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自然科学 >

高校毕业生教育教学论文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高校应该适应就业市场的发展,培养经济社会需要的、用人单位渴求的人才,这已成为社会共识。但是,就业实际情况却呈现出冰火两重天:一方面呈现出很多用人单位求贤若渴,就业市场各行各业,尤其是工厂生产第一线、偏远地区、贫困地区急需大量高等人才的情况;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大学生找工作难,很多学生所学专业学非所用,造成人才资源的严重浪费,高校和用人单位双方处于一种人才供需严重不平衡的异常状态。出现这种现象不仅有历史原因、社会原因,例如传统的就业思想观念、用人观念等,同时,也是由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和社会需要不对称造成的。高校毕业生是社会宝贵的人才资源,高校就业工作开展不仅关系着全国几百万毕业生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还关系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更关系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开展。当前我国就业市场中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成为社会共识,这个问题的出现既有社会就业发展的原因,又有高校教育自身的问题。

第一,高校制定的教育理念存在误区。许多高校对于办学的定位过高,办学目标业基本一致。高职高专热衷于“专升本”,而升了本以后就有着眼于办成综合性的大学,再前进一步则是争取学校评上硕士点、博士点的授予单位,进而办成国内一流、国外有影响的综合性、研究型、多科性的综合大学为发展战略目标。对于高校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则认为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相比其他综合性大学“低人一等”。

第二,高校专业的设置与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不一致。高校的就业工作受计划经济体制传统的影响,不少高校专业学科设置和社会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与人才供需机制相脱节,高校并未建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机制,出现某些专业人才结构性供给过剩,导致某些专业全体就业困难。

第三,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更新缓慢,跟不上社会需求的发展。我国高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依然沿袭着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的模式,按所谓的二级、三级学科制订高校教学计划,所以课程安排比较单一,专业设置狭窄,注重理论知识传授,教育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教材内容更新缓慢,对于大学生应该掌握的就业所需要的职业道德、知识、观念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的系统培养和训练不重视甚至是忽略,即高校的专业课程安排严重与学生进入社会后的就业需要严重不符,导致了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第四,高校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僵化。高校许多教师教学采用的仍然是“满堂灌”式的上课方式,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鉴定学生学习成绩的方式也主要采用闭卷的一张试卷纸定成绩为主,一张试卷并不能说明学生的素质和技能水平,所以很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知识没法满足用人机构对人才的需要。高校毕业生直接面临的问题就是就业、独立创业和继续深造等多元化需要。但是高校教育模式、方式的同质化导致了我国高等学校培养人才万校一面的结果,虽然国家一再强调高校教育应该注重办学质量提高,注重科学定位、特色创新。但是高校教育教学专业改革举措,例如教师的教改项目更多采用量化的质量评价指标要求(某老师发表了多少论文,发表了多少课题,然后依据此项作为教学教育的典型)。因此出现了大多数教改措施陷入了“争取科研项目———总结包装———再争取科研项目”的逻辑怪圈,使教育教改效果大打折扣。

第五,高校教育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虽然许多高校在教育教学理念中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受师资、实践教学场所、学校设备等各种条件的限制,教学中的关于实践的部分往往被弱化,导致了大学生在学习及应用方面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不强。

二、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路

(一)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培养人才目标定位是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具体表现为高校指导思想的定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配置人力资源的基础已经是市场在调节,不同的需求导向决定了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途径和实现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的特征,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1]113因此,市场的需求应该摆在高等教育发展的突出位置。况且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就是为社会培养人才,人才的价值则必须在社会各领域经济建设中体现出价值来,所以高校的办学水平、办学质量、社会声誉等各个方面判断标准就是要靠毕业生的就业率、创业人数及就业质量衡量。所以,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大环境下,高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必须发生根本性的转变。高校只有通过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从而促进毕业生就业和学校就业质量的提高,才能增强学院在社会上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二)高等教育“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的改革需要政府引导及政策支持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及时关注国家高等教育的政策导向,并对高校加以引导。在制订的相关教育政策时要强调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使各类型高校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学校定位,各种类型的高校都可以根据自身优势办出自己的特色,成为国内知名、有国际影响的一流高校,使我国的高等教育形成分层次、分类型的多样化格局。另一方面,高校自身要结合政策和自身特点深化管理体制改革、运行体制改革和组织机构改革。

(三)针对社会市场经济需求,适时地优化调整高校学科专业结构在高校办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把握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还要考虑到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层面的要求,及时全面调整、优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设置,这也是学校服务社会定位的重要体现。自从国家实施高校扩大招生政策以来,由于传统专业相比较新兴专业具有明显的设施条件和师资力量,所以专业规模急剧扩大,但是对于社会和经济发展急需的一些新兴专业发展远远跟不上节奏。从而产生传统专业毕业生数量供大于求,而新兴专业供不应求的现状。所以高校应该依据传统优势学科专业调整专业设置策略,培育新专业的增长点,积极扩大满足社会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建立完善科学的专业进退机制,及时优化和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促使新兴专业的建设既适应社会需求而又不至于供过于求,同时争取社会资金的支持,为新兴专业建设奠定好的基础。

(四)针对社会各行业的人才需求,优化调整高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课程改革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课程体系的安排和教学内容更新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灵活选择,从而适应受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例如在高等教育普及化和大众化程度较高的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虽然他们的大学毕业生数量同样庞大,但是其毕业生就业问题并不像我国毕业生就业问题这么突出,这其中不乏有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方面的原因,更主要的是因为这些发达国家的高校能够适时依据就业市场的需求变化及时调整高校课程体系和更新教学内容,从而及时培养合适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毕业生。

