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台湾职业教育发展及其演变
(一)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之前,台湾省推行初中阶段职业教育
1945—1949年,台湾省教育主管部门每年都将举办职业教育座谈会,诚邀业界人士参加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出路、课程、设科、学制、设备以及学生实习问题的研讨。1948年,台湾省建教合作委员会成立,极大推动建教合作。另外,也规定各职业学校设置顾问委员会,聘请当地与学校性质相同的农、工、商各界专家或领袖为委员,以加强各职业学校与当地企业间的联系,并增进训练效率。20世纪40年代起,建教合作开始初露端倪,其形态颇多,如实习式、阶梯式、轮调式教学,已经沿用至今。
(二)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之后至60年代中期,中国台湾推行高中阶段职业教育
中国台湾的职业教育产学合作政策伴随着产业转型对人才资源需求不断进行调整,以适应台湾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1954年,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颁布《建教合作实施方案》促进产业界与职业教育的合作。此方案的推出,一方面满足产业界对高职毕业生的需求,另一方面产业界也可协助职业学校教学。20世纪60年代开始,台湾地区仍然以劳力密集型产业为主,在出口扩张政策和进口替代政策引导下,教育目标主要集中于提升生产力和提升国民素质。1966年,台湾地区“行政院”开始《人力发展计划》备案,连续制订3期,两年修正一次,鼓励第四、五期经济建设计划重点培养技术型人才。1968年,台湾地区实施九年国民教育。鼓励高级中学开设3年制职业课程,并设有“延教班”、“阶梯式教学”及“轮换式产教合作班”,大力发展高级职业学校教育即高职教育。如表1所示,1960年以前,台湾地区以农业为主。因此,农业学校所占比例最高,其设置成为此阶段的重点。这一阶段采取的政策措施是首先培育专门技术人才,促进台湾地区经济发展,鼓励设立大专及独立学院。其次,私立高职专科院校对其夜间部进行改制,设独立学校,鼓励高职毕业生就业同时再进行深造。同年,《公私营企业机构设立二年制实用技艺部申请须知》、《公私立高职专科院校试办二年制实用技艺部办法》颁布。为了培育实用技术人员,各所高职专科院校可增设二年制实用技艺部,以建教合作方式招收高中职毕业生,或由企业界保送员进行委培教育,配合产业界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增加高职毕业生就读大专机会。
(三)第三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中国台湾推行专科职业教育
20世纪60年代中期,台湾地区教育民办兴起,形成公私立职业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20世纪60年代后期,台湾地区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过渡,台湾地区政府设立多项政策推动各项建教合作,培养中级专业技术与管理人才,以适应就业市场对基础技术人员的需求。1972年,面对国际市场的竞争,为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改善人力素质,台湾地区经济建设发展主管部门相继推出一系列人力规划方案。台湾地区早期专科职业院校数目不多,高中、专职学生的比例为7:3。随着产业结构由农业向工业转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过渡,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加大,专职教育逐渐受到重视。随着技术密集产业发展时代来临,台湾地区依靠职业学校培育出的技术密集人力,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步伐,从而树立了具有台湾地区特色的教育经济模式。然而,台湾地区后期的中等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为了让专职毕业生顺利升学,或者参加职业进修教育,从1983年起,台湾地区开始实施国民教育计划,延长专职毕业生职业教育年限。大量增加专职院校的招生名额并且创办延教班,提供专职毕业生继续进修的机会。1970—1980年,台湾地区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专职的学生比例最高,专职学校数目最多。深究其原因,固然是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但学生对自己的不了解、对未来职业生涯的选择、规划与发展没有概念也是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协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真实的自我概念,并据以作翔实的职业生涯规划,以利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成为有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协作性服务。因此,台湾地区行政主管部门青年辅导委员会和教育主管部门为解决有关问题也实行了许多措施,推展生涯辅导工作。
(四)第四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期持续至今,中国台湾推行本科以上职业教育
