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自然科学 >

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问题初探

一、小学科学问题情境创设存在的不足

情境本身只是一种教学手段,教学中应该设置怎样的情境,是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和教学目的的要求来定的。[7]这是问题情境创设的基本前提。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也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涌现了很多优秀问题情境的创设的案例,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

(一)问题情境创设形式化

由于问题情境创设在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很多教师会用心去创设格式各样的问题情境。但因不顾教学内容,不讲实效,为了情境而情境,则使问题情境的创设走上了形式化的趋势。有些问题情景创设过程中传递无关信息,问题的设计缺乏目的性。例如,在学习《土壤里有什么》时,老师端着一盆生长茂盛的太阳菊,告诉同学们她是在哪买的,为什么买这盆花。问同学们这盆花是否漂亮,让同学观察并猜测它的名字,并向同学们介绍这盆花的名字及象征意义。然后老师找学生回答这盆花生长在哪里,听到学生说生长在土壤里之后,教师就自言自语地说:“它为什么能生活在土壤里呢?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土壤里有什么”。教师板书出课题,然后很顺畅的上完了这节课。从这节课的问题情境创设可以发现,教师向学生讲述她买花的地点、原因和它的象征意义,问同学们花的名字,这些都是与本节课要探究的内容无关紧要的信息和问题。这些问题和信息都是学生出口能答问题,根本没有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更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只是想借此引出这节课的课题,对于是否达到了科学探究的教学目标,是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则考虑甚少。

(二)问题情境创设偏教学目标

问题情境创设可以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从而对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探究的兴趣,但是创设的问题情境偏离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则会适得其反。例如,在学习《摩擦力》一课时,老师是这样创设问题情境的:老师说现在冬天到了,我们都感觉很冷,怎么办呢?学生说加衣服,老师接着说虽然我们穿的很厚,但是手还是很冻。如果我们不停的搓手,手就热起来了,这是为什么呢?学生齐答摩擦生热。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而这里老师通过问题情境创设把学生引到了摩擦生热,而摩擦生热是属于由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的能量转换现象。这种问题情境创设把学生引向了能量转换,而没有引导学生对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进行思考。这样问题情境创设不但不能发挥其价值,反而会误导学生。

二、怎么创设问题情境

由于小学科学教师在问题情境创设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不能使问题情境创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作为科学教师,应该正确对待问题情境创设,不能为了情境而情境。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深入细致地分析教学内容,准确地把握它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吃透教材的重难点和关键,以此为基础提出适当的问题,切忌问题的随意性”[7]。这里以文中提到课例为例,对其问题情境进行修改或重新创设,希望能为一线的教师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土壤里有什么”问题情境创设教师端一盆生长茂盛花开怒放的花让学生观察,问同学们是什么东西使它生长的这么茂盛,花又开的如此艳呢?如果把它种植在沙漠里会怎样?让学生自由展开想象,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给予引导。学生可能想到是土壤里的水、肥料(死的小虫子、落叶等),这些都是植物生长所不可缺少的。如果土壤里只有这些东西是不是就可以使它生长地这么茂盛呢?除了这些土壤里还有别的东西吗?我们今天一起来探究这个课题。这样就使学生把生长茂盛的叶和艳丽的花朵作为了知觉对象,再由它们引发出思考,并产生一种想解决问题的急切心理。从而对这节课产生兴趣,也顺其自然的引出了这节课的课题。“摩擦力”的问题情境创设教师随机把全班学生分成两组。一组给粗糙的木质筷子,二组给光滑的铁筷子,两个组进行夹乒乓球比赛,在同样的时间内看哪个组夹的球多。最后在黑板上列出两组内各小组夹球的个数,分别算出两个组的夹球的总个数。通过比较这些数据,问同学们为什么一组夹的球比二组多呢?让同学们去寻找原因,他们可能会发现他们用的筷子不一样,教师继续问具体哪里不一样?学生会观察到铁筷子比较光滑,木筷子比较粗糙。(生:铁筷子比较光滑,不容易夹到球,木筷子比较粗糙,比较容易夹到球)我们把这个归结为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同,这是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一个因素。那么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还有哪些呢?继续让学生进行猜测,然后一起来寻找答案。这样的问题情境创设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他们真真正体验了科学探究的乐趣。

三、小结

小学阶段只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开始,很多知识还需要学生到生活中、工作中去探索。学生这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在课堂学习中得到训练,这就要求教师不断的学习,在教学中积极的为学生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能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疑惑,生成疑问,积极思考。只有学生摆脱单纯接受的学习方式,才能使其对小学科学产生真正的兴趣,产生对于探索科学奥秘的原动力。

作者:杨玲玲 单位:新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更多自然科学论文详细信息: 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问题初探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zrkx/108593.html

    相关专题:企业并购中的文化整合 行为金融学 pdf


    上一篇:融合城市公共艺术论文
    下一篇:机构投资者行为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