,有助于大学生的发展与进步。为此高校应明确移动互联网时代发展的特点,加强“第三屏”信息化建设,丰富和更新就业指导的方式与内容,全面提升就业指导教师的能力水平,使得传统的就业指导不足得到弥补,使大学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失业情况等有全面的认识与了解,明确自我的发展方向,为今后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亮.大数据时代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研究[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6):60-62.
[2]陈璐.互联网思维下的“90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创新[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5(04):36-40.
[3]贾杏.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新举措[J].当代职业教育,2015(07):102-105.
[4]薛泉祥.移动互联时代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5(33):74-76.
[5]刘陈姣.移动互联时代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对策探索[J].亚太教育,2016(08):31-32.
[6]薛超,王志涛.移动互联在高校就业服务中的应用初探[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6(03):89-91.
[7]张涓.移动互联时代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对策探索[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6(05):139-140.
[8]张海燕.利用微信平台开展高校就业服务指导工作的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4(10):77-79.
作者:黄梁
第二篇: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研究
【内容摘要】残障大学生可谓是特殊人群中的佼佼者,他们并没有因为自身先天或后天的缺陷而自暴自弃,相反,通过不懈的努力而获得了公众的认可,并因其特殊的成长经历而备受关注。市场经济体制中竞争机制的渗透,使得大学生之间的就业竞争不断加剧,加上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导致当代大学生面临着严重的就业难问题。目前,就业指导已被纳入大学生教育的重点科目予以开展。本文在对残障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现状作出分析和论述的基础上,就残障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及其对策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残障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
残障大学生由于其特殊的成长经历,所以其较之普通大学生具备更强的心理素质和精神品格,这为其成功就业做好了铺垫。与普通大学生一样,残障大学生也有通过就业实现人生价值、职业价值的诉求。但是,残障大学生因为自身生理存在一定的缺陷又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心理问题,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就业困难问题。根据和谐社会主义建设要求,我们应该给予残障大学生就业更多的关注和指导。有关残障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方面的研究,也日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残障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是高校开展残障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主要依据,其合理性和全面性直接影响了教育的实效性。残障大学生属于大学生群体中较为特殊的一部分,他们不仅面临普通大学生存在的就业难问题,同时还存在更加严重的就业心理问题。但是,现阶段大多数高校所建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中,常常偏重于专业理论知识教学,而忽视了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辅导。由于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中内容建设的不全面,对大学生实施的集体主义、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针对性、目的性,不仅造成了大学生时间、精力上一定程度的浪费,还对他们未来的就业实践造成了误导。素质教育着重强调大学生身心的全面、均衡发展。心理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中的缺失,不利于教师对大学生个性的掌控和应用。尤其对于残障大学生而言,教师方面心理关怀的缺失,影响了其对自身及就业价值的认识,面对就业问题难以维持积极的态度,作出正确的处理决策。此外,部分残障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内容设置缺少指导性、新颖性,只是单纯地进行空洞的理论知识教学,不能成为残障大学生就业实战中行之有效的策略。以大学生就业政策传导为例,仅仅是简单地进行政策法规堆积和罗列,缺少系统规范的处理,不利于大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二)课程模式。经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当代大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的需求集中体现为全程化指导和个性化指导。然而,在就业指导课程实践的过程中,有些高校由于对此项工作重视不足,所开展的项目大多针对高年级毕业生进行,却忽视了在整个高校教育过程中的渗透。大学生正确就业意识和认知的养成是一项循序渐进的工程,并非一蹴而就。短时间内集中进行大学生就业指导训练,难以取得良好的收效,而且也不利于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制定。相较于普通大学生,残障大学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就业难题,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毫无信心可言。入校初期就开展就业指导活动,有利于形成残障大学生正确的就业认知,这对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也有极大的益处。反而言之,学习信心的提高,将会使残障大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掌握专业技能,也为其未来成功就业提供了基础。除此之外,部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还存在教学方式方法亟待创新的问题。相关教师教学缺少对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等素质教育观念的渗透,采用统一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对不同大学生个性特征、成长背景以及学习专业的考查,久而久之影响了大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开展的教学活动形同虚设。残障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指导性、针对性的缺失,导致教学实效不尽人意。
(三)师资建设。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其具备的职业素养和业务能力直接影响了教学实效。目前,高校普遍存在专业化师资队伍匮乏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数量与专业。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普及化发展,高校生源数量不断增长,由此暴露出了严峻的教师人员数量不足的现象。有些高校为了缓解教师与学生数量不对等的矛盾,由就业指导中心教师、学生处工作人员或学院负责人等出任大学生就业指导一职。但是,人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有限,这些教师身兼数职,难以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做到面面俱到、得心应手。另外,高强度、高密度的工作占用了他们大量时间和精力,很难再抽出额外的时间认真准备就业指导课程,也没有时间参加校内外组织的培训活动。纵使这部分教师可能拥有十分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由于后期培训不足,导致他们专业知识及技能上的落后,难以提供完善的就业指导服务。很多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教师还存在运用残障人士特有语言等技能匮乏的问题,造成与残障大学生沟通不顺,进而影响了就业指导的效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相关教师特殊技能的匮乏与其他大学生沟通上的差异而出现困难,还容易引起残障大学生的自卑心理,导致他们由于自身的缺陷而自暴自弃,不利于其身心健康成长。
