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自然科学 >

东北民俗文化影像意蕴特征分析

内容摘要:新时期以来,东北民俗文化的影视创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民俗文化以影像为媒介的保护和传承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促进了本土文化影视创作。近几年,随着受众消费类型的转变,东北题材影视创作面临生存挑战。于是,重新审视东北民俗文化的影像意蕴、辨别东北民俗文化影像意蕴的审美特征,挖掘东北民俗文化的精神内涵,提升东北题材影视创作的竞争力,成为时代所赋予的历史责任。

关键词:东北民俗;影视;意蕴

1905年的《定军山》,开创了中国本土文化影像创作的先河,使本土文化剧目创作成为中国影视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土文化剧目,立足传统经典文化,依托地方文化和乡土文化,将地域积淀的习惯和思维方式,以影像为媒介重新阐释的艺术创作形式。新时期以来,随着民俗文化价值的被认可,基于东北民俗文化的影视创作得到长足的发展。2000年以来,面对央视黄金时段电视剧严格的入选标准,东北题材剧作却出现了“来者不拒”的景象。随着《马大帅》、《希望的田野》、《老娘泪》、《圣水湖畔》、《插树岭》等东北农村题材影视作品,在央视黄金时段播出,收视率名列前三位(2006年),政府华表奖等电视剧评奖中频频榜上有名,屏幕上刮起了一股强劲的“东北风”。东北民俗文化内涵得到挖掘,东北民风民俗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实现东北民俗文化跨区域传播。东北民俗文化题材剧目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在社会上产生重要影响。但是最近几年,屏幕上几乎看不到东北民俗文化题材的剧目创作。以2015年和2016年各大网站电视剧排行榜为例:谍战剧、偶像剧、古装剧等类型占据着前十名排名,成为受众乐于接受的消费类型。因消费的趋同性,剧目创作导向受受众消费影响并产生循环递进影响,形成一个时期的创作特征。近几年,影视消费类型的崇时尚化,使东北民俗文化的影视创作面临生存挑战。如何在民俗文化价值被认可的基础上,挖掘民俗文化的时代内涵,结合社会需求完善民俗的影视创作,成为东北电影人面临的历史责任。

一.民俗文化影像意蕴的现实需求

东北题材影视创作,以影像为媒介,立足东北民俗事象,展现东北地域文化,与其他类型剧作相比,具有极强的现实主义风格。现实主义本着古希腊人“艺术乃自然的直接复现或对自然的模仿”的朴素观念,以准确而不加修饰的描述,追求逼真性或酷似性,实现对自然或当代生活的据实摹写。其一,与同具有现实主义风格的非民俗题材剧作相比。同是在对现实生活的复现中反思现实,东北民俗题材剧作极强的接地气特征,是其他创作所无法企及的。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生成于一定的地域环境中,因地域个体的因袭,形成地域民俗文化,从而作为本地域的行为准则和伦理价值标准。民俗的地域性、历史性、传承性和变异性,使民俗成为反映个体生存的最真实、最直接的媒介。其二,与强调感官享受的剧作相比。新时期以来,因后现代主义对理性和秩序的解构,使创作理念呈多元化,创作者力图通过多途径寻求解构。于是,在过分强调影像外在形式的过程中,带来了对人文价值的忽视。恣意篡改历史的穿越剧、毫无节操的神剧、画面唯美的偶像剧,使追求感官刺激、注重享受的短暂性,成为影视创作的一种倾向。在这些剧作中,受众对“高大上”的娱乐追求得到满足,这是民俗题材影视作品所无法给予的。但是因“高大上”所产生的娱乐是短暂的,短暂的感官刺激之后,带来的是因娱乐作比照,更加凸显的解构困境。基于此,受众不得不去寻求被光鲜外在形式所遮蔽的人文价值,于是极接地气的民俗题材影视创作,就具有了极强的现实价值和意义。

