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自然科学 >

国际化公共艺术案例

一城市化与公共艺术的关系

公共艺术提升城市品质,改善人居环境,塑造城市性格公共艺术的建设与繁荣,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座城市成熟发展的标志,是城市文化和市民人格素质的具体体现及形象化的标志,可以说,拥有良好公共艺术的城市,才是一座能够思考和感觉的城市。它增加了城市的精神财富,传达了城市身份特征与文化价值观,体现了一个城市市民对所处城市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成为市民艺术与文化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城市公共艺术的快速发展也体现了公共权力的不断扩大,是公民真正参与社会管理的一个方面。公共艺术建设的过程就是市民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过程,是公众自己决定居住环境的过程。公共艺术存在的意义还在于,它能够通过改变所在地点的景观,突出某些特质而唤起人们对相关问题的思考与认识,表达社区或城市的历史与价值。可以说,公共艺术具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它不仅改变了城市的面貌,而且还影响着公众的精神状态与对周围环境的认知,成为城市身份的标识,在塑造城市的独特性格方面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国际化视野下城市公共艺术的价值倾向

在国际上,艺术家、理论家、社会学家对公共艺术的理解逐渐走出人类中心主义,走向尊重自然、生态文明;逐渐走出个人主义和精英文化,走向市民社会及公共领域。公共艺术不再是简单的城市装饰品,而是介入“民众生活”,注重与市民的互动,影响市民的精神追求。人们逐步对城市公共艺术的内涵外延及其发展趋势有了较为清晰的看法和主张。中西方公共艺术界异曲同工地塑造着公共艺术的“世界版图”,整体上呈现出以下几种主要价值倾向:(一)生态化倾向城市是由经济、社会、环境等综合因素构成的生态系统。城市就像人一样,会呼吸吐纳、也会失调生病,因此我们在城市化进程中要整体地改造城市,不能破坏它的生态平衡。[1]这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对处于城市空间中消费或者未被消费过的物质文化实体如何进行改造,是相对保留还是毫无保留地改变我们的城市空间。在日趋激烈的城市化过程中,许多城市改造往往是对原有城市空间的全盘抛弃或者否定,过于注重新空间环境的诞生,而忽视了对原有的历史、文化传统的保留,极大地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尤其在许多中小城市的商业空间、居住空间的建造中,地方政府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和商业价值的无限放大,推平重建的城市改造项目越来越多,完全忽视了地方区域的生态文化建设,这是对城市生态平衡的粗暴践踏。近年来,有艺术家、学者开始关注到了这一情况。在中国的沿海城市中山市,围绕着一个废弃的50年代的造船厂旧址的改造,艺术家们展开了讨论,是推掉重建还是保留改造,经多次论证最终决定保留原址进行艺术改造。现在那儿成为了世界著名的生态公共艺术区———中山岐江公园。对城市遗址的艺术改造和部分保留对于稳定和平衡城市生态系统起到无法忽视的作用,这体现了生态化公共艺术的现实影响力。城市空间中,公共艺术建设的生态化倾向也体现在对空间中艺术品的生态化设计上。法国penda设计的“cola-bow”是一个公共艺术装置,由17000多个回收的塑料可乐瓶组成,它们被绑在一起,形成了曲线形的可口可乐logo图案(见图1)。这件作品希望能唤起公众对塑料污染的重视,鼓励市民将回收塑料瓶作为经常性的环保行为来推广。2000年,瑞士艺术家诺特·维塔尔在尼日尔的阿加德兹开始建雕塑房屋,他建了一个泥屋群(见图2)。每幢建筑都有一个主题,如“望月之屋”、“观日落之屋”等。其中“观日落之屋”高13米,观众从一个楼层到另一个楼层,日落高度随之变化,诗意而超然。