二、残障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对策
结合分析,现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建设残障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对策,以供参考和借鉴。
(一)完善内容设置。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育是一项庞杂的工程,涉及到众多学科知识的运用。在现有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基础上,高校应该结合实际情况,不断优化其内容设置,指导相关教师进行系统化、层次化处理。具体而言,大学生就业指导内容应该随着经济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变化,不断补充和完善对当前就业形势发展的分析,以保证就业指导的时效性。同时,对于残障大学生就业指导而言,相关教师还需要结合他们的个性特点和专业不同,合理地开发教学课程项目,给予他们最深切、真实的关怀,从而指导其更好地应用于就业实践。另外,残障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还要着重注意心理素质教育的融入和渗透,认真分析残障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本质,有意识地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排解他们的苦恼,帮助其树立良好的心理素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就业指导教师要善于利用网络媒体的优势,搜索与残障大学生就业指导相关的信息,并经过系统化处理后融入到课程内容体系当中,以扩展残障大学生的就业视野,使之认识到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的广泛性,从而增强他们择业、就业的信心。值得注意的是,在就业指导课程内容表现形式上,要兼顾残障大学生生理上的缺陷,为其提供盲文、音频等,让他们拥有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
(二)优化指导模式。为了让广大大学生能够尽早了解和重视就业问题,并使之合理地规划与定位职业发展,应实现就业指导全程化。所谓的全程化就业指导,是指在大学生的入学初期就进行就业指导渗透,通过师生交流、专题讲座、专家报告等活动,针对各年级阶段的大学生开展就业指导教育,树立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发展观和择业观,为其未来成功就业做好铺垫工作。与普通大学生一样,残障大学生同样希望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去学习并由此实现自己的职业价值。但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使得残障大学生面临着更加艰难的就业问题。对此,高校应该尽早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在保护残障大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下,使之深刻认识到市场竞争的残酷性和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激励他们在更加努力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帮助他们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发展规划。在此过程中,就业指导相关教师要秉持一视同仁的态度,给予残障大学生更加全面、深切的关怀,注意对其评价方式的优化与创新,通过相对温和的言语给予他们指导和激励。除此之外,鉴于残障大学生存在生理上的缺陷和心理上的问题,有条件的高校应该开设残障大学生就业指导特训班,为之建设针对性更强的就业指导课程,将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等素质教育理念落实到实处。
(三)加强师资建设。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的主导地位得以确立,其专业化建设尤为重要。因此,师资建设亦应作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重点项目予以实施。针对就业指导师资力量不足现象,高校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整合校内建设资源,积极引进优异教学人才,以满足扩招的需求。在此过程中,高校需要建立可行的发展规划,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有意识地进行扩招,满足学生受教育需求的同时,保证教育实效。同时,高校还应该根据教师们的日常表现,给予他们适度的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帮助其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激励他们投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教学研究上。除此之外,高校还应该定时定期开展培训活动,及时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专业化水平,树立其良好的职业责任和教育理念,并督促他们付诸于实践。对于残障大学生就业指导也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怀,培养相关教师一定的特殊语言沟通能力,大力推广素质教育理念,使之与特殊大学生群体建立和谐稳定的师生关系,以此来促进全体大学生的发展,实现自身的教育价值。值得提出的是,教师作为教育培训的主体,单纯地依靠学校培训还难以满足综合素质提升的需求,因此需要相关教师树立正确的终身学习意识,通过不同途径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
三、结语
总而言之,建设残障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由于个人能力有限,加上各院校就业指导实践存在差异,本文对残障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研究可能存在不足。因此,希望教育界其他学者给予残障大学生成长更多关注,结合当前经济市场就业发展趋势和高校就业指导教育实际,提出更多完善残障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建议。
作者:张洪杰 王伟
第三篇: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路径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规格、数量等产生了一定的变化.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开设就业指导课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大学生拥有更多的社会需要的实践经验和能力.但是受到就业指导课的教材单一,教学内容空泛等因素的影响,就业指导课教学效益待于进一步的提升.基于此,本文结合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实践,就提升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有效性的路径展开了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有效教学;路径
高校开设大学生指导课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对于人才的需要,让大学生有意识的对自己的能力进行调整,为大学生提供进行社会实践的机会.同时让大学生了解自己在就业中的权利,不要盲目的为了工作而放弃自己的权利.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就业形式的分析,促进大学生积极的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自己的素质水平,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并且适当的为大学生讲授一些就业的方法以及自己进行创业的途径,以便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的能力.近几年迫使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但如何进一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还需进一步的探索.
