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术后感染与手术室卫生管理流程之间的关联性,以此为指导得到相关的改良措施。方法回顾性收集医院5879例患者手术前后的临床护理记录,有36例发生术后感染(感染率为6.1‰)。收集5879例患者手术期间手术室环境的采样结果,然后根据手术室卫生管理调整前后将采样结果分组并分析。结果在总数5879例患者中,其中36例发生了术后感染(总感染率是6.1‰)。调整后手术室空气质量、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消毒剂和无菌物品的合格率各自提高到97.82%、91.37%、97.11%、93.33%和100.00%。除空气质量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外(P>0.05),包括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消毒剂和无菌物品的四项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整前的感染率是8.0‰,调整后的感染率只有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感染与手术室卫生管理流程确实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根据研究内容加以分析研究能够发现,感染控制相对而言发展时间短,需要提升医护人员的重视程度,加强规范管理,合理安排布局,严格执行消毒灭菌操作,尽可能减少感染的发生。该研究为规范手术室卫生管理流程从而降低术后感染提供了合理的依据。
关键词:术后感染;手术室卫生;管理流程;关联性
中图分类号:R61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9561(2016)02-0269-02
术后感染指的就是患者在手术完成后出现了感染症状的现象,既有可能是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受到感染,也可能是伤口在手术后被细菌感染[1]。手术室作为医生对急重症患者实施手术进行紧急抢救和重大治疗的地方,任务重、工作繁杂、人流量大,无疑是医院内众多科室中发生感染概率最大的地方[2]。为了更佳的手术室环境,手术室的卫生管理显得十分关键。如果能控制好手术室里的感染,就能够改善患者在恢复过程中的生活质量。因此改良手术室卫生管理流程,加强对手术室卫生的管理,使术后感染尽可能降到最低水平,改善医院服务质量,也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收集该院2014年11月-2015年4月期间5879例患者接受手术前后的临床护理记录,有36例发生了术后感染(总感染率是6.1‰)。采样检测2014年11月-2015年4月的实验室环境并记录,将2014年11月-2015年1月手术室卫生管理未进行调整的采样检测结果作为对照组,将2015年2月-2015年4月手术室进行卫生管理调整后的采样检测结果作为观察组。根据患者手术时间将其分为手术室卫生管理调整前和调整后,调整前2873例,男性1418例,女性1455例,年龄12~78岁,平均(36.2±31.85)岁。调整后3006例,男性1597例,女性1409例,年龄14~81岁,平均(35.6±40.31)岁。所有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情况上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将5879例患者手术前后的临床护理记录进行分析研究,并按照手术室的卫生管理流程调整前后,将感染分布情况分为调整前和调整后,然后对两种情况进行分析研究,讨论调整前的优缺点并提出改良措施。收集2014年11月-2015年4月手术室环境的采样结果,根据手术室卫生管理调整前后将其分组,记录两组的采样结果并分析。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资料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间比较用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4观察指标
参照卫生部2002年发布的《消毒技术规范》检测不同时间段手术室空气质量、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消毒剂和无菌物品的采样。排除患者在手术前就已经发生的感染病例。
2结果
2.1患者感染情况
总数为5879例患者中,有36例发生术后感染,总感染率是6.1‰。
2.2管理流程调整前后环境监测情况的对比
将2014年11月-2015年4月间根据调整前后手术室环境的采样检测结果分为两组。可以看出,卫生管理调整后手术室的空气质量、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消毒剂和无菌物品采样检测的合格率均有所提高,其中空气质量采样的合格率从94.12%提高到97.82%,医护人员手采样的合格率提升约5个百分点达到97.11%,物体表面和消毒剂的采样合格率更是提高约10个百分点,分别达到了91.37%和93.33%,无菌物品在手术室卫生管理调整后的采样合格率达到了100.00%。手术室环境采样检测的五个方面中除空气质量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外(P>0.05),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消毒剂和无菌物品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管理流程调整前后患者感染时间分布情况对比
