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校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
显性德育是指高校有意识、有目标、有计划与直接的、外显的活动方式开展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即俗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其过程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校本课程教学为主体、学校党团系统组织思想政治活动为辅助来进行。其方式是将思想政治理论、思想道德标准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没有中间介质。其地位是在高校德育教育中发挥主导性、主阵地、主渠道作用。高校隐性德育则不同。其理论来源于国外隐性课程研究。1970年美国学者N.V.奥漫勒提出“隐性教育”,主张通过校园生活渗透德育教育。我国高校20世纪80年代开始注意隐性课程与隐性德育,高校隐性德育是指教育者立足学生自身特点,有意识地利用高校内隐的各种教学资源和地方特色文化资源,间接地作用于学生,使其在“潜移默化”状态下获得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经验的德育教育方式。
2高校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的不同特征
高校显性德育具有外显性、直接性、灌输性特征。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对象均是直观显露的。从目标到内容再到教育对象都是有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德育目标明确、德育内容清晰、教育对象确定。教育过程是直接的、正面的。从确定德育内容入手,不设教育中介,将思想政治理论等直接呈现于学生面前,“短兵相接”开展。教育方式是“灌输”学生,追求“立竿见影”效果。高校隐性德育具有隐蔽性、平等性、渗透性等特征。隐蔽性是指把教育目标隐藏在教育载体中,通过各种形式慢慢融入学生。平等性是指教育主体与客体没有明确界限,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都是受教育者,师生教育身份平等,学生自由选择接受或不接受。渗透性是指通过缓慢的、循序渐进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高校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在相互联系中发挥着高校德育育人的教育功能。
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属于高校隐性德育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过程和教育方式上,突破思想政治教育显性德育的边界,在总体上呈现出隐性德育的德育特征。在教育内容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保留了思想政治教育显性德育的精华,而且增添了隐性德育教育的内容(校园文化、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等)并使之构成一个比较直观的整体,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丰满和大众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加“有根”和通俗化,在多样化隐性德育教育中弘扬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德育的主旋律;在教育过程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突破了人与人、面对面的教育形式,而是建立在网络隐蔽性技术支撑上的人——机——人、背对背的网络教育形式。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通过网络联系起来,在教育方式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突破了思想政治教育显性德育简单的直接的“灌输”方式,而是通过网络连接的人——机——人隐蔽性空间的间接式教育方式,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网络“虚拟空间”上平等对话与交流,网络连接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可以避免“灌输”下必须接受的尴尬或抵触,而获得选择或放弃的自由权利,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显性德育的“灌输”方式顷刻间荡然无存。正是因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突破了思想政治教育显性德育的边界,拓展和深化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德育的内容,最大限度地展现了高校隐性德育的优势,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位是属于高校隐性德育的。
作者:肖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