如表2所示,1974年,台湾地区农业类职业院校已降至6所。加入工业科类课程的农业类职业院校改设而成的农工职业学校数目不断增加,1975年,已增加至17所,1980年,这种趋势仍在继续。由于工业类职业院校投资过高,所以工业类职校增加数目不显著,1983年只有27所。20世纪70年代中期,台湾地区进入知识型经济时代,产业结构重点转向以高科技、新能源行业。面对高竞争力及高创新力的市场环境,台湾地区积极争取全球市场主导权,开发高科技资源,建立研发中心,发展高科技,进行信息、电信产业的基础建设。因此,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层次已经由职业学校向高等职业教育过渡。高科技产业、服务业、信息产业等知识型的产业成为主流,伴随而来的就是知识技术工作者的比例逐渐攀升。如表3所示,由于学生升学管道的专设与保护、经费的支持及政策的引导,各类职业学校均增设或改设综合高中学程,综合高中的规模快速壮大。1980年以来,为配合产业升级和扩充高等教育,职业进修教育也已经从中等职业进修教育过渡到高等职业进修教育,积极为在职人员提供进修的机会,扩充其进修管道,确定工作到进修、再由进修到工作的进修体制(如表4所示)。开展专科学校的评鉴制度:技术人才的培育必须与产业界的需求相适应,人才的质量也必须在类别、数量上得到有效控制,以满足产业界需求。评鉴采取CIPP的模式进行,内容包括有培育目标、师资、教学方法及课程、图仪设备、学生实验情形、学生毕业后就业及继续深造情形、行政措施等,范围极为广阔。因此,各类职业院校都将全力以赴完善校园建设,这对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提升极为有利。1992年,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与劳动主管部门合作推行职业等级证书制度,颁布《职业训练法》、《各级各类学校同等学力的办法》,其内容包括鼓励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师取得双证并纳入提职及奖励的指标中,鼓励职业技术校院在校学生取得相应的执业证照,有利于为学生提供升学方面的优待。
二、中国台湾推动职业教育发展采取的政策措施
(一)中国台湾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政策措施
1.职业学校升学导向的渊源以升学为导向的台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有利于促进台湾地区产业升级对技术型人才的需要。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对高级技能性人力需求大幅增加。1986—1999年,由于传统产业外移,使得基层技术人员失业率大幅攀升,社会对其需求减少,直接导致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影响。目前“技优入学、甄试入学、分发入学”3种方式,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入学通道,极大方便了职业学校学生继续升学。此外,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规定:职业学校升学率作为其办学政绩和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等职业学校的升学导向。长期以来,台湾地区从“基础教育全面化”转变为“中等教育全民化”,以延长国民教育年限为教育规划目标,并逐步发展到“高等教育全民化”。近年来,台湾地区出现“少子化”现象,学龄人口急剧减少,教育资源总量相对过剩,同样也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提供高层次教育的机会。2.中国台湾中等职业教育以升学为导向目前,台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注重升学为导向,有利于培养技能型人才,满足产业界对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因此,台湾地区中等职业学校针对一些生源减少的趋势,采取开放式办学,拓宽生源渠道。同时,充分利用社会媒体的宣传作用,打消人们对职业教育的成见与误解,从而满足社会发展急需、紧缺产业和行业对熟练技术工人的需求。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具体的教育内容、途径和方式上存在不同,但都能够促进人的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发挥其个性特长,使学生的兴趣与所选专业相结合,为学生今后成为技术型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中国台湾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政策措施
台湾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培养出大批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为台湾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目前,台湾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以技术性教育为主。科技大学,技术学院和专科学校的数量占据台湾地区高等院校的半壁江山,其中,私立学校占据了相当比重。为了培养适应台湾地区经济发展需求的优质技术人才,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与经济、科技发展保持同步,采取“建教合作”的教学模式。《建教实施方案》规定了产学双方的权责与建教合作的内容,设立“轮调式建教合作班”,其方式灵活,种类名目繁多,主要有阶梯式和轮调式两种。阶梯式建教合作:学生前两年在学校学习理论实践课程,第三年到企业实习。轮调式建教合作:学生在学校上理论课,同时在企业接受工作技能训练,每3个月定期实施轮调。目前,轮调式建教合作在台湾地区学生人数最多、推行面最广。1.中国台湾高等职业教育注重培养本科阶段应用型人才20世纪70年代以后,台湾地区实施新的经济发展战略,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本科阶段的高等职业教育也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其办学载体是技术学院和科技大学,以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为目标。台湾地区技术型人才由技术员、技术工、操作工、工业及工程技术师5个工作职务组成,各个职务所承担工作的复杂度和知识程度不同。