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欧洲手工业的复兴,人们不再满足于工业革命以来机器生产的产品,继而引发了工业设计运动,促使艺术设计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门类,因此美学观念进入工业设计也成为必然趋势。20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机械美学”席卷欧美,装饰艺术运动使机械美与人工美得到了结合;后来的“流线型”设计、“现代主义”设计、斯堪的纳维亚“有机形”设计使功能主义产品更富人性和生气;以美国为首的“商业设计”是以形式主义为主的风格,强调“形式第一,功能第二”,其核心是“有计划的商品废止制”;后来又出现了“波普设计运动”、“高技术风格设计”、“后现代主义设计”、“解构主义设计”、“绿色设计”等。中国工业设计因历史的原因起步较晚,目前与日本及欧美国家尚有差距。我国有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以东方文明的卓越成就与西方文明并肩,在当代其价值也越来越被重视。中国传统的思想在当代仍有其价值,如“天人合一”、“大象无形”的思想与现在所倡导的“绿色设计”理念不谋而合;儒家“和而不同”、太极图的“阴阳相合”与“对立统一”的形式美法则其本质是相同的,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中国的工业设计在面对以强势的西方工业文明为范本的历史时代,应以本国的自然资源和工业环境为出发点,以中华文明自我实现为目标,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工业设计美学是门应用美学,主要体现在功能美、技术美、形式美、社会美等方面,工业设计审美属于美学研究的范畴,涵盖人们吃、穿、住、用、行等方方面面。其实,从古至今我们可以在各种用品中都能看到“设计”的身影。工业设计是人类进入工业化大生产阶段的必然产物,这个阶段的“设计”观念更迭转换之快前所未有。而且设计观念变化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变革与不断加深的对工业机器制造语言的理解而逐步推进的。
一、工业革命的影响
从设计史的角度看,没有工业革命就没有今天的工业化大生产,更没有工业设计。工业革命促成了传统手工艺到现代设计的转变,带来了生产的工业化、标准化、规范化和批量化生产的格局。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这种变化:第一,设计从传统手工制作中分离出来。传统手工业者集设计者、制造者、销售者三种身份为一体,各个环节基本上都是由个人或群体来完成的,而工业革命则意味着新技术带来新发展,使设计、制造和销售三种职能相分离,并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从而改变了劳动的性质及其与社会、经济的关系。在工业化大生产背景下为适应机器制造,设计风格被简化了。第二,科技发展促使新的能源、材料的诞生和使用,为设计的发展带来了新契机,材料的构成和结构模式发生了改变,特别是建筑行业,钢筋、水泥、玻璃代替了传统的砖、木、石。第三,工业革命带来的观念改变表现为设计的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内部变化为:设计的目的改变为适应机械生产的标准化、批量化,设计的内部评价标准也不再是“为艺术而艺术”,而是为“工业而工业”的生产;外部变化为:经济市场化,消费者的需求扩大,商家追逐经济利益最大化,即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竞争力,促使产品的消费者、设计者在观念上也发生了变化。
二、社会审美价值取向的影响
工业革命对设计带来的影响是直接的,社会审美价值取向则会间接地影响设计的发展趋向。社会审美价值取向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社会群体和地域环境中所形成的对美的基本认识和看法,它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意识、审美趣味,反映了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需求。一个好的设计不仅要实现作品的功能性,更要注重作品的艺术性和审美性,使设计作品能够充分体现人们的审美诉求。
(一)“以人为本”的思想对设计的影响
在现代化进程中,满足“人”的需要已成为设计的根本目的。如马路上为盲人设计的通道,公交车上为老人和儿童设置的专座等。产品设计中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群体的需要,体现了审美设计观念的“人性化”维度,“以人为本”的理念下设计者的设计风格也发生了改变。以前的工业设计多是注重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即注重产品结构、材料的合理性和产品的功能性,后来其又走向注重产品外在形式设计,注重产品的“美感”。现代的设计把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任何与此观念相背的设计都是失败的。“人性化”设计面对的是“人”的复杂性,所以在满足产品功能的前提下,使设计走向趣味化、轻松化、温馨化等是必然趋势。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在设计中注入更多文化内涵和情感因素,使物和人统一和谐,使物质性与精神性相融合。
(二)人的个性化需求对设计的影响
“个性化”设计是现代设计的又一特点,“标新立异”本来只是年轻人的追求,而现代设计中则都注重消费者自我审美趣味的彰显,尽力避免各种雷同,如避免穿着的“撞衫”现象。机械化大生产的产品设计生产往往是批量化的,这些产品千篇一律,与现代人追求设计、审美的个性化是背道而驰的。个性化设计强调产品设计的特殊性,对不同的消费者可以将不同的文化与内涵,在设计上表现出来。如针对儿童设计的产品,无论外形还是色彩都要体现儿童的审美趣味。
(三)生活节奏和压力对设计的影响
都市生活的快节奏和超负荷的工作使人在感官上追求简约性,以达到缓解、释放心理和精神压力的目的。在设计上尽可能简化诸要素,以抽象化和符号化的设计语言、以最简单的形式来表现设计的核心内容。在艺术设计中,为满足人们对简约之美的追求,对设计的表现形式以及所传递的信息均应有所限制,以避免设计产品形式的复杂和信息传递的繁琐,从而影响到产品自身的美感和功能性。
三、新材料、新技术应用的影响
