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管理防御问题提出的现实意义
1.公司治理实践的不断发展使得经理与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需要从新的角度进行研究和探索在这种背景下,容易形成股东之间的搭便车行为和公司内部人的超强控制,公司管理者与外部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成为传统公司治理研究的核心问题。因此,在公司治理中委托代理理论的核心思想就是要解决股东与经理人之间的冲突问题,并以此来降低二者之间的代理成本。在传统代理理论看来,基于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基础上的股东与经理之间的利益冲突可以通过设计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使经理人和股东的目标一致,从而促使经理人和股东均达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然而,现实中经理人并非被动的接受股东的激励约束,基于经理职位相关的控制权损失的不可弥补性及其离职后转换工作成本的存在,使得他们具有职位固守的强烈动机,从而使经理人产生主动应对公司内外部控制机制的管理防御行为。实践中,经理人为了降低离职威胁会采取对本身有利但未必对股东有利的行为策略,反映在融资决策上,就是经理人选择的融资方式并非股东所期望的融资方式,从而会对公司运营产生危害并降低公司价值。这就要求经理人与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更需要从新的角度研究和探讨,这对于降低代理成本、规范经理人行为有很大帮助。2.公司治理实践中管理防御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公司治理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其目的在于解决因两权分离所产生的股东与经理人由于利益目标不一致而出现的冲突。众多学者对于如何有效地降低代理成本已经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扩展和研究。其中,有主题上的扩展,如道德风险、声誉激励下的逆向选择等;有对象上的扩展,如股东与经理之间、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有行为动机上的扩展,如道德风险与融资决策、声誉与投资决策,等等。可以看出,代理问题研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随着公司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和实践的不断深入,经理人与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需要从新的角度进行挖掘和探讨。就股东而言,考虑到经理人在进行经营决策时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忽视股东利益的动机,就需要采取种种措施对经理进行约束和监督;对经理人而言,因面临自身职位的利益诱惑,以及由于离职引起的控制权损失的不可弥补性及离职后转换工作成本的存在,使得经理人具有强烈的固守职位动机,并引发他们极力维护现有职位的管理防御行为,以主动应对引起职位威胁的内外部控制机制。尽管经理管理防御问题与以往代理问题所强调的动机有所不同,但影响同样广泛。随着现代公司治理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断变化,使得由更加专业化的职业经理人所组成的“控制者集团”越来越处于公司治理实践的核心位置,他们在经营生产活动中具有主导地位———在制定重大决策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的导向作用。基于固守职位的动机和自身利益的追求,经理人会按照自身意愿对公司财务进行决策并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导致公司代理问题更加严重。近年来,经理管理防御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众多学者的研究揭示了经理管理防御问题的存在,并从其动机、行为、后果等多方面展开研究。同时,随着公司治理实践的不断扩展,经理管理防御已经成为公司治理的重要领域。因而,研究经理管理防御,对解决中国代理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加强管理防御的思考与对策
1.增强以公司董事会为主的内部监督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从制度上规范和约束经理人的自利行为,董事会制度是公司制企业的重要监督机制,董事会向来被认为是监督经理人懈怠行为、维护所有者权益的重要约束机制。然而,由于董事会监督的弱化,使得经理管理防御行为的产生成为可能。为了降低经理管理防御对公司治理效率的抑制作用,加强董事会的监督作用,提高监督的有效性是关键。董事会能否有效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取决于董事会的效率和独立性的高低,而独立性与董事会的结构又密切相关。为了充分发挥董事会的监督作用,除了提高董事会的独立性外,还应增强对董事的激励。在提高董事会的独立性方面,需从人员数量上提高外部董事的比例或引入独立董事,而且改变董事的选举和提名方式,同时从法律和法规上作出明确规定和要求。