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自然科学 >

满族建筑装饰特征研究

[摘要]本文以渤海国时期满族建筑装饰为研究对象,从四个方面总结了建筑装饰特征,并对其表现出的复合性与局限性进行了探讨,对满族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渤海国时期;满族建筑装饰;特征表现;特征分析

一、背景概述

渤海幅员辽阔,社会种族结构复杂,地域经济发展水平又不平衡。公元705年,归附于唐王朝,公元713年被册封为“渤海国”。它接受唐王朝的册封、授爵,向唐朝贡,受唐朝管辖。其政治制度也从简到繁,逐步趋于完善;疆土为唐的行政建制,成为统治东北地区的地方民族政权。唐文化的广泛传入,使渤海深刻吸收中原文化,遗民大部分被同化,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在其漫长的民族发展历程中,满族的先人们全面效法唐朝封建文明,创造出悠久而丰富的渤海文化,促进了东北地区满族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丰富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历史格局。渤海国在其全盛时期疆域囊括今东北大部、朝鲜岛北部及俄罗斯滨海地区南半部,并在这广大的区域留下了极其丰富的历史遗迹。文献记载,渤海强盛期有5京、15府、62州、130余县,号称“海东盛国”,其城址不下130余座。从考古调查和发掘所揭示出来的渤海遗迹、遗物来看,渤海时期建筑规模宏伟,气势磅礴,具有较高的建筑技术水平。期间,渤海国建筑文化在吸收了唐朝建筑特点的基础上进行了衍生和变化,创造出新的建筑装饰符号与特征,使其体现出地域性与创造性。因此,渤海国满族建筑装饰传递着独特的多元化信息,它不仅有助于了解当时渤海国人民的生活状态,对于研究渤海国文化也有一定的意义。

二、特征表现

从渤海国墓葬、遗址、遗迹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的建筑装饰,主要有陶器、鸱尾、兽头、砖、瓦、石狮、石龟趺、壁画等。这些装饰物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渤海国时期的建筑文化特征,极大地增加了建筑艺术的表现力。其具体表征体现在四个方面。

1.平面装饰

平面装饰也可称绘画装饰,它是被施于建筑各部表面的装饰纹或绘画。考古工作者于1980年在吉林省和龙县龙水乡龙海村西龙头山发现了唐代渤海贞孝公主的墓葬,墓内发现了造型生动的彩色壁画(图1),第一次展现了完整的渤海人形象。贞孝公主墓的人物画,是先在纸上起稿,把起好的壁画稿平铺壁上用竹签在白至土壁上针刺过稿,然后晕染着色,浓墨勾勒。至今还有针刺过稿的痕迹。贞孝公主墓,墓室内涂以白灰,东、西、北的白灰壁上,绘有十二个人物壁画,形象生动,五彩纷呈,装饰绚丽。所画卫士、侍者,粉面朱唇,面庞丰腴,长袍束带,有的系抹额,有的戴黻头,有的持挝,有的捧包袱,有的肩抗锦囊,有的似持华盖,雍容谦恭,宛如唐代永泰公主墓、懿德太子墓壁画人物的再现。从服饰、画风上看都是唐代8世纪的风格。

2.凸凹装饰

凸凹装饰介于平面装饰与立体装饰之间,也就是俗称的阳刻与阴刻,主要应用于瓦当、鸱尾等建筑构件上。在渤海时期,这一类的建筑装饰常为高等级建筑所使用,普通建筑未有发现,截至目前所见渤海时期的遗址中出土有瓦当的多为城址、寺庙址和贵族墓葬。渤海瓦当发现较多的是莲花纹瓦当(图2),这些瓦当根据莲瓣细节的不同可以分为不同样式。莲花瓦当纹饰为四瓣到七瓣莲纹,中央为莲蓬的各式变形。在莲瓣间饰有下层莲瓣的造型,构图为由上往下看的透视图。轮廓清晰,花样繁而不杂,给人以高雅脱俗之感。有些筒瓦和瓦当施釉,绿釉、紫釉、黄釉,与唐朝同种工艺有一定的差距。此外,在渤海国的板瓦和筒瓦上面,还发现了不少汉文文字的凸凹装饰。因此,考古工作者又将渤海的瓦称为“文字瓦”。

3.立体装饰

立体装饰又被称为雕刻装饰,即在对建筑做装饰处理时使用的具有长宽厚三维的物品,如兽头、石狮、石龟趺等。渤海人是从唐人那里学会了雕刻技术,因此在这方面体现出较高的艺术水准。在上京第一殿址附近出土了数个石雕狮子头(螭首),狮身是一个尾部较尖的石条,朝上的一面还有插孔,可见它原是固定在大殿台基的四周,以显示着王权的威严。曹魏邺城和隋唐长安城的龙首渠遗址、大明宫麟德殿遗址都出土过类似石雕。六顶山贞惠公主墓出土石狮子两尊(图3),花岗岩雕成。(1)通高64cm,作蹲状,仰首眦目,张口卷舌,前肢伸直,撑立于胸前,后肢屈曲,蹲踞于石座之上,劲有卷鬣,造型浑建有力。(2)通高60cm,造型姿态与前者相近,唯体型略小,口半张,雕琢稍逊。而现存于金上京博物馆的两尊石狮子为蹲坐像,高约70cm,整体形象与贞惠公主墓地发现的渤海石狮子基本相同,尤其是腿部所表现出有力度的筋骨的道道凹痕,更鲜明地表现了渤海匠人的特殊雕刻工艺。