1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对就业指导课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虽然很多高校都在严峻的就业压力下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但是在认识层面上对就业指导课却并不是特别的重视,甚至认为该课程并没有设置的必要.主要是因为在一些高校中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单纯的认为是一种社会实践课,认为平时已经开设了实践活动的课程与该课程存在一定的重复性.还有的高校认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仅仅是为了帮助大学生实现就业的一种方式,但实际上帮助大学生完成就业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准备工作,不可能通过简单的一些知识讲授,几节课就完成的,一定要提高认识将大学生就业长久的抓下去.1.2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方式创新度不高虽然我国高校都开设了大学生就业课,但是都是各个学校自己安排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也没有统一的教材,更没有统一的教学目的,还处于自由发展的状态.而且在讲授的过程中仍然是以教师讲述为主,缺乏学生互动的过程,无法满足大学生对于就业所存在的一系列的问题.尽管开设了这个课程,但是大学生却不能从该课程的学习中获得任何有用的知识.而且开设的课时也比较随意,易造成教师和学生的不重视.1.3就业指导课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内容上来说,讲授的内容还停留在对就业形式的分析,如何选择职业等的范围,内容过于陈旧过时,不能满足大学生对于就业的一些需要,总是进行一些空泛的理论讲述,而忽略了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大学生都需要不同的就业指导.使得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方法缺少个性化和多样性,应该努力扩大教学范围,将大学生的能力测试,职业规划等内容纳入课程范围之内,提高该课程的实用性.1.4就业指导课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是一门非常复杂的课程,涉及的知识面也非常的广泛,包括心理学,社会学,公共礼仪等多方面的知识,这就要求该课程的教师一定要具有很高的理论知识体系和丰富的社会经验.但是目前我国高校中的教师水平参差不齐,缺乏必要的知识体系,而且由于高校的教师长期没有与用人单位有接触,也会导致在就业指导的时候由于知识的过时而导致指导的效果不理想.为了让大学生指导课开设的有意义,国家特别规定该课程的教师必须具有职业咨询师的资格.但是由于职业咨询师在我国才刚刚兴起,人才的缺口还非常大,远远不能满足各大高校对于职业咨询师的需求.所以很多高校对于该课程的设置还是由本校的教师来兼任,由于这些教师没有专业的职业咨询知识和经验,仅凭借自己的一些工作经历来讲授,很难保证课程教学的效果.1.5就业指导课德育教育效果不高由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设置的内容仅仅局限与就业的技巧等应急的方案上,而忽略了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使得很多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出现了眼高手低的情况,只想着要求工资待遇,双休等的要求,而忘记了任何工作都需要自己的付出辛苦的劳动,导致了大学生就业与用人单位用人之间的一些矛盾,出现了待遇好的单位挤破头,而待遇一般或者是二三线城市却出现人才缺乏的情况.