二.民俗文化影像意蕴的审美特征

影视与民俗的联姻,一方面为民俗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媒介,一方面民俗文化的意蕴审美增强了影视艺术的提升空间。1.地域环境的意蕴审美新时期以来,纵观东北题材影视创作,可谓是踩着时代的浪尖不断在困境中寻求发展。80年代,文革刚刚结束,文艺创作由“为政治服务”转为“对人的书写”,民俗由被诋毁被排除转为价值的被重新评估被重新认可,这无不为东北题材影视创作提供了绝好的发展机遇。90年代,在社会经济形式发展重大转型的过程中,东北题材影视创作紧扣时代的脉搏,大力提升发展速度。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努力,进入21世纪,东北题材影视创作规模得到扩大,创作手法得到完善,成为影视创作中的一个构成要素。历数东北题材影视创作,从弱小到强大,从被搁置到话语权的拥有,这是影视从业者的不懈与坚守的结果,这更是创作深深扎根东北地域的结果。影视创作是展现个体生存的媒介,因个体摆脱不掉对环境的依赖,所以对个体生存环境的影像关照成为剧作创作的可能和必须。环境是个体赖以生存的场所,影视中的环境或是注重对画面唯美的感官享受追求,或是注重不加任何修饰的质朴画面的原态展现,东北题材影视创作当属后者。无论是早期的《辘轳•女人和井》,《古船•女人和网》《篱笆•女人和狗》的农村女人三部曲,还是近期的《插树岭》、《一村之长》、《希望的田野》、《都市外乡人》,展现的都是东北纯而又纯的乡土环境。篱笆、随意堆放的篱笆院、院内的瓦房、瓦房里必不可少的火炕、串联各家各户的乡间小路,东北农村日常生活环境被毫无修饰地成为影像元素。影视作为一种艺术样式,要在真实的基础上做必要的艺术修饰,于是东北题材影视剧作的这种近似于纪实性的场景复现,可以被看做是有违于艺术。但是也正是基于此,才越发凸显东北题材影视创作的艺术魅力。场景的真实质朴,带来的是情境的身临其境和情感的真诚坦荡。《过年》《智取威虎山》万物凋零之下的漫天白雪,让受众萌生别样感受。实景的再现,激发的是对地域生活的向往,近几年东北冰雪旅游、民俗村旅游业的发展,不能不说与东北题材影视创作有一定的关系。2.地域人性的意蕴审美据分析,氢、碳、氧、氦是地球表面最多的4种元素,而人体里这4种元素占的比例也最大。这在一定意义上说明个体和环境具有相通性与一致性,即个体的生存、发展、变化,受环境影响的同时,亦也反作用于环境。费孝通认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土文化是以血缘和地缘为基础而构建起来。所以,个体受环境影响所形成的性格秉志是乡土文化的构建要素。其一,地域侵染而成的个性特征东北题材影视剧大都立足东北地域自然环境,展现地域文化内蕴。白山黑水提供了丰富的物产资源,因不曾困于物质的匮乏,造就了东北人热情大方的性格特征。在《插树岭》、《希望的田野》等剧作中,当有客来访时,即便是心理有再多的怨言,招呼的热情是发自内心而不做作的。四季的分明,冬季的漫长与严寒,促就了东北人豪爽与耐忍的性格特征,造就了东北男人和女人的性格差别并不明显。如果说江南人的性格是婉约派的话,那么东北人的就是豪放派的。所以在东北题材影视创作中的女性享有与男性同等的社会地位,谢大脚冲破束缚的无所顾忌、敢爱敢恨,是东北人性格显著特征。其二,异域融汇而成的个性特征地域的偏安于最东北,使东北远离中原主流文化,按此看闭塞保守应是东北地域文化的显著特征。俗话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地域的偏安,同时也为东北地域发展带来了机遇。东北物产的丰富,促就了闯关东精神的生成。《闯关东》以“史”的形式,展现了面对困境东北人及之后融入东北社会生活的新生东北人,勇于承担开拓进取的精神。地域战略的重要,使日俄等洋文化因素融入到东北人文精神中。因文化的多元性,促就了东北人虽保守执拗但却易于变通的性格特征。《女人进城》中面对因男人进城打工赚钱而抖起的威风,王红艳带领妇女离开固守的土地进城追寻人生价值。《女人的村庄》中面对留守妇女身份,张西凤带领大家在坚守与坚持中实现增收致富。《女人当官》中作为新任村主任的杨桂花,排除万难带领全村致富。这些人物面对环境的改变,没有一味地顺从,而是以“闯”的精神,迎难而上在转变中寻求生存、在生存中实现人生价值,彰显东北地域人文精神内质。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2]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薛富兴.文化转型与当代审美[J].文艺研究,2001(3).

[4]栾凡.东北传统民俗的生态特征及其启示[J].东北史地,2009(6).

[5]吉国秀.东北民俗文化:区域社会转型的精神动力[J].辽宁大学学报,2007(5).

作者:金凤杰


    更多自然科学论文详细信息: 东北民俗文化影像意蕴特征分析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zrkx/111511.html

    相关专题:农村资金互助 电信网技术


    上一篇:编导创新思维广播电视论文
    下一篇: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对策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