维塔尔将被视为废料的牛角等材料运用到建筑中,为了宣扬他那种将公共艺术完全融入大自然的浪漫理念,他在阿加德兹持续工作7年。上述个案例从三个方面体现了城市公共艺术生态化倾向:1.在城市公共艺术的建造过程中,充分利用废弃材料,注重材料资源的可再生性,尊重自然,最大程度地保护环境资源。2.艺术家通过公共艺术创作,将生态化理念渗透到公众的欣赏习惯、艺术消费方式中,并进一步将公共艺术的生产制度、管理制度向生态化发展。3.将公共艺术有机融入城市中,使公共艺术和现代城市经济-社会-自然成为统一的生命体。(二)市民化倾向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由艺术带动的精神体验在日常消费中就可以得到满足。著名公共艺术理论家孙振华博士说过:人类正大步迈入入公共艺术时代,公共艺术时代注定了一切艺术品都将成为公共产品专注为公众服务。因此,城市公共艺术的价值体现在应该以公众的视角进行思考、评价或作为审美依据,公共艺术是城市市民共享的精神和共有的经验,是市民权力的表达方式。公共艺术应该走向公众、走进普通市民生活、反应普通人的价值观已经成为共识。上海南京路五卅广场上最近出现了一个引发公众热议的雕塑———芙蓉姐姐雕像。这一雕像的设计意图是表现一个由万人唾弃到百炼成刚的励志人物形象,是一种积极价值观的传播。雕塑的设计选自有争议的市民形象,代表了中国社会中一部分有同等命运的人,极大地引发了多数草根阶层的共鸣。此外,还有一部分表现世相民情的作品也被常用来装饰城市街景。长沙黄兴南路步行商业街做了一个配套公共艺术项目,共7组雕塑(见图3),雕塑小品的艺术创作围绕原汁原味的长沙民俗与商业业态来展开,还原生活的本真状态。比如,作品中有修鞋补锅的场景,还有炸臭豆腐的小吃摊子,以及滚铁圈、跳皮筋、打陀螺的儿童游戏,全新回放星城百姓过往的民生民俗。材质方面,雕塑小品均为青铜,与步行商业街的麻石地板相映成趣。比例上,与真人差不多大小。这组作品不仅让长沙有一种扑面而来的亲切感,也将成为向外地人展示长沙民俗风采的一扇“窗口”。因为作品内涵的市民化,雕塑与长沙普通市民的生活背景和情感体验相贯通,完全打破了以往雕塑与普通市民之间的距离感,看到雕塑的大部分长沙人都将产生共鸣,雕塑作品也在情感上获得与公众的交流和沟通。具有市民化倾向的艺术作品的特点是彰显普通市民价值观和生活观,突出市民生活主题,普遍以一种放松、休闲、娱乐的姿态出现,作品形式简单、直观、明了,是对文化的怀旧与放大等等。这类艺术作品容易以一种具体的情结快速走入人的内心世界,并引发共鸣。因而,此类作品也是当前城市社区、街道最为普遍的公共艺术品。(三)参与性倾向没有公众参与,就没有真正的公众艺术。“公共艺术”不只是艺术的问题,公共性才是其发生的前提[2]。当然,公众的参与可以体现在两方面,一种是公众民主的、公开的参与艺术项目的决策过程,意在体现社会主体市民的主体价值及贯彻公共艺术文化的“公共性”。另一种是指公众直接参与公共艺术的过程,与艺术进行体验、互动。在国际上,有许多公共艺术的规划都邀请公众参与,著名的设计师贝聿铭设计的巴黎地标建筑———卢浮宫玻璃金字塔(见图4)公共讨论非常充分。贝聿铭最初提出为卢浮宫建玻璃金字塔入口时,引发争议。法国政府并没有强制修建,而是通过两年时间进行讨论,并且政府在原地建造了一比一的模型,采取市民投票的方式帮助决策,最终60000多名巴黎人进行了投票,选票过半才通过项目规划。[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城市公共艺术导入互动装置及多媒体元素,增加公共艺术品的内在情感,提高公众进一步探索公共艺术品的兴趣,逐渐形成公共艺术品与群众之间的新互动模式。这类公共艺术诉求的重点不在于媒体、空间或艺术语言的运用,而是将“观众”、“互动”、“沟通”放在创作的核心位置,认为公共艺术不单是一个孤立的作品,而是“能够在当代文化的意义上与社会公众发生关系的一种思想方式,体现的是公共空间民主、开放、交流、共享的一种精神和态度”。[4]芝加哥千禧公园的皇冠喷泉、卡普尔·云门等都是真正意义上的交互式体验性艺术品。伦敦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馆里呈现的Volume装置是个视听传感的艺术品。其由一系列光柱组成,可根据人的行动而发出一系列声音和视觉感应。当你的形体与Volume发生交互时,就会有奇妙的感受,在游戏、娱乐中与艺术品产生互动,得到身心的愉悦与放松。