台湾地区高等职业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由专科职业教育向高等职业教育过渡,对高级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2.中国台湾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与体制结构台湾地区对高等职业教育有着很明确的定位。《高等职业校院法》规定:技术大学教育的目标是研究发展高科技,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宗旨是服务社会,促进台湾经济发展。在《高等职业校院法》指导下,台湾地区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培养生产第一线的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人员。同时,为了避免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与企业需求脱节,1954年,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颁布《建教实施方案》,加强校企之间的联系。高等职业院校和企业也依据《建教合作法》,联合培养人才。为了提升学生适应能力,提高人才的就业质量,一方面,学校设置专业并选择对应企业进行合作;另一方面,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场地及设备,让学生参与实习。这一时期,台湾地区高等职业教育民办兴起。“台湾当局”在政策上鼓励私立院校的创办。民办教育弥补台湾地区高等教育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不足,更实现了教学资源的良好配置,符合产业结构发展的要求。台湾地区的管理体制是所谓的“行政院”下设“学术审议委员会”和“教育部”。所谓的“学术审议委员会”具有政策制订、经费评鉴、学术审议的功能。所谓的“教育部”由“体育司”、“国教司”、“中教司”、“高教司”、“职业司”、“社教司”组成。它们分别对体育学院、师范院校、专科学校、普通大学、技术学院和科技大学、社区大学进行监督管理。因此,台湾地区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由职业司进行监督管理。[8]3.中国台湾高等职业教育以私立学校为主流并实施退场机制台湾地区重视通过法律制度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颁布《建教合作实施方案》、《加强教育与延揽高级科技人才方案》、《专科学校法》、《职业训练法》。1986年的《职业教育法》对台湾地区高等职业教育起了很好的促进与推动作用。同样,“台湾当局”也通过《大学法》和《私立学校法》,对私立学校进行奖励与补助,鼓励私立学校和公立学校公平竞争,很大程度上引导与支持私立学校办学。2003年,台湾地区在《大专院校暨研究所进、退场机制专案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建立专业退场机制。一方面,减少了高等职业教育资源的浪费,提高办学效益。另一方面,加强了台湾地区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制约。
三、中国台湾推动职业教育发展政策对大陆职业教育的启示
目前,中国的职业教育初步适应国际发展潮流,拥有一套自身的体系制度,而台湾地区的职业教育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台湾地区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和成功经验对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启示作用。具体来说,笔者认为要借鉴中国台湾地区发展职业教育的经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全面改进职业教育体系
“立交桥”式教育体系是台湾地区职业教育的特色。相比之下,中国的职业教育体系还不够健全,构建完善的“教育立交桥”体系十分有必要。我们应该制订相关政策,加大改革力度与必要投入,促进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另外,由于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应该做到以下两点:其一,要大力发展专、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满足更多高中阶段毕业生升学的需要。提供机会让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毕业后进入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就读。由于中国高职教育大多仍然停留在专科层次,建议除了扩大专科学校的规模外,能够突破瓶颈,鼓励有条件的专科职业技术学院办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其二,鼓励高校进行研究生阶段的职业教育,为广大的高职本科毕业生与同等学力者提供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2010年,面对大学生严峻的就业问题,中国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型硕士,重点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其教学方式比较灵活,目前有全日制教育与在职教育两类。这是职业教育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的创新。[9]
(二)鼓励民办教育