2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有效性的实现路径
2.1构建就业服务体系,建立结构合理的指导队伍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所面临的最大的障碍就是缺少专业的就业指导的教师.而教师的专业能力又直接关系到该课程的讲授效果.所以建设一支具有高水平的专业的就业指导的教师队伍,对于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首先,高校要加强对于本校的就业指导的教师进行培训,丰富这些教师的就业指导的理论知识,并且让这些教师更多的涉猎一些关于就业心理学,公共礼仪,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知识,使得这些教师能够更加有效的解答和梳理大学生对于就业所存在的种种疑问和迷茫.并在这些从事就业指导的教师中进行选拔,选出一些有志向进行大学生就业指导,愿意为大学生的就业提供帮助的理论基础较强的教师进行重点培养,让这些骨干教师来带动其他的教师共同进步和提高.其次,积极聘请企业的人力资源部的人,经理等涉及招聘人才的管理人员到高校做就业指导的顾问,让大学生可以获得关于就业指导的一些更加专业的回答,而且可以更多的了解企业对于人才的需要,可以有意识的来培养自己的能力,改变自己的缺点,对未来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要求都有一定的清晰的认识.高校还可以定期的举行一些关于大学生就业的研讨会,让一些专家与大学生进行直接的对话,提高其面试时的经验.2.2以全过程就业指导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丰富复杂的课程,由于在我国这门课程才仅仅是刚起步,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这方面的教师进行刻苦的钻研,以便建立一套完整而全面的就业指导的理论体系.一方面,教师要加强对于毕业生的就业调查,包括毕业生在就业之后的任职情况进行收集,明确毕业生在就业和就业初期最容易遇到哪些问题,需要哪些帮助.还要积极与用人单位和招聘部门进行沟通,了解企业更看中大学生的哪些素质,需要怎样的人才.这些信息的收集都可以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帮助教师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要加强对我国就业形式,本专业就业情况,包括大学生能力的分析,职业的预测等方面的研究,来提高就业指导课对于大学生的实用性.这两方面的努力都可以为就业指导教师的理论体系的建立提供一定的支持作用.而且对于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不应该仅仅在快毕业的时候才开设,而是应该在大学生入学之初就开设,然后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道德教育和职业道德的教育,长期对大学生就业进行指导.2.3通过互动式教学提升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在大学生就业指导的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的丰富教学模式,进行多样化的教学.由于就业指导涉及的知识非常广泛,使得单一的教师的讲解模式不能完全的满足大学生对于知识理解的需要,尤其在一些公共礼仪,人际关系这样的问题上,要尽可能的发挥教师的积极作用.教师要以身作则,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值得学习的良好的榜样,也可以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和礼仪的重要性,从而自觉的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运用演讲,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来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教学的实践性,教师可以更多的在课堂上运用情景模拟来进行教学.比如,将大学生就业在实际中遇到的问题拿来当作案例,让大学生在课堂上对这个情景进行模拟,可以模拟面试的过程,也可以模拟入职后的一些场景,让大学生对于就业时的情况有个更加真实的体会,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进行社会体验,让大学生去认识社会,了解社会,避免将社会想象的过于美好.总之,教师要通过增加与学生的互动来让学生参与到就业指导中,真正在这门课程中有所收获.而且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专业对大学生进行分班教学,因为专业不同在就业指导上运用的方法必然也存在着差异.还有对大学生反馈回来的问题认真分析和解答,除去大学生对于就业的困惑.2.4实施校企合作提升就业指导课的实践性高校要积极利用校企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的机会,增加大学生对于企业的了解,对于自身专业的认识.同时,通过这个平台也可以让大学生在毕业之前就拥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方便大学生在毕业后就业时的择业选择.而且在校企平台上,大学生可以得到企业中的专业人士的知道,更清楚的了解工作岗位的职责,有效的将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成社会需要的经验和能力.高校还可以积极主动的走出去,去了解与自己所设置专业相关的企业对于人才的需要情况和对于人才能力的要求.根据企业的需要来对本校的大学生进行培养,包括思想上的教育也包括专业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也可以将企业请到学校中来,让企业中的专业人士来为大学生讲解有关职位的技能需要,通过学生与企业的之间交流,让双方都对彼此的需要有所了解.
3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高校开设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就必须要从大学生就业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的提高就业指导的教师的能力,丰富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为大学生树立一个积极向上的榜样.并且丰富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方法,引入多样化的教学模式,积极进行校企合作,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让企业了解大学生对于职业的发展要求,也让学生了解未来职业需要的能力,促进大学生的就业.
