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化发展策略对城市规划的应用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城市规划受到国家高度关注,且取得显著成就。然而,在城市规划工作中,存在重视经济,忽视文化等问题,阻碍了我国城市化建设发展。现就文化发展策略在城市规划中的现状分析,总结文化发展策略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实现城市规划中经济与文化共同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城市规划;发展策略;文化发展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水平的迅速发展,带动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目前,人们对物质的需求已经基本趋于饱和,越来越注重精神与文化的需求。建设文化型城市,是我国一项重要的发展策略,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它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应用文化发展策略,是十分必要的。
一、文化发展策略在城市规划中的现状
从我国目前城市化建设来看,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即城市规划工作重视经济,忽视文化发展。虽然我国一些城市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建设了许多新项目,但是破坏了历史文化资源和生态环境,严重影响了生态型文化型城市建设。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强调城市规划既要为经济服务,又要重视城市文化发展。现在我国大多数城市在城市规划中,注重发展旅游业,塑造旅游文化的城市形象。尽管有些城市发展城市旅游文化,但仍是以经济为主,文化为辅。而且在发展旅游行业时,仅注重餐饮、娱乐项目和娱乐设施等建设,未能意识到生态旅游和绿色旅游的重要性,进而将大量的绿地破坏。这种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旅游经济发展的做法,无异于竭泽而渔。
二、文化发展策略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围绕文化发展策略,实施城市规划,不仅能够推进人文城市建设,还可增强城市文化气息。要想在城市规划中,应用好文化发展策略,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1、发展观念的创新
做好城市规划的第一步,是创新发展观念。把目前大多数城市规划存在的重视经济、轻视文化的陈旧思想纠正,从而打造一座具有浓厚文化气息的城市。首先,对发展思路进行创新,坚持绿化文化。在城市规划中,既要充分理由现有的绿地,又要注重保护现有绿地。运用先进理念,不断完善规划体系,做好城市规划设计工作,逐渐打造出更多地“植物群落”[1]。然后,对发展观念进行调整,大力发展绿色文化。在城市规划过程中,要学会就地取材,把当地现有的园林应用到城市绿化中。例如,城市中废弃的果园、花园、药园和菜园等,经过精心设计,形成统一的绿化模式,以让市民选择,或者把建设的绿地出租给市民,这样,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园林的作用,还能满足居民对文化、生态、生活和娱乐等方面的需求。最后,改变规划理念,积极发展生态文化。城市规划中,制定相应的措施,以构建新型生态植物群落,如生态病房、生态家庭、阳台菜园花园及生态酒店等。
2、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目标
要想在城市规划中融入文化发展策略,就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明确后续工作内容,保障城市规划工作顺利实施。城市规划中,要牢牢把握总体规划目标,即抓住发展继续,推进集约增长和效率增长,不断对产业机构进行调整,发展绿色文化、生态文化和旅游文化,打造特色的生态文化旅游圈。以制定总体规划目标为前提,细化总体规划目标,把总体规划目标进行分类,以保证各项目标明确,把原本抽象、复杂的规划目标,变得更加实际化、具体化[2]。制定完总体规划目标后,可以从环境、社会、经济、城市建设等角度,进一步细化总体目标。例如,环境目标为打造低碳绿色之城;社会目标为构建“两型”社会示范城市;经济目标为打造绿色经济示范城市;城市建设目标为塑造特色文化魅力、山水园林景观之城等。
3、定位好城市发展
要想将文化发展策略科学应用于城市规划,除制定总体发展目标及规划目标外,还要充分考虑城市自身特点,定位好城市发展。假如说发展目标能够指明城市规划的前进方向,那么定位好城市发展,能够防止出现规划路线错误。城市规划中,要充分考虑城市的地域特征和自然特征等,遵循绿色理念,始终坚持发展绿色文化、生态文化和旅游文化的目标,以发展生态文化为基础,打造绿色生态旅游城市,把握机遇,注重人文旅游和自然旅游发展,建立特色旅游城市品牌。以发展旅游文化为基础,建立生态文化旅游圈,借助交通优势,带动周边地区发展,使城市成为当地发展重点。以发展绿色文化为基础,贯彻和落实绿色发展战略,发展绿色经济,塑造绿色城市新风貌。
4、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城市规划中,要坚持持续发展原则,不能过于盲目兴建各类项目,以保护城市自然生态为重点,实施城市规划[3]。要想在城市规划中应用文化发展策略,更要重视自然生态。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对当地土壤、大气和水等自然资源积极保护,此外,还要对当地生物多样性及自然景观进行保护。利用当地现有自然因子,如湿地、河流和自然森林等建设城市,维持城市自然生态系统,促进城市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及自我更新能力。以维持城市自然生态系统为前提,合理建设城市中的文化设施,包括城市公园、城市垂钓园等,另外,还需完善社区内各项基础设施,丰富社区居民日常生活,定期开展举办积极向上的文体活动,如歌唱比赛、晚会、诗朗诵比赛等,让更多的居民参与到活动当中,以满足他们在文化、生活、娱乐等各个方面的要求。
总结:
绿色生态文化城市,是我国未来城市化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要想在城市规划中应用文化发展策略,在开展城市规划工作时,要遵循绿色生态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发展目标及城市规划目标,将各个目标细化,保证各项工作顺利进行,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丰富城市居民的文化生活,推进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王东海.关于城市规划中文化发展策略的探讨[J].科学与财富,2015(20):383.