中国台湾的职业教育发展与其民间力量的支持是密不可分。民间企业积极参与办学,有利于学校与企业密切联系、专业学科设置及办学方向与产业的需要紧密联系,充分解决了台湾地区在职业教育上所面临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不足的问题。然而,大陆民众对民办的高校仍然具有偏见,导致民办学校招生困难。因此,民办高校在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中处于尴尬位置。因此,我们应当借鉴台湾地区民办教育的经验,并且结合中国各个地方不同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应当合理放宽限制,鼓励民众力量举办职业教育,以满足社会大众对升学需求和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缓解政府办学投入不足的矛盾;尽快完善民办教育法,建立起相配套的民办职业教育管理条例和相关法制法规,确保私立教育的健康发展;对私立教育的经营活动收入实施税收减免,这些免税或减税措施应以立法形式规定下来;有关机构必须对私立职业技术院校的财务活动进行监督,以确保减免的税收用于发展教育事业;放宽私立院校的设立标准与申请资格;资助私立院校取得预定地皮;由政府办学却让企业经营等。[10]
(三)推动多元办学
除了民办以外,公私合作办学也比较符合中国目前的职业教育现状。公私合作办学可以解决私立学校在社会上认同度不高的问题,同时也能充分利用公立机构在政策等方面的资源优势。推进政府、企业、学校多方联动办学,创新办学体制。鼓励政府、企业、学校共同创建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有利于发挥各方在各自行业或领域的优势。政府的加入可以使得所办学校充分结合当地行业、政策情况,重点推进相关行业高等职业人才培养。企业的加入一方面可以保证资金和资源的来源,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得学校对人才的培养符合行业、企业标准,以最大限度保障人才的流通和使用。政府、企业、学校的多方有效联动必须由各方积极配合。政府必须明确其职责,完善相关制度和政策,推进多元办学的制度化和积极性。企业必须根据自身情况和产业发展情况推进相关行业人才培养,以及人才的相关职业技能、职业素养的培养。学校必须根据地方政策、行业情况来组织、选聘教师,组建相关教研部门保障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和实用性。
(四)大力推动应用技术大学发展
应用技术大学培养目的在于加强学生实践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除拥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外,还具有非常强的工程应用或者是管理能力。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是为了适应新时期各国经济发展和转型的需要而诞生的,应用技术大学能够给企业的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和现代化管理提供更多的应用型人才,从而为企业和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从台湾地区开始大力推行职业教育的时间点可以看出,当时台湾地区的经济已经开始从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这种经济情形也对人才的培养提出新的要求,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的大量需求也使得台湾地区职业教育迅速发展,从而为其经济转型和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目前大陆的经济发展所处阶段也和当时的台湾地区相似,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外迁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飞速发展,经济国际化的持续增强等,这些变化都使得中国对于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激增。因此,大力推动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五)产学结合,注重实践
产学合作是职业教育的主要措施,但是在中国的发展遇见了诸多的困难。原因来自诸多方面,其中有政策方面的缺失,有社会方面支持的缺位,有企业体制变革导致的影响。台湾地区职业教育的教学培养模式为大陆提供了明确方向。中国的职业教育应该加强校企合作的规模,培养适销对路人才。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必须紧密结合相关产业。通过建立教育合作伙伴关系,加强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不断强化职业技术校院教师实务教学能力,有利于促进产学合作,以加快职业技术校院发展。鼓励全国职业技术校院开设必、选修学分,落实推动学生校外实习课程,积极鼓励学校与企业的加强交流合作,设置产学合作班,相互利用资源以促进双方发展,推动教学活动的有效实施;精心规划课程,为学生提供实习与工作机会。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职场环境,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的专门型人才。另外,学校教师应该进入企业进修,加入一些实务型的教学内容,通过密切的产学合作,培育适销对路的专门型人才。
(六)完善证书考核
中国的职业教育资格证书多数情况只是一个行业的“准入资格”证书,其含义并不意味着相关持证人员拥有该行业的实际操作能力。而反观台湾地区的相关证书则更加注重实际操作,从实际操作的角度来考核相关人员的从业能力。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相关主管部门应该结合行业实际操作情况,重新审核、制订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内容和培训内容,以保证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和实用性,从而推动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作者:王新民 林文 单位:闽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