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自然科学 >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2篇)

第一篇

摘要:本文就中职学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探析,提出中职学校必须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考证为基础、以竞赛为动力的就业、考证、竞赛三位一体的人才模式,有效衔接课堂所学与社会所需,真正实现中职学校为社会服务的目标。

关键词:中职学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职教育以能力为本位,强调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会计专业主要是为社会培养能够直接上岗的初级会计专业人才。从目前会计专业毕业生反馈的信息来看,多数毕业生并不能适应岗位要求,往往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岗前培训才能胜任工作。因此,中职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改革,构建就业、考证、竞赛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解决学校培养与社会所需脱节的问题,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一、中职学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中职学校现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满足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主要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学生文化基础参差不齐中职学校生源严重不足,很多初中没有毕业,或者辍学打工一年两年的学生都被招进了学校。会计专业是建立在学科基础上的综合性专业,理论性强,又要求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复杂的学习任务使得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无法实现教学目标。2.教学模式落后会计专业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很多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教材版本较陈旧,跟不上税收法规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的变化,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毕业生也无法满足岗位要求。教学模式采用传统的课堂班级授课,大篇幅的理论讲解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效率极低。实训设备不齐全,没有专业的会计技能实训室,学生无法体验真实的岗位环境,学到的理论知识也不能及时得到实际操作练习,教学效果不理想,无法满足考证、竞赛和就业的需求。3.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中职学校会计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年轻的专业教师毕业后直接到学校任教,虽然专业知识丰富但是缺乏企业实践经验;有的教师是从别的专业转岗过来的,他们缺乏专业培训,教学内容“现学现卖”,教学质量难以保证。中职学校的教学任务繁重,教师的专业知识更新不及时,更没有时间到企业锻炼,导致学校培养与社会所需严重脱节。

二、“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考证为基础、以竞赛为动力,构建满足考证、竞赛、就业三方面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考证是指通过国家会计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竞赛是指参加市、省、国家等举办的技能大赛,就业就是参加工作、走上就业岗位,一体是指同时满足考证、竞赛、就业三方面的要求。构建“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发展,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更好地适应岗位,提高学生职业资格证的通过率,强化学生技能水平训练,提高学生参赛水平。

三、构建“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措施

1.重构课程体系“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点在于,使学生通过在校学习能够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和毕业证,在技能比赛中能够取得好成绩,能够找到对口的工作岗位。为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重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科学合理地进行课程设置。根据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要设置会计基础、会计电算化等课程;参照市、省、国家中职会计技能大赛的大纲,要求学生具备点钞、手工记账与电算化记账等专业技能,相应要设置企业财务会计、会计模拟实习、企业会计综合实训等课程;依据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标准,要求毕业生具备相应的岗位技能,则要开设会计电算化实训、成本会计实训、企业会计综合实训等课程。2.合理选用专业教材会计专业教材繁多,选用合适的教材不是一件易事。中职学校要深入调研,充分了解竞赛和就业岗位对会计人才的具体要求,组织会计专业教材建设委员会,有针对性地选用或者编写与职业资格证书、竞赛和就业相适应的校本教材。3.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教学质量。中职学校要加强会计专业教师的校本培训,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鼓励教师参加省级国家级培训,开阔视野,积累素材;加强校企合作,组织教师下企业参观实习,使教师了解企业岗位需求,提高教师的技能水平;鼓励教师参加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壮大双师型教师队伍。4.建设专业实训室完善的实训场地、充足的实训设备是“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有力保证。受限于会计专业自身的特点,学生很难实现校外实习。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中职学校必须充实实验实训设备,完善实训室建设,构建教学、实训、考核一体化实训室,及时更新实训内容,满足考证、竞赛、就业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