[2]万华.城市规划中的文化发展对策探析[J].文摘版:工程技术,2015(40):1.
[3]张燕.文化发展策略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研究——以湖北保康县为例[J].中国房地产业,2015(Z2):183.
作者:张萍萍 单位:包头市规划局九原规划技术服务中心
第二篇:文化产业和城市文化发展的思考
内容提要:艺术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对促进城市文化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从建设沈阳文化产业和城市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根据沈阳艺术文化发展实际情况,对艺术文化促进沈阳文化产业和城市文化发展进行探索和研究,以期能对沈阳文化产业和城市文化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艺术文化;文化产业;城市文化艺术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具有艺术性、思想性、审美性、创意性等特点,对于一个城市的文化塑造和文化产业发展至关重要。
1.艺术文化在文化产业和城市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1.1艺术文化是提升城市文化“魅力值”的媒介
文化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文化是城市形象的内核,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内在推动力。文化可以提高城市品位,使市民的精神生活、精神状态、生活方式发生质的飞跃。城市要有其精神文化塑造,一个城市的文化建设并不能片面地理解为建大剧院、建大博物馆、建大图书城、建大文化广场,也不能简单地把城市文化理解为歌咏活动、广场舞等。文化塑人,艺术养心,以文化铸魂,以艺术悦心。用艺术打造城市名片,让软实力的文化产业成为城市形象的最佳代言。
1.2艺术文化促进文化消费多样化
从国际经验看,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3000美元时,文化消费会进入一个新阶段。以2014年为例,沈阳市人均GDP为85816元,约折合13970美元①,远远超出了1000-3000美元,可见,沈阳市民的文化消费进入了旺盛期,文化需求会越来越旺盛。艺术文化的多样性和个性化会极大地丰富文化消费结构,促进文化消费多样化,培养文化消费群体,丰富文化消费品种,引导文化消费观念。
2.沈阳艺术文化发展现状
沈阳作为辽宁省省会城市,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中心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十大城市之一,也是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城市。沈阳有着雄厚的文化产业基础,具有发展文化产业的众多优势。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为重要内容来抓,在中央提出“文化强国”目标的指引下,沈阳提出从“文化大市”向“文化强市”的战略目标迈进。沈阳既有省级艺术团体的支撑,也有市级艺术团体的补充。在沈阳的艺术表演团体涵盖了京剧、评剧、话剧、杂技、曲艺、民族音乐、舞蹈、芭蕾舞、歌剧、交响乐、辽南戏等多个艺术品种,拥有被列为国家重点院团的沈阳京剧院、沈阳评剧院,也有沈阳话剧团、沈阳杂技团、沈阳歌舞团、沈阳曲艺团、辽宁歌剧院、辽宁人民艺术剧院、辽宁芭蕾舞团等多个艺术表演团体,近年来在文化体制改革中资源整合,成立了辽宁演艺集团、沈阳演艺集团等。近年来,为了推动沈阳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政府制定了合理的战略和完善的政策。相继出台了《沈阳市促进民营文化演出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沈阳市非公有资本投资文化产业指导目录》《沈阳市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沈阳“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等。2014年,沈阳市人民政府成立了沈阳市文化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足见文化产业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已得到充分认识和足够重视。近年来,沈阳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上,加大发展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关部门严把“进口关”,在艺术生产上牢牢盯住“精品”两个字,打造艺术精品回馈市场、回报市民。涌现出了沈阳评剧院的大型现代评剧《我那呼兰河》、沈阳杂技团的作品《天幻》、沈阳京剧院的京剧《将军道》等精品力作。自2010年启动艺术惠民“双百万”工程,即百万市民艺术培训工程和百万市民艺术共享工程,开启了建设“艺术惠民之城”,打造“北方合唱之都”的全新实践,至今艺术惠民工程受益群众超过1400万人次①,2015年获批“中国合唱基地”。继续推进艺术院团及艺术院校进军营、进社区、进基层等公益活动,坚持扩大普及高雅艺术工程的惠及面。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努力把“文化力”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公共文化设施提升工程初见成效,盛京大剧院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建成并投入使用。在艺术文化蓬勃发展之时,也慢慢暴露出一些问题:作为老工业城市,文体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体制需要进一步调整;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深化;文化消费观念落后;文化市场发育还不够完善;与文化产业发展较好的省市相比发展速度仍滞后;艺术产业化、市场化程度不高;艺术产业链条还未形成;市民艺术文化修养亟待提高;艺术文化经营管理人才短缺等。