现代技术和新材料的应用改变了工业设计的面貌。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了新材料、新工艺,两者对设计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材料是工业产品设计的物质基础,没有材料设计只能停留在构思阶段。技术与材料同时影响着产品的艺术表现力及实用性,技术与材料的发展深刻影响着设计观念的发展。新材料与新技术的开发、使用贯穿于人类的发展历史,工业设计的前进伴随着对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开发、利用。设计与新材料、新技术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新材料、新技术一出现就会被应用到产品设计领域,如玻璃被应用于建筑领域需要设计的参与,同时也需要满足设计构思的加工玻璃的技术,只有三者同时具备才能完成产品的制作。产品的设计也可以推动新材料和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如各种玻璃产品的设计必然要靠一定的工艺加工技术来支持,这样就推动了技术的更新。20世纪40年代的“流线型”设计曾风靡一时,后来生冲钢板的使用使产品的造型更精致、简洁和优美。二战以后,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的材料和新技术不断推出。而设计领域也因此有了改变,注重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功能主义”就是当时设计思潮的产物,并且还创立了新的设计美学——机械美学。1941年,标志着电子技术革命的晶体管被发明出来,人类社会由此进入了电子时代,正是这个时代使原来的“形式追随功能”的设计理念失去了意义。后来,人工合成高分子材料产生了,其便于造型的特点使其很快便被运用到产品设计当中。综上所述,新材料、新技术在设计的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设计的反作用也促使新技术、新材料得到不断完善和更新。
四、消费者的消费需求的影响
产品设计的最终目标是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很多时候,设计者也扮演着产品消费主导者的角色,但从某种角度来看,只有充分了解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其所生产的产品才能获得消费者的认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消费趋势一定会影响设计理念。
(一)消费者的需求对设计的影响
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是设计的最终目标。需求是一种心理活动,是消费者进行消费行为的内在原因。在生活中我们发现消费者的需求表现得十分复杂,究其原因,既有自身的因素,也受外界的影响。总之,消费者的需求是多样性的。每个消费者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它的消费受到自身文化、生活习惯、收入、职业等因素的制约,表现出来的需求千差万别,这就要求设计的产品必须多样化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人类社会总是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消费者作为社会的一分子,需求也在不断地改变,这种改变,必然会推动设计的改变。这种变化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在一定的时期、一定的社会范围内又会表现出相对稳定的状态。如在一段时期内人们表现出对某种需求的偏好等,而这种偏好必然影响设计者的决策和设计风格。
(二)消费者的审美对工业设计的影响
美源自生活,人类对美的认识存在共性的成分。作为消费者和作为设计者的“人”在美的感知上应该有共通之处。同时,因个体的差异,审美又有一定的倾向性。有的消费者喜欢古典美,有的消费者喜欢抽象美,还有的喜欢简洁美等。设计者要了解不同消费者的审美需求,才能设计出令消费者满意的产品来。
(三)消费习惯对设计的影响
在对产品的消费中,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会对设计产生一定的影响。当消费者的精神需求逐步扩大时,就刺激了通过产品来实现个人价值的欲望,以体现自我的地位和品位。如国际上一些限量版的用品就是为一些特定的高端消费者而生产的。为私人老板设计的加长林肯车以其夸张的车身、昂贵的价格显示出消费者的经济实力和消费能力。现在流行的苹果手机就是针对那些追求时尚的中产阶层消费者设计的。世界的一线品牌名表,如劳力士、欧米茄等,它们的使用功能已被淡化,变成了象征地位和身份的奢侈品。著名的品牌产品之所以会吸引消费者,一方面是因其良好质量和使用性能,另一方面则因其能满足人们追求地位、品位的品牌消费习惯。人们的消费习惯促使针对消费个体而设计的具有个性化和创意的产品不断涌现。
五、结语
设计审美是人类在设计实践和生活的精神追求中逐渐形成的,有共通性,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古代还是现代,都可以在作品设计中借鉴、传承、发展。在各种设计观念的变迁中,始终围绕着“人”这个主题,无论是手工艺时代、工业时代、后工业时代,人的需要——或物质或精神的需要,都是推动工业设计的主要力量。人类的发展总是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规律,当下人类的设计正处在复杂的高级阶段,要想创作出好的设计作品,就要“以人为本”,充分了解消费者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掌握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注重产品设计的细节,传达正能量和积极信息,合理使用新技术和新材料,注重作品的内涵。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人类同住一个地球村,设计中涉及的环保和对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人们已达成共识,成为对设计的基本要求,即必须注重环保,减少资源消耗。坚持走本土化的设计道路是发展中国家面对欧美、日本等设计大国竞争的有效策略,不断推动全球格局的多元并存,根植民族传统将会为设计发展带来新的活力。
作者:马静 单位:三峡大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