(五)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产学研校企合作在社会需求方面,企业是人才需求量最大的单位。高校可以通过科研和人才输出的契机加紧学校及教师与企业之间的联系。高校与企业形成互利互惠的良性互动关系,改革培养人才的模式。首先是校企共同制订产学合作的人才培养策略,以达到在培养人才的设计上确保人才的规格和质量的目标,满足社会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有利于毕业生就业;其次是开展校企之间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实现校企共赢;再次是就业与毕业有机结合,把毕业生想就业的需求与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相结合,毕业生的实习实践、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毕业实践教学环节与用人单位需求的就业岗位相结合;最后是制定订单式培养模式,即结合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需求设置专业课程、优化教学内容、调整人才培养策略,按用人单位的人才素质需求培养。

三、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途径

(一)建立和提高高校管理者系统的思想认识

马克思在认识论中提到:认识是主体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认识又对主体的实践活动具有指导意义。所以,思想认识是一切改革、实践的前提,提高思想认识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人才,寻求教学管理的新规律、新方法,建立教学管理的系统思想,从而形成高校教学管理的“一导向、二主旨、三目标、四成员、五作用”的教学管理政策。依照高校中教学管理规律和特性,可以把教学管理分为教学研究和教学日常管理两大类。教学研究是在高校教学实践中提炼、总结和理论深化的过程,再进一步寻找解决教学教育管理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建构系统理论体系,改进和创新各种工作流程;而教学日常管理又划分为学籍管理、选排课管理、考试管理、教学实践管理、教学监控管理等方面,是高校最为基础的管理工作。教学日常管理实践的根基是来源于经验,是教学改革研究的基石,在教学日常管理中发现和寻找问题来源及特点。

教学研究是教学经验的总结,它来源于实践,并指导教学日常管理工作,改进教学日常管理流程,从而达到提升教学管理效率的目的。如果高校管理工作没有教学日常管理的参与,教学研究也只是纸上谈兵;而如果高校管理工作没有教学研究的参与,教学日常管理同样也会变成重复的机械劳动。从实践上升为理论,理论再反作用于实践中,教学日常管理与教学研究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形成一个不可或缺的整体。因此,把两者的重要性和系统性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深入研究二者的本质,形成“一导向、二主旨、三目标、四成员、五作用”的教学管理政策,即是以社会培养人才需求为目标,遵循教学改革研究和教学日常管理为两条主线,教学日常管理确立了高效、规范和人性化三个目标,而教学研究则确立了拓展、优化和创新三个目标,然后进一步解决教师、学生、管理者三者之间的关系。因此,高校教学管理“十五字”政策可以为创新教学管理模式以及教学实践提供思想支持,把高效、规范和人性化作为目的,以拓展、优化和创新为依据,持续提升高校管理的思想认识,例如智能排课、学生违纪处理规范化等。

(二)教学管理改革以个性化培养为准则

第一,选排课管理依据“以人为本”的精神,尊重学生意愿,尽量挖掘学生的自主性,在学校资源允许的范围内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支持学生自己安排学习时间,让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能提高自身兴趣的课程和喜欢的教师,尽可能给予学生最大的自由选择度。学生个性化培养是高校教学改革乃至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但新的改革势必与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发生矛盾,所以在选排课管理上实施先排课、后选课的方法,选定上课时间、地点后再由学生进行网上选课,并鼓励教师根据自身专业优势开设新课,让学生有更多的课程可以选择。与此同时,完善教学管理工作流程,提高教学管理效率。建立这样的教学管理机制能充分满足全校学生选课教务管理系统,为培养人才诸多改革提供有力、有效的支持。

第二,高校应该把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作为重中之重,以政府制定的教育政策为依托,寻求优秀的师资力量,执行小班化授课模式,将先进教育理念放进培养人才计划中,增强实践教学课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例,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升教学质量;同时实行专业导师负责制,由专业导师指导学生制订专业学习计划、科研计划以及实践计划,联系与专业有关的社会实际项目,并结合学生个体特点由专业导师的推荐,引导学生自行选择专业,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把学校人才培养与学生个性发展相结合,因材施教,提升培养人才的质量。

第三,在当前学生个性化培养的大趋势下,由于学生选课的自由度增大,班级的概念会随之淡化,所以传统的以班级为单位的教学体系将面临挑战。改革和完善班级监控体系,构建高校管理层、教师、监督员、学生为四要素的相互协作的监控体系,即由学生评教风、教师评学风、监督员听课和高校管理层进入课堂查课四种方式的管理体系。例如学生的教学信息不是以班级为单位划分,而是由教务管理系统根据每一门课程随机安排,由每个上课的学生对该课的课堂情况进行反馈,从而实现教学信息制度的创新改革。

(三)高校教学管理改革以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为目的

高校应该把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培养作为目标,提升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管理中的比例,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随着行业专业化程度的提高,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持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已经是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校庆时强调:“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长才干,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所以,高校实践教学管理改革创新必须从培养人才的源头下手,制定培养人才计划,同时结合各学科特征增加实践教学课程的比重。依据毕业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强弱,联合社会上具有与此一致的企业,实施校企联合培养计划,在小班化办学模式的基础上聘请企业中的专业人员给学生授实践课,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真正提升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四、结语

要想高校毕业生就业领域实行系统的教育教学改革,需要学校、就业市场和政府三方共同努力,制定完善的制度、规范促进毕业生的就业,这个过程依然任重而道远。

作者:路标 单位:商丘职业技术学院


    更多自然科学论文详细信息: 高校毕业生教育教学论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zrkx/119893.html

    相关专题:集团公司财务管理 未来电子商务发展浅析


    上一篇:古代文学文化产业论文
    下一篇:怎样营造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气氛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