3.对艺术文化促进沈阳文化产业和城市文化发展的思考
3.1抓好艺术精品、艺术品牌打造
艺术精品与艺术品牌能体现一个城市强大的文化创造力和文化影响力,能提升观众艺术鉴赏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塑造崭新城市文化形象,也是一个城市文化繁荣的标志。文化强市“强”在哪?强就强在艺术精品众多;强就强在文化产品的竞争力、影响力和辐射力巨大;强就强在艺术精品所带来的可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艺术精品与艺术品牌的打造,很大程度上促进院团发展、队伍建设和人才涌现。通过艺术创作群体、艺术消费群体等共同开发,满足和引导公众艺术消费需求,努力促进和活跃多元艺术创作。要着力开发演出市场,满足群众多元化精神文化需求,坚持两个效益原则,既要叫好又要叫座。通过改革激活院团和文艺创作单位,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又能满足院团发展的经营机制。
3.2推动群众艺术文化建设
面向人民、服务人民,是文艺工作的神圣使命。推动群众艺术文化建设,可以突出体现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务力。沈阳要植根地域文化,着力打造“艺术惠民之城”“北方合唱之都”,为百姓搭建欣赏艺术、学习艺术、展示才艺的平台。要常抓不懈保障群众文化权益的民生工程,加大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层文艺骨干的整体素质,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在体制上保障文化“为人民大众服务”“以人民为中心”。
3.3厘清政府在城市文化发展建设中的作用
政府对于城市文化的发展建设至关重要,具有服务和引导职能。要充分认识经济与文化发展的相互关系,形成文化发展的理念和长远规划,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当地文化资源,为城市文化发展和文化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培育和完善艺术市场体系,减少城乡艺术文化差异。开设各种形式的公益性艺术讲坛、培训,开展各项文化艺术活动,提高市民的文化艺术修养,提供金融服务和支持,建立健全文化产业管理相关政策、制度,在政策上倾斜,在资金上资助,在金融、财政、税收等多方面提供支持。进一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调整文化产业布局,加快产业整合步伐,大力培育文化产业龙头企业。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的良好发展局面。
3.4立足艺术院校推进艺术人才培养,服务地方文化建设
人力资本是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创新源。艺术院校既是培养艺术人才的孵化器,同时也肩负着传承、创新和发展文化艺术的使命。艺术院校要发挥出对地方文化建设的能动作用,充分发挥其得天独厚的条件和良好的研究平台、教育教学资源和社会实践场所,利用其地理优势、渠道优势和科学研究优势,为提升区域艺术文化品位与层次提供高水平专业人才支撑。建立产学研一体的模式,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文化产业创新基地和文化创意基地,发挥文化产业领跑者的作用。推进沈阳艺术产业相关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在学校建立培训基地,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引进高质量的艺术产业管理人才,迅速占领发展文化产业的制高点。
3.5将沈阳艺术文化送出去、走出去、融进去
一个城市文化形象的树立和塑造是需要过程的。我们要加强城市艺术文化的多元化和开放程度,用精品树品牌,用精品创口碑,用精品换效益。既获得丰厚市场回报,同时又提升沈阳城市文化的整体形象。以沈阳杂技团为例,它是文化体制改革的排头兵,是中国杂技的“梦之队”,改制后成立的沈阳杂技演艺集团是一个有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他们大胆运用剧目股份制解决缺资金、缺市场运作手段、缺灵活机制的局面,与国外公司合作,联合投资,制作情景杂技秀,并开启全球巡演的大幕。这条路是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繁荣发展为目的的。沈阳杂技演艺集团创排的情景杂技秀《天幻Ⅱ——太阳鸟》就是沈阳文化艺术“走出去”的成果。演出场次之多、营业收入之多为艺术精品打开市场、提高演出市场占有率做出了表率。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吹响了艺术工作前进的号角。文化强市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战略工程,我们要抓住这一宝贵契机,乘势而上,充分挖掘沈阳文化艺术资源,打造一批富有浓郁地域特色,体现时代精神,符合市场需求的文化艺术精品,把丰厚的文化积淀和人文优势转化为文化艺术生产力。用文化来立城,用文化来强城,提升城市文化辐射力,扩大城市知名度,提升城市形象,在继承中创新,打造属于沈阳特有的城市文化。