作者:朱金龙 罗文雯 吴少进 单位:滁州学院 滁州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
第四篇:工作分析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应用
摘要:工作分析技术是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中的一项基本理论,个人导向的工作分析关注个人所需工作的胜任特征。将工作分析技术应用到就业指导课中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有益探索,工作分析技术可以使就业指导课的目标更加具体、更加细化。以医学生为例,结合工作分析技术在就业指导课中的应用实践,得出工作分析技术在就业指导课中实施的意义主要在于唤醒学生就业意识,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促进学生明确目标,指导学生进行学业规划。
关键词:医学生;工作分析;就业指导课
如何选择学生最喜欢的方式上好就业指导课,如何确保就业指导课的效果,如何能够最有效启发学生自我思考,树立就业意识进行学业规划等,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我们通过访谈、查阅资料及调研等方式,得知大多数学生更喜欢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小组活动、见习参观、操作练习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索式教学模式,而对教师讲授型的教学模式感到枯燥,也不能充分参与进去。本文将工作与组织心理学中的工作分析技术引入就业指导教学模式中,对教学组织过程进行了实践与研究。
一、工作分析的内涵及其发展工业与组织心理学
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诞生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其科学应用和实践取得了一定成就,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用科学的研究成果来解决现实中组织和个人存在的实际问题。工作分析是工业与组织心理学里的核心理论。工作分析又称职务分析,主要是对组织中某个特定职务的工作内容和职务规范的描述和研究的过程,其结果主要有三部分:工作职责、任职资格和工作说明书。工作分析可以分为两类:工作导向或者个人导向。工作导向的工作分析关注工作中的任务,而个人导向的工作分析则关注工作存在的实际问题。工作分析是工业与组织心理学里的核心理论。工作分析又称职务分析,主要是对组织中某个特定职务的工作内容和职务规范的描述和研究的过程,其结果主要有三部分:工作职责、任职资格和工作说明书。工作分析可以分为两类:工作导向或者个人导向。工作导向的工作分析关注工作中的任务,而个人导向的工作分析则关系工作所需的个人特征。个人导向的工作分析描述了个人成功执行某一工作所必需的个人特征,也称为胜任素质模型[1]。胜任素质是由知识、技能、能力和工作所需的其他个人特征组成的。前三个特征主要关注工作绩效,而“其他”特征则与工作适应、工作满意感和绩效相关联。“工作分析”一词产生于20世纪初,是由科学管理大师泰勒提出来的,他把工作分析列为科学管理四大原则的第一大原则,他的工作分析思想是“对工人操作的每个动作进行科学的研究,用以代替老的单凭经验的办法”[2]。芒斯特伯格是行为科学的先驱者,也被称为“工业心理学之父”,他对工作分析的贡献在于,“发现工作分析最为重要的工作是从“内行人”那里获取真实而准确的信息,而不是依据自己的操作体验”[3]。吉尔布雷斯夫妇继泰勒在动作研究的基础上,对工作分析的技术方法上和某些指导思想上做了改进,他们指出“通过提供恰当的设备,减少多余的动作来达到劳动生产率最大程度提高的目的”[4]。后期,宾汉、斯科特等心理学家又对工作分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二战之前以及二战期间,工作分析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工厂的人员选拔、培训、绩效考核等,同时还被应用于军事中,包括军官的选拔、任职资格制定等。从西方国家对工作分析的研究及应用可以看出,工作分析的研究现在更注重观测和记录人的工作行为方面,特别注重任职者完成工作的要素和细节,以及任职者如何达到高效率和高目标。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传入中国以后,工作分析技术也广泛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主要包括岗位资格标准制定、工作说明书撰写、员工培训、绩效考核等各方面,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奠定了基础。Ash和Levine总结了工作分析的11种用途,主要包括职业发展、法律问题、绩效评估、招聘和员工选拔、培训、确定薪资、效率/安全、工作分类、工作描述、工作设计、计划。对某一工作进行个人导向的工作分析,会得到一系列的胜任素质[5]。一旦工作的胜任素质确定下来,就可以为培训或者自我培养提供依据和导向。
二、工作分析技术用于医学生就业指导课的必要性