另外,杜绝总经理兼任董事长的现象,这样可以建立外部董事或独立董事参与决策团队,当遇到重要决策时使用决策团队民主化决策,尽量排除个人意志和个人权力对融资决策的影响。2.完善职业经理人市场,改变经理选拔方式中国企业的公司制度改革已经历了二十多年时间,职业经理人市场有了很大发展,尤其是国有企业经理人的选拔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改观,但目前中国企业经理人的选拔尤其是国有背景上市公司的经理人选拔仍存在较为严重的选择性偏差,经理人更加倾向于追求政治级别的提升,更关心企业规模的扩大、自身地位的提升所带来的在职消费及政治上的好处,其能力显示和传递并不是依托于经理人市场,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政治表现和人际关系。这种公司行政化选择的难以预测性使得经理人在位的每一时期都有可能是最后的阶段,对未来不确定的预期会强化其管理防御动机。完善的经理人市场可以使在位经理人正确看待职业竞争压力与职位更替,减少道德风险行为,把努力提高公司业绩作为使自己职位稳定的唯一途径,而不是通过权力寻租达到职位稳固的目的。另外,完善的经理人市场是代理权竞争、兼并和收购以及产品市场竞争和破产约束等外部控制约束机制有效实施的条件,也是声誉激励等外部激励机制实施的基础。3.促进商业银行产权改革,强化负债治理功能负债始终被认为是抑制经理管理防御行为的重要手段,负债还本付息的硬约束加大了经理的绩效压力,而且加大了企业破产清算的概率,这对经理的职位稳固性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另外,债务合约往往包含很多限制约束条款,债权人对经理人的行为监督和控制限制了经理管理防御行为,故适当负债有助于经理人与股东目标的一致。但由于中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与国有商业银行之间的传统裙带关系弱化了国有商业银行对贷款企业的监督动力,银行更多的是扮演“救命人”的角色,贷款“预算软约束”等现象依然存在。因此,必须进一步深化企业和银行产权体制改革,降低银企产权同质程度,完善银行运作机制和治理结构,促使银行经营行为的市场化,使得银行与企业之间建立一种真正市场化的债权债务关系,充分发挥债务的硬约束功能。4.制定合理的经理股权激励从中国目前实际情况看,因为经理在公司中的持股比例普遍较低,这使得他们自身的利益和公司业绩之间缺乏相关性,也使他们没有太大的积极性去改善公司业绩,从而导致其过度追求控制权私人收益,进而产生了昂贵的代理成本。因此,加强经理持股可以使得经理人降低短期利益行为和控制权私利的过分攫取,协调经理与股东之间利益的一致性。然而,在经理管理防御问题提出和验证的研究中,发现经理持股作为公司治理中的激励机制,可以促使经理与股东利益的一致性。但当经理持股超过一定比例时,容易形成经理人的超强控制,引发侵占小股东利益的管理防御动机。但本文的研究发现,中国上市公司中经理人持股比例很低,不存在经理人为了迎合大股东意愿去侵占小股东利益的管理防御动机,所以适度的股权激励有助于缓解大股东与经理人之间的冲突,降低代理成本,提高公司价值。因此,中国企业在实施股权激励机制时,如何根据经理人的具体情况,确定合适的股权激励比例,是理论和实践中颇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5.建立股权制衡机制,形成合理的股权结构国外的研究表明,股东之间相互权力的制衡可以改善公司治理效果。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股权集中度对经理管理防御水平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由于中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控制和“内部人控制”现象非常突出,有的情况下更表现为两者的重叠。增加持股比例较大的股东,有助于股东之间的权力制衡,而且不容易导致经理人与大股东之间的合谋。尤其是机构投资者的增加,有利于对大股东控制和内部人进行监督,从而有利于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因此,机构投资者持股是改善中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低绩效的重要措施。具体而言,在解决股权分置的同时,须大力培育以基金公司为主的机构投资者。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当股票市场上机构投资者较多并且持股比例较大时,其有较强的动机和能力对内部人进行有效的监督。在企业经营业绩不佳时,机构投资者不是简单的采取用脚投票,而是通过改组企业的董事会、更换不称职的经理人等方式来谋求提高企业经营业绩。因此,增加机构投资者,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国有股、法人股股东起到制衡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会对经理人起到监督约束作用,这对于完善中国上市公司治理,防止大股东与经理人的合谋,以及有效抑制经理人的管理防御行为,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李宏志 董淑霞 单位:山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相关专题:钦州学院学报 美国如何应对金融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