作者:姜楠
第三篇:城市群众文化发展策略
【摘要】随着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条件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人们逐渐从物质追求转向精神追求。近年来。我国对于群众文化发展非常的重视,多年的实践也发现,群众文化和公共文化之间有密切联系,群众文化建设能促进全社会整体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本文就群众文化的重要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功能与作用几方面进行阐述,并提出几点对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群众文化发展的建议。希望能够为群众文化发展提供一些参考意见,能够让社会资源更加合理的利用,建立一个完善的服务体系。
【关键词】城市;群众文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策略
建立和谐社会需要以人为本,并且好重视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我国人口数量巨大,人们对于文化服务的需求也非常庞大。无论是儿童、青年还是老人,不同年龄段都对文化服务有需求,并且需求的类型与内容大不相同。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一般是由政府组织,不以盈利为目的,主要为了传播文化知识,保证公民的基本文化权利。这项工作已经开展了几十年了,文化事业也有了明显的发展,相应的制度也有了很大完善。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公共文化服务还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建设的需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经成为政府公益性群众文化事业单位今后工作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1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文化是人类发展的精神浓缩,不仅具有巨大的价值,更能延伸出一种巨大的力量。文化力量对于民族传承有非常大影响,促进人类的发展,提高人们的基本素质,也对社会关系构成影响,文化发展好,社会的氛围才会更加和谐。而群众文化就是公共文化建设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公共文化服务,国家为主导面向整个社会所有人的文化服务。对城乡的人民群众提供精神文化各项基本保障,为整个社会供应品质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建设条件。构建文化服务体系,能使群众的文化内容更加丰富,更好的满足人们的日常精神文化追求。群众文化活动,为了满足人们的日常精神需求而存在一种自愿型的文化形态,人类生活不仅仅是满足衣食住行的基本物质需求,还需要娱乐、文化、自我表达和自我满足。这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所以社会也需要为人们提供各项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引导人们走向更有品质、精神层次更高的生活。这就离不开丰富多元的文化服务和产品,需要有体系和机构进行组织与引导,才能使得整个社会的人们都参与到文化事业建设当中去,让群众文化更加的丰富多元,群众能更简单便捷去提高审美情趣、娱乐身心、陶冶情操。让生活更加充实与舒适。俗话说:富而思雅、富而思文、富而思乐。物质条件决定精神建设。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自然而然就会不断追求一些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文化活动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我国的国土辽阔,各个省份的经济能力有差别,不同省份对于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也不同。但是随着时代发展,国人对于精神建设都有了普遍的需求,这也就要求我们需要不断提高文化服务水平,重视群众文化建设。
2群众文化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功能和作用
2.1文化休闲、娱乐功能
人们日常生活中精神生活的目的就是文化休闲与娱乐,在这个过程中组织愉悦身心,放松自我。娱乐和文化休闲是人们基本的生理需求。特别是现代生活,人们工作学习的节奏快并且压力大,人们长期在高压环境下生活很容易出现疲惫感,身体也会处于亚健康状态。所以现代人更需要文化活动来释放压力,调节情绪。群众文化不仅仅是广场舞,吹奏演唱表演,更不能认为是老年人才需要的。这是一种误区,群众文化建设的形式多样,能够将人的内心情感向他人传递,还原生活的真意和趣味。
2.2文化传承功能
群众文化,是广大群众自愿参与的文化活动,任何一个地方一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印记。这是潜移默化刻在骨子里的,但是很多文化内容在现代社会不会是主流内容,人们的现代化工作往往不会将民族文化传承下去。而人们积极的参与到群众文化活动中去,就会产生文化的交流,一些志同道合的人们就会聚集在一起进行深度的交流。这就使得文化能够更好的传承下去。当今社会,城市的人口流动性强,且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群众文化建设从长远来看,能促进人们的多元文化交流,让一些民族特色的文化能更好的传播与传承。