我们在就业指导课教学中引入工作分析,指导学生对未来工作进行个人导向的工作分析,得到未来工作所需的胜任素质,指导学生将这些胜任素质转化为学习目标,能促使学生树立就业意识,提升就业指导课的质量。将工作分析技术用于医学生就业指导课中,我们认为是必要且可行的。1.启发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学思想杜威主张“从做中学”,主张从经验中积累知识、从实际操作中学习,要求学生运用自己的手脑耳口等感觉器官亲自接触具体的事物,通过思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知识,最后亲自解决问题,要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为师生共同活动、共同经验的教学方式,活动和经验是主要的教学来源,教学活动也不再限于教室这一狭隘的空间之内。工作分析技术在就业指导课中的应用主要通过教师指导、学生体验的共同活动来增加学生的就业能力,活动的空间有教室和未来的工作环境,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学理念有共同点。2.工作分析技术的应用工作分析技术的应用是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深化,但与其有一定差异。体验式教学与工作分析技术的应用都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探讨和延伸,都是通过学生自己的体验得到锻炼和成长。但是它们之间还存在不同,主要体现在:第一,两者范畴不同。体验式教学属于教学模式;工作分析属于工业与组织心理学中的一门具体技术。第二,两者关注点不同。体验式教学注重体验过程;工作分析注重分析结果。第三,两者获取信息的过程不同。体验式教学是通过亲自体验角色来获得信息和认知;工作分析技术通过访谈、观察、体验来获得信息和认知。将工作分析技术引入就业指导课教学中,使学生从主观角度,通过具体访谈和细化观察,明晰未来的职业目标,对自己就业目标的实现与现状做出甄别与判断。3.工作分析技术在医学生就业指导中运用的基础和意义医学生就业目标比较单一,就业方向比较明确。医学生就业数据显示,90%以上学生毕业后选择进入医院从事临床医生工作。医学生课程安排主要是以3年在校学习基础医学加1-2年在医院学习临床医学,前3年在校学习期间,也安排了较多医院见习课程,同时,上课师资很多为临床专家,所以,医学生接触未来就业环境的渠道很多。就业方向的明确性和课程安排的实践性,这都为在医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中使用工作分析技术的提供了基础和环境。我们在一年级、二年级的医学生中做了一个调研,随机发放问卷300份,收回234份,有效回收率78%。92%的学生选择“要做一个好医生”;75%的学生表示“好医生的标准模糊”;68%的学生认为“就业指导课比较乏味”;65%的学生认为“好医生的标准为专业知识、技能强,沟通能力强”;60%的学生认为“目前获得好医生职业素质的渠道主要是教师讲授”。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将工作分析技术用在就业指导中,通过学生亲自观察、访谈的方式,能使学生直观的明确未来职业标准,能引导学生对现在自身能力进行评估,能帮助学生树立目标,同时在进行工作分析的过程中能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文字处理能力等。
三、工作分析技术在就业指导课中的应用实践
工作分析常用的方法主要有职务因素调查表、职务功能分析、职位分析问卷、任务清单等几种。其中,职务功能分析被认为是工作分析最有效的一种方法。职务功能分析是(functionaljobanalysis,FJA)(Fine&Wiley,1971)同时使用观察法和对领域事务专家进行访谈的方法[6]。20世纪90年代,职业信息网作为职务功能分析法的重要方法发展了起来,它提供了工作分析的6大领域:其中一半(经验要求、任职者要求、任职者特征)是胜任素质;职业要求和特殊职业信息涉及的是工作任务特征,职业特征则涉及的是其他与劳动市场状况和薪资相关的信息。在就业指导教学中,我们借鉴职务功能分析法,指导学生在进行工作分析时,结果包含胜任素质和工作任务两种要素。本次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就业意识的培养;鉴别自己的差距;明确自己的目标;制定短期目标,规划行动方案。以下是我们此次教学的主要步骤:1.前期准备阶段第一,建立适合本次课程的工作分析流程。以“引导学生主动树立就业意识,促进学生主动制定学业规划”为原则,借鉴体验式教学思路,制定“调研、分析、分享、规划”的教学思路。第二,对学生进行培训,培训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学生进行包括对沟通能力、文字处理能力、辨别信息的能力等培训。二是对学生进行工作分析流程的培训。三是提醒学生树立保密意识。第三,进行见习安排。一是要求1个班级中20名学生去医院见习时必须进行工作分析,其余20名学生可自愿进行。二是工作分析访谈和观察对象必须为领域内专家,职称为副高及以上人员,获得过工作奖励、有突出事迹材料的优先选择。三是教师将本次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模式及设计方案提前与学生见习医院相关科室进行沟通,获得医院的支持与帮助。