与以上案例不同的是,在法国塞纳河畔由著名华人艺术家蔡国强和谭盾联合创作的《一夜情》成为一件典型的以观念性活动表达的公共艺术。艺术家创作的观念性焰火在空中尽现情侣间的炽烈情爱,募集自世界各地的五十对情侣在塞纳河上共渡迷人一夜。当晚12点,伴随着谭盾《纸乐:金瓶梅》的乐曲,伟大浪漫的一夜揭开序幕。空中焰火先后打出“一夜情”、“玩吧”的英文字母“OneNightStand”、“Let’sPlay”,接下来的焰火从安静、平稳、温柔、羞涩到制热、喧哗、动感、热闹渐次升温;终于,漫天焰火不可遏制地喷射爆裂,将高潮推向顶峰。之后,火力渐趋平缓,天地又归于幽静。这十多分钟里,各种高低尖叫———不同焰火的迥异声效烘托出爱侣缠绵时的美妙气氛。这五十对情人与岸上观众尽享塞纳河胜景与法国悠久浪漫自由的文化艺术氛围。情侣们可以选择关掉帐篷内的灯,把时光悄悄留给自己;也可以点上灯,让观众看到他们朦胧的身影。若情人们愿意分享尽兴体验,只要按下身边按钮,帐篷内灯光就会密集闪烁,瞬间周边小船喷射数十秒焰火,让所有情侣、观众在同一时刻产生巨大的情感共鸣。作品呈现的时间和次数由情侣们决定,让所有人陷入对美好的不确定的巨大期待,最终产生的偶然效果给艺术家和观众带来此起彼伏的惊喜。[5]此次艺术节艺术总监琪亚拉·帕里斯(ChiaraParisi)表示,“《一夜情》是一次独特的浪漫体验,也是对巴黎人心中之爱的回响。巴黎是恋人们的城市,人们在塞纳河畔漫步,欣赏她如画的街景……作为《白夜》艺术节的一部分,《一夜情》也是一场夜晚的冒险,它营造充满幻想与激情的气氛,呈现出一个别样的巴黎。蔡国强以诗意的大型艺术装置以及火药、焰火联结古老与现代的力量,创作出一种崭新的公共艺术形式[6](见图5)。对于大多数艺术家来说,实现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公共艺术装置或者大型公共艺术行为的设计毕竟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工程。现实中,创作简单直接的公共艺术与公众形成交互正逐渐成为多数艺术家创作的首选。图6是一个题为《厨师、农民、他的妻子和他们的邻居》的公共艺术作品,位于荷兰阿姆斯特丹新西部,由一群年轻艺术家、设计师和社区居民共同创造。在当地,农业和烹饪被视为分享知识和传统的方式,项目初衷是建一个“社区的花园”、“社区的厨房”。当地居民是项目的主力军,他们组成委员会,参与管理工作,负责开放花园生产,敞开厨房烹制食物。在这个案例里,居民参与设计了自己的城市,市民权利意识得到激发,对城市公共艺术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华人艺术家CandyChang在自己新奥尔良家附近一所被废弃的房子侧面安装了一块巨型黑板,以“在我死之前,我想要”为题,向每个路人的心灵提出疑问(见图7)。之后,不断有人在这里写出了自己的答案,短短一个礼拜的时间内,上千人参与了这项活动。这种朴实的艺术表达方式呈现出一种另类的艺术体验,这一简单的公共艺术案例创造出的轰动效应也揭示出:回归生态、简单直接、走入心灵的主题必将是未来城市公共艺术的主流选择之一。图7CandyChang的主题艺术

三结语

城市公共艺术发展到今天,已经大大突破了传统艺术的思维范畴,改变了以传统雕塑为核心的公共空间艺术形式。国际化视野下的公共艺术案例研究让我们从国际化视野下全面审视当代公共艺术存在的形式、类别以及功能。可以预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公共艺术将成为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接点,为当代城市的繁荣与发展做出极大的贡献。

作者:江哲丰 林金华 单位:湖南工程学院 设计艺术学院


    更多自然科学论文详细信息: 国际化公共艺术案例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zrkx/100969.html

    相关专题:有线电视技术杂志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城镇污水对化工废水处理的应用
    下一篇:成形机床的模具设计论文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