2.3艺术审美功能
群众文化还有一个功能就是提高人们的艺术审美能力,人们在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同时,会进行一些艺术活动,往往这些艺术活动中都会蕴含人们实际生活中一些感悟,某种程度上是可以引发人们共鸣的,并且能够在活动中得到相应的艺术往往是美好的,能够陶冶人们情操,艺术源于生活,不同层次的人们对美的定义不同,但是群众文化活动的包容性很强,不同年龄、工种的人们都能一起参与,这就促进了各年龄阶段的人们进行精神交流。当然我们在举办文化活动的同时,需要做好准备工作,与时俱进,将现代艺术与传统艺术结合起来,更适应当下各类人群的审美需求。
2.4社会教育功能
群众文化活动是具有社会教育功能的。我国的教育的覆盖面与深度都有很大的进步,人们的普遍的文化水平都提高了,这就使得文化的内涵要求提高,当下文化活动全面的整合了全社会的各项资源,,多途径地开办多所学校、社区学校,满足了各种年龄段、多种知识层次群众的学习要求。
3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城市群众文化发展策略
3.1对社会资源进行规划利用,提高整体服务与管理的水平根据社会整体的文化建设的实际需求,这不是一个小团队能够完成的工作,需要调动社会整体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与资源配置。例如将科技、文化、体育和广电等多个部门联合调动,配合完成一些地区级别的大型文化活动,进行规划,分配工作与任务,各司其职,多方力量整合,让群众文化活动的规模、深度都推向一个新台阶。实际当中,很多地区的文化活动是上级制定,下级应付了事,这种态度是坚决要反对的,文化建设部门应该从过去的被动服务不断向主动服务转变。用心做事,认真服务。
3.2加强领导,进一步明确责任主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工作应该纳入到政府、党委的工作中去,社会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同样重要,在政府文化部门的内部推行责任考核制度,以人们群众的满意度和认可度作为指标。建立投诉、建议渠道。并且不是空设一些信箱,无人管理。建立信息反馈链条。对于群众的建议与投诉要认真对待,形成一个良心循环。责任分工到位,建立明确规范的机制,才能使文化事业和产业能共同发展,形成一个大体系。
3.3以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为依托,建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我国的城市分级比较明确,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比较完善,但是下面县、乡、村就根据各省各市的经济能力和重视程度而异了。文化建设的对象是广大基层群众,不能忽视基层的文化建设工作,要全面覆盖,形成一个文化服务大网络。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最为薄弱,很多地区都是空设名目,但是没有真正的落实文化建设工作。时代在发展,人们不像过去那么封闭,信息网络已经覆盖大部分农村,农村的人们与城市人们在一定程度的已经拉近许多,这也就要求我们的镇、乡、村的文化建设需要与城市同步。例如村应该设置文化室,乡建立文化站,镇建立文化馆,市建立中等型文化馆,省建立大型文化馆。以点连线,建立一个文化服务网络,进行资源、信息的互通有无。让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建设同步。
3.4重视群众文化精品生产,搞好公共文化服务的产品供应文化产品与服务体系已经逐步形成并成熟了。但是对于一些未成年人、老年人群和外来务工人员这些群体的文化服务还有待提高。也需要重视他们的文化需求和文化权益。群众文化建设不仅是要普及,更是提高提升品质,提供全面、人性化的精品服务。主题要明确有内涵,并且要与时代接轨。才能给人强大的精神力量与高雅的艺术启迪与享受。
4结语
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与群众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需要长时间的开展工作,并且需要保证服务与文化内容的高品质。覆盖基层为首,调动社会各方力量,整合社会资源,综合的提高我们的建设力度。对社会各类群体提供不同类型服务,这些都是需要长期的研究和实践。运用多种文化服务形式,努力为广大群众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创意新颖的精神食粮。让群众的精神世界更丰富,社会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朱伟.公共文化服务视野中的群众文化工作———对当前形势下几种关系的再认识[J].大众文艺,2012(21):195~196.
[2]钱胡艳.新余市群众文化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中的探索研究[J].大众文艺,2015(2):11~12.
[3]胡税根,李倩.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政策发展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54(2):43~53.
[4]周智谊.浅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群众文化的新发展[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5(4):183~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