2.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工作分析第一,指导学生制定工作分析记录工具。主要包含此职位经验要求、任职者客观要求、任职者特征等胜任素质;职业要求、特殊职业信息、职业特征等工作任务特征。以巡逻警工作信息为样例,如图所示。借鉴美国巡逻警工作样例,我们可以看出,经验要求主要是对任职者的学习经历和经验的描述;任职者要求主要是对任职者在工作中需要的技能和知识的描述;任职特征主要是对任职者的能力、兴趣、性格等的描述;职业要求是对工作场所、工作环境的描述;特殊职业信息是对工作内容的描述;职业特征是对劳动力市场、就业前景等的描述,这些描述涵盖了胜任素质和工作任务。在借鉴这份样例的时候,要帮助学生进行分析,使学生对样例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其中,对第六部分,因涉及个人隐私,可提醒学生不必询问。第二,指导学生收集工作分析信息。在学生进行医院见习时,请学生主动去进行工作信息的收集,工作信息的提供者为此岗位的领域专家、任职者本人。学生可以通过帮助执行工作、观察、访谈等方式收集工作信息。此阶段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见习,以良好的沟通技能和观察能力,获得的有效信息越详尽越好。第三,指导学生进行工作分析信息的甄别与分析。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甄别,尽可能保留任职者及领域专家对此岗位描述的原始资料,将信息分门别类总结、提炼到职务功能分析的六大维度中。此阶段要求学生提高文字处理能力和具备一定的信息处理能力。3.召开工作信息分享、交流会让学生自己对调查的岗位职责状况、胜任素质进行分享,同学之间进行讨论与交流。通过学生讨论、分享、交流这种团队学习方式,让学生进一步梳理自己的所思所感,进一步增强对岗位的认知,加深对岗位认知的理解。4.实践应用,深化体验教师指导学生将工作信息情况运用到学业规划中,安排本次课程作业,针对优秀人士的胜任素质和岗位职责情况制定学习目标与学习计划。在此环节中,要求学生制定目标要具体,行动计划要细化,即目标是什么、分阶段学习目标是什么、实施怎样的措施保证目标的实现、如何衡量目标的实现及完成情况、如何监督等。5.跟踪改进一是跟踪。建立定期分享平台,对学生的学业规划与行动计划进行追踪,通过平台发挥督促和监督作用,促进学生行动计划实施与落地。二是改进课程。课程结束后,我们分析了该课程的注意事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课程准备及初始阶段要加强对学生分析流程、分析工具的培训,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提升沟通能力。二是教师角色的定位问题,教师要一直参与每个阶段的教学,在其中起到指导作用,要与学生进行良性的、持续的互动,既能对课程中出现的临时情况处理,又能对学生进行纠偏,还能通过学业规划的实施持续指导学生。三是如何发挥学生主动性问题。教学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学生关注的就业问题为牵引,让学生主动去问、去看、去学,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四、对本次课程的应用评价及指导意义
本次课程中,要求的20名学生全部完成了工作信息的收集,没进行要求的20名学生中有14名学生也主动进行了工作信息的收集,其余的6名学生或多或少也进行了工作信息的收集。可以看出,对于这种与就业直接相关,又能自己参与的课程是比较受学生欢迎的。我们总结了本次课程的意义如下:1.将工作分析技术用于就业指导课中的意义将工作分析技术用于就业指导课中,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探索,在工作分析中,学生是主体,在其中担当多种角色,既是实践者、学习者,又是参与者、受教者。整个教学过程完全围绕学生的学习与受教,教师在其中起到指导者和组织者的作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有目标的、遵循流程地投入教学活动,激发了学生的积极能动性,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2.唤醒学生就业意识,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通过学生见习过程中自己主动找领域专家和优秀任职者进行访谈、观察,使学生对未来工作有了一定思考,树立了就业意识。在此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前期沟通、文字、分析判断等能力的训练、工作分析过程的具体实践以及后期的分享、交流、讨论等,都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就业打下了基础。3.促进学生明确目标,指导学生进行学业规划通过对未来工作进行工作分析,较为直观地了解了工作的主要内容和胜任素质,使学生明确了现在与未来的差距。通过实践应用、深化体验这个教学步骤,使学生明确了就业目标,制定了学业规划,为大学的学习过程和就业目标的实现打下了基础。提升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质量已经是一项重要课题。工作分析技术在就业指导课中的应用,是就业指导课程模式的有益探索和创新,是学生参与教学的一次尝试。通过不断地总结和改进,工作分析技术在就业指导课中的应用会越来越成熟,争取在提高就业指导课的质量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王琳 单位:潍坊医学院 医学检验学系