4.环境装饰

环境装饰,即建筑室内外的装饰物件,虽然脱离了建筑本体,但对整个建筑环境起到美化点缀的作用。从渤海国墓葬、遗址、遗迹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陶、瓷器类的环境装饰物,主要有罐、瓶、坛、壶、盘、盆、瓮、碗、甑、杯、鼎、盅、三足器、陶砚、陶印等。其中,深腹罐是渤海陶器中数量最大的一类,器物形体相对较大,罐腹较深,一部分器物的腹部留有烟熏痕迹,证实是实用器具,演变趋势特征是口沿由重唇到单唇。在渤海国陶器发展的后期,出现了受唐三彩影响的釉陶技术,被称为渤海三彩。三彩俑施釉情况皆为头部不施釉,全身施绿黄釉。制作工艺皆为先以素土烧出胚胎,再以高岭土制作出外表细部。这些三彩陶俑主要包括人物佣和动物佣,姿态各异,造型生动,风格写实,捏塑线条分明,洗练逼真,成为重要的建筑室内装饰。此外,还发现了镜饰、金带具、绞胎器、金银器等其他环境装饰。

三、特征分析

1.复合性

渤海国劳动人民在吸收大唐文化的同时,在建筑装饰方面还广泛汲取了其他外来文化的营养,创造出新的艺术文化特征。其中不乏受高句丽文化特征的影响,也不失之受鞋辐文化的影响,从现象上分析渤海的早期古城主要是受高句丽与鞋鞍建城方法的影响较深,而中晚期则主要受唐代文化的深刻影响。也就是说渤海国的建筑装饰特征,也是复合了上述几种文化现象的结果。以环境装饰中的陶器为例,最为常见的形态是深腹筒,而它的原型来源于靺鞨族的传统器物,不同之处在于靺鞨时期深腹筒形罐的口沿部位是有一圈附加堆纹,而进入渤海时期,口沿部位发生改变,由附加堆纹变成重唇的形态,最后又演变为单唇的形态。但就器物本身的形态上观察,原型器物就是靺鞨的深腹罐。再以古城内常见有灰色布纹瓦和灰色莲花纹瓦当为例,与高句丽时代烧制的方法完全不同,所以其瓦的颜色也不同。但是瓦的制作与莲花纹瓦当图案却显示出高句丽的某些特征。这是最能直接说明两者渊源关系的重要文化载体。因此,从上述建筑装饰的具体特征上看,都体现出一定的复合性,带给人们全新的视觉感受,从而建构了后来的满族文化体系中意象审美的特征,具有超越时代的生命活力。

2.局限性

虽然,渤海在建筑文化上深受唐文化的影响,但由于受到地理气候、历史发展、材料技术等因素制约,也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以渤海瓦当莲花纹饰的演变过程为例,早期,敦化一带出土的只有十字纹和乳丁纹瓦当,不见莲花纹瓦当;中期,莲花纹瓦当已经出现,纹饰简单,制作水平不高,以和龙、珲春等地的莲花纹瓦当为代表;晚期,以上京出土的莲花纹瓦当为代表。由早及晚的演化规律是:瓦当外缘由高变低;浅浮雕莲花由隆起变扁平;莲瓣由精美变呆板;莲肉由丰腴变清瘦。瓦当花纹这样的变化趋向,究其原因,还是受到各方面因素制约的表现。例如,公元8世纪末9世纪初,渤海国开始进入其发展进程的中兴时期,与中原唐王朝的关系逐渐密切,国力强盛,政治经济文化也达到了一定高度。因此,这时期的绝大部分瓦当制作水平日趋完善,纹样精良美观,莲花纹成为主要流行纹饰,而且不断发展完善到其高峰。9世纪末,渤海国内政权动荡,同时唐王朝的统治也岌岌可危,导致渤海国力日下。这一时期的瓦当在材料选择、制作水平以及艺术性上也有明显地降低,莲花纹瓦当纹饰已经不如早前生动精美了。诚然,渤海作为地方少数民族政权,以其当时的国力,营造建筑实属不易,尤其在需要精雕细刻的建筑装饰上,更需要各方因素的支撑。

四、结语

综上所述,渤海国时期的物质文化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建筑营造水平更是体现了渤海人民的聪明智慧和才能,在本民族风格的基础上,凝结着封建鼎盛时代高度发达的融合文化特色。尤其是建筑装饰艺术,是在唐汉建筑和其他装饰艺术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创造出了统一的和谐风格,体现出较高的工艺技术与审美水准,取得了辉煌灿烂的成就。

参考文献

[1]依晓雷,李传刚.渤海国遗址建筑文化探究[J].美术大观,2010(1):55.

[2]董智,潘驰宇,谭红毅.唐代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都城建筑的装饰风格[J].中文自学指导,2008(5):61.

[3]闫雪.唐代渤海国建筑美学文化符号探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2(14):162.

[4]华阳.渤海墓葬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5.[5]宋立恒.从奴婢看金代女真人社会形态性质[J].满语研究,2007(2):28.

[6]田芳洲.地方史料拓珍——渤海国的历史辉煌光照千秋[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5):174.

[7]王禹浪,树林娜.黑龙江流域渤海国历史遗迹遗物初步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9):2-8.

作者:林墨飞 郭潇 唐建


    更多自然科学论文详细信息: 满族建筑装饰特征研究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zrkx/106365.html

    相关专题:服装企业税收征管浅析 海南大学学报


    上一篇:文化创意发展模式研究
    下一篇:中职学生艾滋病认知调查分析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