根据卫生管理调整前后对患者资料进行统计研究,发现2014年11月-2015年1月手术患者是2873例,感染23例,感染率是8.0‰。而手术室卫生管理流程调整后的2015年1月-2015年4月的患者一共3006例,其中有13例患者发生了感染,感染率是4.3‰,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从表1中可以看出,按照手术室卫生管理流程操作后的患者感染率为6.1‰。调整后手术室环境包括空气质量、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消毒剂和无菌物品采样检测的合格率分别提高到97.82%、91.37%、97.11%、93.33%和100.00%。五个方面中除空气质量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外(P>0.05),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消毒剂和无菌物品调整前后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以说明调整前后手术室卫生环境具有一定的差异。调整前患者发生感染23例,感染率为8.0‰,调整后感染率降到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室卫生环境改善后患者感染率也相应下降了,说明手术室卫生管理调整确实起到了作用,也能够说明术后感染与手术室卫生管理流程之间确实具有关联性。术后管理和手术室卫生管理流程之间的关联性可能是以下原因引起的:(1)医护人员和患者对于感染了解不深,没有足够的防护意识。相对于其他疾病,感染控制是近几年才受到人们重视的,由于发展时间短,工作人员和患者都缺乏相应的经验,手术后没有进行妥善的护理管理[3]。(2)管理不够规范。缺乏领导重视,工作人员没有严格按照规范执行操作,缺乏认知的情况下容易形成管理上的漏洞,疏忽之下便会让病毒趁虚而入,进而引起感染。(3)进行无菌手术和有菌手术的要求不同,两种手术交替进行,易导致灭菌效果不理想,有菌手术后即使经过消毒,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感染的风险[4]。(4)手术器械使用不当,消毒灭菌过程不当,术后废弃物处理不当造成手术室环境污染等[5]。为了尽可能降低术后感染,要考虑到以下方面:(1)改变思想观念:高度重视对于手术室感染的控制,提高医护人员和患者的重视程度,改变轻视感染的态度,对所有人员进行科学规范的指导教育以及相关技能的培训[6]。患者因为遭受疾病折磨,心理上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医护人员及其家属应当多和患者沟通,及时了解患者情绪变化,对其实施更系统的护理,让患者身心舒适。(2)进行合理布局:手术室应当根据其功能不同和消毒程度合理划分区域,合理摆放物品,保持通道通畅,对于不合理或不方便的地方要及时调整和改变[7]。(3)正确手术顺序:无菌手术与有菌手术必须分开操作,有菌手术完成后必须经历严格的消毒灭菌,才可以进行后面的手术。(4)遵守消毒规范:科学处理消毒灭菌器材,及时完善有关基础设施,严格遵守消毒规范,按要求执行消毒灭菌步骤,即时监测灭菌效果,妥善处理废弃物[8]。综上所述,术后感染与手术室卫生管理流程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感染控制是一项系统工作,对于已经存在的问题要立即处理,统筹安排合理分工,使手术室工作更具条理性,提高管理效率,严格遵守手术室操作规范,合理摆放物品、及时打扫卫生、妥善处理废弃物,使手术室卫生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也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谢圆,潘蓉.模块化管理在手术室感染中的应用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5,11(33):140-141.
[2]高翔,周生敏,王娟.手术室护理管理与医院感染水平控制的相关性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10):128-130.
[3]葛雪,武素霞.外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与手术室护理管理的相关性研究[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4,35(2):111-113.
[4]王金玉.手术室精细化流程管理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15,21(8):96-98.
[5]黄素文,潘慧英.手术室护理管理模式对医院感染水平控制的时效性[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5,31(1):58-59.
[6]邹彦,陆雪飞,朱秀峰.PDCA循环对手术室感染控制管理效果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9):2145-2147.
[7]杨春林.手术室护理管理与医院感染控制的关系[J].中国社区医师,2014,30(5):155-156.
[8]吕平.手术室护理干预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率的效果[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6):147-149.
作者:刘海女 叶虹 单位:浙江省舟山医院