第五篇:国外大学生就业指导研究新进展
摘要:国外就业指导研究关注为大学生的职业决策(含就业指导)、职业调适和职业发展提供帮助。借鉴国外最新研究成果,国内高校可以从推进职业指导活动有效性的影响因素研究、提高个人职业指导的个性化程度和创新团体职业指导形式三方面提高就业指导质量。
关键词:就业指导;个体指导;团体指导;新进展
2000年以前,国外高等院校的职业指导完成了从关注人职匹配到关注职业生涯发展的转变,进入新世纪后的职业指导重点关注如何为大学生的职业决策(含就业指导)、职业调适和职业发展提供帮助。职业决策方面最新的研究成果发现内省智力较差的大学生往往遇到较高的择业困惑,无法确定自己想要什么工作,也无法确定什么工作适合自己[1];大学生的人格特质对职业决策有影响:全面的信息收集、分析式的信息加工方式、内部控制、较多的努力投入、较低程度的拖延、快速形成最终决定、较低程度的依赖他人、高度渴望理想职业和较低程度的取悦他人更有利于形成职业决定[2]。家长的职业兴趣会影响子女的择业方向:父亲(母亲)有实际操作型的或研究型的职业兴趣,那么儿子(女儿)也很可能有相同的职业兴趣;具体的择业情景也对大学的职业决策有影响。
职业适应力的研究显示,较好的职业适应力可以降低员工出现职业忧虑的可能性[3],但有30%左右的大学生在毕业一年后遇到职业适应不良的问题,其中很多人不得不降低职业目标,校职转换能力在大学生进入职业和适应职业的过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4][5]。还有研究考察职业阶段、职业流动性(指个人为了一份工作从一个城市迁移到另一个城市的意愿)和薪金之间的关系,发现流动性高的个人比流动性低的个人赚取了更多的薪金(特别是在就业的初期阶段)[6]。为帮助大学生做出正确的职业决策、提高大学生适应职业和发展职业的能力,国外高等院校职业指导积极转变工作形式,试图通过新颖有效的职业指导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如团体指导上增加职业生涯发展课程的课时和学分,提供更多进入职业世界的机会,综合各方面力量(政府、社区、企业、家庭)开展职业指导等。
在个体指导上,从专门课程教学、心理测试、模拟面试、专题讲座和个人咨询等传统的方式向多课程渗透职业知识、人机对话和网络指导、同辈相助、设立职业图书馆等方式转变。借鉴国外职业指导的研究方法和最新成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推动我国职业指导研究和实践。一是推进职业指导活动有效性的影响因素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究影响职业指导活动质量的因素及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比较有效与失败的职业指导活动在组织形式、活动内容和实施过程方面的差异、分析职业指导活动参与方(包括但不限于高校、大学生、企业专家和行业协会等)在职业指导活动中的功能和角色定位、分析大学生主体内因素(如职业技能、学业自信等)和主体外因素(如家庭期望、就业压力、行业发展趋势等)对大学生接受职业指导的意愿和相应效果的影响等,从发挥功能的角度反思职业指导活动,总结出有效的职业指导活动的一般形式、主要内容、具体过程和注意事项。二是提高个人职业指导的个性化程度。就业指导教师首先应重视使用各种职业兴趣、能力、发展潜力测量问卷获得个人职业准备状态,并基于职业岗位需求与个人职业准备之间的差距为个人提供职业指导建议;其次,就业指导教师应指导个人综合考虑自身特点、家庭期望、人职匹配和职业发展等因素进行职业决策,正确看待生存和发展的关系,以发展的观点看待就业难的问题;最后,应该改进个人职业指导形式,充分利用人机对话和网络指导、同辈互助的方式开展就业指导。三是创新团体职业指导形式。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等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应以影响职业指导活动有效性的大学生内外部因素为基础,结合国内外先进的职业指导理念,构建能有效提高大学生整体职业素养的新型职业指导活动,在实践中检验新型职业指导活动的有效性;应该改革就业指导课程设置:在课程设置时间上应提前至大一开始;在课程内容上应涵盖职业能力发展、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决策方法、职业适应与调节等对学生职业发展起支撑作用的教学内容;在课程组织形式上应综合使用专门课程讲授(如大多数学校都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专业课程中渗透(如在专业核心课中渗透基本职业技能)的方式。
作者:钟永梅 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相关专题:肉类研究是核心期刊吗 四百大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