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激发学生的主体思想
从本质上来讲,学生本来就是学习的主体。在传统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将课堂的主动权从学生手中抢走,严格、严厉的控制了整个课堂的教学程序。经过新课程改革,教师要将课堂学习的主体位置归还给学生,让学生敢于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进而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动力。例如,在学习《沉香救母》这一课时,教师应当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进而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自己为妈妈做过哪些事呢?”提出问题:沉香为什么苦练功夫并不顾一切地前往华山?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结合自己对母亲的爱来探究沉香救母的心理活动,进一步阐述沉香对母亲的爱,逐步激发出小学生们的主体思想。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参与模式能够充分让学生了解到新课程改革的意义所在,激发出学生的主体思想,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能学、会学、乐学,以便于更全面的来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起语文技能。
二、锻炼学生的主体能力
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们重视起主体地位的重要性,进而锻炼其自身的主体能力。课堂上教师应该为学生们提供条件,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让学生们在自身参与的课堂教学活动中锻炼自身的主体意识及主体能力。第一,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语文学习的动机,以本身的需要为出发点来学习语文知识。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激发起对于语文的兴趣,有了对于语文活动的兴趣,学生们才能逐步去钻研语文学习的技巧以及方法。
例如,在学习《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概括总结能力强的学生,总结文章的重点问题;引导擅长朗读的学生来探究课文中作者所要抒发的思想情感,进而更好的体会文章的神韵;引导不理解文章内涵的学生相互讨论,探究文章的主题。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就某一问题进行探究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分组,然后合作讨论,使学生每堂课都与不同的伙伴进行交流,进而更好的实现优势的互补,逐步培养起小学生们的主体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课外自主探究,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自选主题进行小组探究,为了达到更高效率的目的,教师可以安排同学分小组进行配合,但是,与此同时教师应该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合作伙伴的权力。
学生的学习主动参与性与学生的学习兴趣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之时,以班级内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对教学内容与形式进行调整,使学生的积极性受到刺激,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语文学习之中。从学生的实际语文学习水平及其学习需求出发,制定出合理的教学计划。教师在进行实践教学之时,也可以利用情境的创设以及问题的引入来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好奇心,引导学生入境。
三、注重自主式学习方式的运用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是组成语文思维逻辑能力的关键要素,亦是推动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重要因素。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为终极目标,对问题进行设置,然后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问题设置时,不可一次性暴露出所有的重点,反而需要引导学生自己逐步探究。学生对通过自身独立思考与自主学习所获得的知识,自然会有更为深刻的印象。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要让学生基本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在课堂的最后与学生就本节课的授课进行交流,并告知学生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例如,在学习《好学的爸爸》这一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先与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的交流。“在你们的心里,爸爸是什么样的人呢?”学生们可能会同时大声回答“坚强”“伟大”“勇敢”,等等,然后教师就可以以阅读内容为方向进行引导,“那么,你们的爸爸是否好学吗?”学生可能会回答“好学”“不好学”,之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你们觉得课文里的爸爸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在这样一个和谐的氛围内,学生很容易投入到自主学习中去,并将文章内容与现实相联系。此外,从环境氛围来讲,教室的有效位置最好有自主学习及自主阅读相关的名人名言的悬挂,便于随时提醒学生自主阅读的重要性。
自主式学习方式应用于语文教学中,就意味着要把学生的主体位置归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小学语文课堂的主人,将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热情激发出来,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同时学会同学之间的通力合作,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并在主动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快乐,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塑造自信心,在持续的体验中感受知识的力量。
四、结语
新课程改革,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逐步得到了肯定及认可。新的教学思想的传播也使得更多的教学工作者认识到教师与学生的新型关系。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课堂的成效,特别是小学语文这样的学科教学活动中,课堂的完成需要学生与教师默契配合、充分互动。
作者:于庆龙 单位: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八面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