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加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教授,而信息技术不仅需要学习理论知识,对知识的利用、实践也非常重要。信息技术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理解并运用信息技术,而将信息技术教学与生活化教学相结合,更容易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融入生活,实现理论到实践的转变。文章将教学课程、教学过程及课程的练习等方面与小学生的生活习性相结合,分析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与生活化教学模式的策略。
关键词:生活化;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教学模式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无论是学习还是日常生活均用到了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广泛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小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学习信息技术是必不可少的课程。但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对于理解力、认知力等各方面还很薄弱的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吸收。对此,教师可以根据日常生活中小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将其感兴趣的一些事物,简单有趣的生活场景,小游戏等加入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将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与生活化教学相结合,以增强小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印象,提高学生积极性,同时提高教师教学的效率。
1.课程内容生活化,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心智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小学生经常会因为理论性的课本知识比较枯燥而提不起学习兴趣,课堂上无法长期集中学习注意力。这种现象极大影响了小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同时也降低了老师的讲课效率。针对这一问题,老师可以利用小学生平时生活中喜欢看动画片、喜欢各类卡通形象等特点,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考虑将小学生喜爱的卡通形象与课程内容相结合,让小学生在视觉、听觉等直接感官的感受上更加深刻。例如,在人教版小学三年级《小学信息技术》全册第2课“认识计算机”的教学中,教学幻灯片的设计可以使用小学生喜爱的“喜羊羊”“灰太狼”“机器猫”等卡通形象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在这些小动物的上方或周围标上本节课程需要学习的计算机的显示屏、键盘及鼠标等硬件的图片,然后再写明相应的功能。老师与学生互动时可以通过“机器猫头顶的硬件名称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呢?”这样带上卡通形象的问句起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由于卡通形象更贴近小学生的日常生活,除了提高其学习兴趣以外,卡通形象的视觉效果更能加深其对课程知识的印象。小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每个老师可以根据所教任班级的具体情况,在课堂上每间隔10分钟或者15分钟播放30秒左右的比较轻快活泼的音乐,重新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2.教学过程生活场景化,加深学生印象
纸上得来终觉浅,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是相对枯燥的,只靠死记硬背很难吸收理解,记忆也不深刻,对于耐性不佳的小学生来讲难度更大。学生在视听、触觉等感官上的印象会较为深刻。例如,在人教版小学三年级《小学信息技术》全册第8课“认识‘画图’”的教学中,需要学生学习画图程序中各种画图工具的使用这一部分,老师可以在介绍这些工具之前,先利用实体教学工具或者学生自带的铅笔、橡皮等进行场景对话。例如,在上课前,老师就可以举起手中的铅笔对学生说:“我们今天要学习画画,大家知道画画除了铅笔还需要用到什么工具吗?”然后让学生举起自己有的画图工具,并且大声地回答。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潜能,并且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在进行实体工具的展示之后,老师再进行补充,然后引入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让学生开始认识画图程序上的工具,并介绍其功能及方法。
3.课程练习方式生活化,提高学生积极性
游戏是每个小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将生活中的游戏代入课堂,学生在做游戏时会变得很积极。而且益智游戏可以锻炼大脑、考验灵敏性、活跃思维,对学生的智力开发益处良多。例如,在小学人教版《小学信息技术》第6课“认识键盘”的教学中,在讲解键盘上各个按键的名称、作用以及正确的操作方法之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熟悉键盘的操作,就可以进行接苹果、打地鼠、青蛙过河等小游戏比赛,让学生在游戏的同时起到了练习的作用,另外可以让学生通过玩纸牌、五子棋等游戏更快地熟悉鼠标的功能和操作方法。因为这些小游戏属于益智型的,十分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在游戏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会不由自主地集中注意力,还能体会到游戏的快乐,会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的学习。生活化的教学模式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显而更加适合小学生,而且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注重了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上的统一,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教师应支持信息技术教学与生活化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作者:龙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