作者:葛新

第二篇

摘要: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涌现出了大量中小型企业。这些企业需要大量一线应用型人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已经成为这些企业的主要需求群体。然而,从目前情况看,需求和就业率却不成正比,即中职学校的毕业生无法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如何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毕业生就成为各中等职业学校共同面对的难题。要培养出高质量的中职毕业生,必须要有相匹配的、有特色、高质量的中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而目前我国中职学校这一方面还比较薄弱,甚至有的学校只有形式、没有实质。本文分析了现状,并对优化中等专业学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中职学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中等职业教育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初级技术人才,为经济不断发展以及劳动者综合素质的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近些年来,国家对于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颁布了很多文件及政策,号召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以及科技的不断进步,中等职业学校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找到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关系到中等职业学校是否能顺利实现办学目标,也关系到培养出来的人是否符合目前社会的需要,因此,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改革的关键。教育发展之初,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均推行“知识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职业学校越来越感觉到“知识本位”不能适应现阶段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经过向发达国家学习借鉴,许多中等职业学校由“知识本位”转移到了“能力本位”,逐步形成现在多数学校采纳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有四大特征:一是此模式的人才培养计划将两种学习,即在学校进行的学习和在企业实践工作的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种教育计划使学生既能获得学校学历教育的知识,又能让企业对学生进行岗前职业资格的相关培训。二是学校与联合企业的合作关系相对长久、稳定,两者之间的合作充分体现了优势互补,两者都能从校企合作中得到好处,共同发展。三是与学校合作的企业都是学校精心挑选并且耐心沟通过的,因此,校企合作的企业提供给学生的工作岗位都是经过学校开发或学校认定的,这种环境比较适宜学生适应以后的专业工作。企业有权利录用适合的学生,学生也有选择是否留在企业的权利。四是由于与学校进行合作培养学生,企业一旦录用学生,该学生即成为企业培养发展的对象。

二、中职会计人才培养现状

社会对于会计专业毕业学生的需求量较大。各种渠道的调查显示,除了营销类专业需求量略大于会计类专业需求量之外,没有其他专业的需求量能超过会计类专业。可见,会计专业还是大有需求的,是当之无愧的热门专业,就业前景还是十分不错的。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小企业显出了蓬勃的生机,需要大量的初级会计人才工作在一线的会计岗位工作。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应该抓住契机,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会计人才。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来,由于目前大多数学校采用的人才培养模式相对落后,导致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与市场需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人才培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等职业学校对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大大限制了中等职业学校的规模,阻碍了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发展,主要有以下表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专业教材比较结合实际不够;教师教学手段比较落后;没有完善合理的课程设置;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等。这些都是导致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低的直接原因。

三、改革中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我国的国情,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课程教学体系的重点要从“教”转向“学”;校企合作,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重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除此之外,笔者对优化中等专业学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如下相应的措施。1.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若要培养满足企业需要的会计人才,学校要放下架子,主动与企业联系,深入企业内部,找准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找到培养的方向。同时,应该邀请企业中的专家来共同制订专业计划、安排教学计划,甚至编写教材以及评价学生的学业能力。企业中的专家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与扎实的理论知识,必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也能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以满足企业的需求,真正做到学生毕业即就业。2.教育部门起到主导作用,作好舆论引导,改革创新招生制度职业教育对社会的贡献有目共睹,为了支持其持续发展,教育主管部门应该适当控制普高扩招规模,让普通高中和职业教育招生比大体相当。在给职业教育留足生源的同时,在招生制度方面也给其适当的自由,防止恶性竞争、高成本竞争,给一个同等的平台,让职业学校稳步发展,培养出更多的技能型人才,也满足社会对职业学校学生需求。3.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来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中职学校学生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技能过硬,这也是中职生和本科生及高职生最为不同的地方。因此,应该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来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使其技能水平真正过硬,从而达到毕业即能就业的目标。通过与合作单位的深入合作,一起对专业领域进行研究,打造针对性较强的实践训练软件,强化学生的技能。4.做好学生毕业之后的衔接工作学生毕业之后是就业还是升学,也应该作为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根据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毕业之后即成为中小企业的会计,因此,需要把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纳入学校人才培养的整体计划中,为学生的就业过程提供多样化的指导和服务。若学生不满足于就业,那么毕业之后的升学也是学校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普通中职生升学一般去向高职学校,这就需要学校对学生选择升学途径进行相关的指导。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的专业能力一方面体现在理论教学上,另一方面体现在职业实践上。教师没有实践经验,教学生也就是纸上谈兵。学校要求教师利用假期下企业实践也不能解决本质问题,一是时间短不成系统,二是教师未必认真完成下企业锻炼。形式上的“双师”好当,实际上的“双师”很难。因此,学校要加大专业教师培训力度,加快培养一支拥有较高的学历水平、较高的技术职称、较强的操作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让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培训及学习,大力奖励积极参与学历晋升以及考取高一级别职业资格的教师,积极创造条件让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不断提高和促进教师的业务水平。

参考文献:

[1]刘秋娥.吉林省不同层次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趋同化的研究—以会计专业为例[D].吉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陈永强.校企合作对中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3]安阳.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4]龙小运.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3(11).

[5]张悦耳.对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5).

作者:程昱沁


    更多自然科学论文详细信息: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2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zrkx/104340.html

    相关专题:护理论文发表期刊 仪器分析小论文


    上一篇: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对人才培养的启示
    下一篇:地方学校管理路径分析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